
(一)社会变迁对道德教育的挑战
一 社会变迁与德育转型
(1)纵观历史,每当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冲击承载旧体制的社会思想和价值体系,进而要求塑造与新的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近代中国,与封建体制解体相伴随的是封建主义思想与价值体系的衰微。“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界的先锋对禁锢国人千年的儒家思想口诛笔伐,掀起了本世纪以来对儒学礼教的第一次批判。于是,开始了以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为根据地的对封建思想体系和国民性的大改造,以宣扬和灌输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教育有力地削弱直至摧毁了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道德教育的变革,这场变革随社会的变迁而被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推动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理想呼唤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旨在推动新的思想体系建立的道德教育得到极大的推动并赋予全新的内涵,新的思想和价值、道德观念的广泛宣传与深入人心,使得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全盘否定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崭新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价值追求和理想主义激情改造了一大批包括末代皇帝、日本战犯在内的“旧人”,塑造了千万个社会主义新人。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对美好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营造及其在学校德育中一度富有成效的渗透,由于政治运动的频繁和教育“革命”的失误,使整体社会的道德教育陷于困境,狂热的政治情绪和对“理想”追求的盲目性真正破坏了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道德观念——本身。
(3)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被淡化,揭开了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第二次革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社会思想体系的不适应和滞后性形成鲜明反差。社会道德和道德教育面对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①曾经是稳定社会根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在经历“五四”时期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打击之后,已失去其对社会活动的基本约束力;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历经政治运动的扭曲变形之后,也在国人心目中失去中心地位和实际的功能;
③基本的社会公德、法制规则、道德秩序、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型时期变得模糊不清而失去应有的准则;
④市场经济改革中孕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私欲的扩张由于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滞后未受到合理的遏制和规范;
⑤国民普遍存在着“失范”心态——即社会规范未确定和完善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以及大批“边际人”的出现;
⑥随意识形态中心地位丧失和多种经济形态、多元利益格局产生而出现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
上述种种现象有的是我们重构社会思想和道德体系的良好契机,有些是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威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思想领域的现实和趋势昭示着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广大人民意志的新的社会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是一项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