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地方本科高校的职能
高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整个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履行上述的三个职能,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相对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其在职能履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但由于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类型多样,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应该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相区分,同时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群体内部也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因此在这里拟对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分类加以阐述。
(一)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在第一章的第四条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和保护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而要完成其中的人才培养任务,则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职能进行定位。这里拟选取进入“211”工程行列的地方本科高校,以其大学章程为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3。
表1-3 “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职能说明

通过表1-3可知,大多数“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都将学术型、精英型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其对学校人才培养职能的界定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并无太大差异。如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在理想信念、人格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表1-3所列出的14所“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中,有10所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素质,有9所强调了学生人格品格方面的素质,有10所强调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11所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其在人才培养职能的表述上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以及其他省属综合类大学虽然也属地方本科高校,但在所在的省范围内一般都是学科比较齐全,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因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承担了培养学术型、精英型人才的任务。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则更加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里抽取部分普通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分析其章程来探讨其人才培养的职能定位,具体见表1-4。
表1-4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能说明

通过表1-4可知,这些普通地方本科院校都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如辽宁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主要涉及农业方面的学科,提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职能。牡丹江师范学院将自身定位为“近期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能与其教学型大学的定位相契合。总的来说,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社会对处于中间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增,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恰恰应该是培养大批中间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三)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为了更好地认识地方本科高校的职能,我们可通过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来反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它们除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外,还更加突出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职业性、实用性倾向更强。这里笔者以部分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章程为例,对其人才培养职能进行说明,具体见表1-5。
表1-5 高职高专类院校人才培养职能说明

续表

表1-5中的每一所高校在界定其人才培养职能时都重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章程中提出,要“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身心健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懈追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职业素质高等特点”,可见该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清晰的。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章程中提出,要“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坚持“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章程中提出,要“培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突出“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地方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是高校三大职能中的核心职能,这一点是各高校所普遍认可的。除了人才培养职能之外,高校还有科学研究职能,虽然该职能也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但不同的高校由于性质不同,其对科学研究职能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不但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整体来说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存在不同,地方本科高校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不同,在这里分别加以说明。
(一)地方本科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共性特征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在第一章的第四条除了要求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还要求高校完成科学研究的任务,而高校要完成科学研究的任务,首先需要做好本校的科学研究定位。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明确地方本科高校科研职能的特色,这里还以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本科高校的章程为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6。
表1-6 地方本科高校科学研究职能说明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表1-6可知,这些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分属不同的类型,但在履行科学研究职能时都突出了地域性特征。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身处地方,对当地社会的现实有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因此往往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满足地方需求的科研项目上具有更大的优势。鉴于此,地方本科高校在履行科学研究职能时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特点,如河北农业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三农’重大问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区域农业发展”
,从而将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区域农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内蒙古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面向学术前沿领域和国家、地方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建立有组织的协同创新与教师自由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机制,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从而将学校的科学研究职能与地方需求和地方特色联系在了一起。延边大学在章程中更是提到,要“建设成东北亚研究及图们江流域开发、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基地”
,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地方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不同类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高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来说,它们对科学研究职能的定位也是不同的。如对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由于其科研实力比其他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强,因此较为重视其科研职能的发挥。以“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具体见表1-7),这些高校在定位科研职能时都比较注重高水平、前沿性的研究,这一点与一些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并无太大差异。如北京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营造和维护自由探索的环境,支持为探究真理而进行的独立多样、综合交叉的创造性研究,着力基础研究,促进应用研究,为中国及世界贡献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既强调对科学前沿的追求,又强调对国家战略的满足,同时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致力于推动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而这几个方面在表1-7所列高校的章程中也有所体现,凸显了这两类高校在科学研究职能定位方面的相似性。
表1-7 “211”工程地方本科高校科学研究职能说明

对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它们对科学研究职能的定位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高校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应用性。如滁州学院在章程中提出,“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决策咨询、科技服务、联合研发、基地共建等途径,深度开展校地、校企、校校科技合作”,将其科研职能定位为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兰州工业学院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坚持以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为支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活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其中在科研方面也将侧重点放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上。
三、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第三大职能,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与地方社会结合较为紧密的高校,尤其要重视其社会服务职能,因为该项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高校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也是有帮助的。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第一章第四条在说明高校应该承担的任务时明确指出高校有服务社会的任务,而且要求高校在制定本校章程时要促进该任务的完成。为了进一步说明该问题,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特色,这里还以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本科高校的章程为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8。
表1-8 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说明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表1-8可知,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在阐述其社会服务职能时大都突出其地域性,在表中所列的30所高校中,有22所在相关陈述中都出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地方和区域”“地方政府”“社区的发展”等字眼。如山西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主动应对区域重点产业科技需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从而强调了该校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为所在区域提供服务的理念。沈阳理工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加强与所在地方、社区的沟通与合作,根据自身条件为所在地方、社区的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了该校服务当地社会的定位。延边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坚持教育要面向社会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及其办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活动,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心、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全面概括了其利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
另外,就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教育培训。高校属于教育机构,因此其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教育培训。但是,作为社会服务形式的教育培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形式,主要特点是面向社会,直接为企事业等相关单位输送实用型人才。如青岛科技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提升在职人员素质,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提供人才支持的角度为社会上的相关企业服务。重庆工商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样化办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
,其中强调了非学历教育培训,实际上就是用这种教育培训的方式为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云南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市场办学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服务”
,从而将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体现了以教育培训服务社会的形式。
第二,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表中所列的30所高校中,有18所高校都提到了产学研合作,或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字眼,实际上就是要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服务企业,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品,直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如北京工商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将产学研合作作为该校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工作。天津工业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服务社会,推动协同创新,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其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所谓协同创新是指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主体合作的效果大于单独效果之和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协同创新的理念与产学研合作有着相通之处,即大学和企业等其他单位通过相互合作,使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大学为企业服务的绩效。上海理工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以增强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导向,面向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大力推进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
,突出了该校利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为社会服务的要求。
第三,决策咨询服务。地方本科高校除了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方式为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充当相关单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如山西大学在章程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坚持用先进思想和文化,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明确了该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这种社会服务形式。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共建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提供咨询论证、技术支持服务,互聘人员、互用设施、共享资源和联合培养学生等,努力服务社会”,其中提到的咨询论证,实际上就是为社会上的各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安徽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主动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技研发、决策咨询和教育培训服务”
,其中也提到了决策咨询这种社会服务形式。
第四,资源共享。高校是智力资源集中的地方,因此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这种方式为社会上的相关单位或广大公众提供服务。如山西大学在章程中提出,要“推进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面向特定公众的公益培训,适度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其中图书馆、实验室等往往是社会上的一般单位和个人很难拥有的资源,因此将其向社会适度开放,是高校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哈尔滨商业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共建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提供咨询论证、技术支持服务,互聘人员、互用设施、共享资源和联合培养学生等,努力服务社会”,其中的互用设施、共享资源即是以资源共享的形式服务社会。
第五,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也是高校中常见的一种社会服务形式,高校中广大师生经常进行的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都属于志愿服务,而高校以学校的名义进行的教育支援等活动也属于志愿服务活动。如内蒙古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和办学条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办学信息”,其中的公益活动就属于志愿服务的范畴。沈阳理工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能力,积极开展面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这是一种以学校名义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教育欠发达地区发展自身的教育。华南农业大学在章程中提出,“学校开展人才培训、成果推广、科研合作、社会实践、支教支农、扶贫开发等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中的社会实践、支教支农、扶贫开发等服务都属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