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大学精神今何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长期形成的,它积淀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影响大学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无疑,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影响是长久而又深远的,它以其特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大学精神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和大学自身内在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大学校园的大学精神在逐渐地弱化,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培养以及大学自身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一、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作为大学人的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本该志存高远,渴求知识和学问,向老师学习知识、争鸣学术,但是,大学生的学习精神面貌并不理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刻苦学习的劲头不足,缺少追求学问的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深度学习等都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在学习思想上:功利化的倾向过于严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学生就业率的下降,一方面,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技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另一方面,其学习思想在功利化倾向下引起了在学习上的偏差,甚至出现了选择性学习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表现积极,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则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轻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甚至放弃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英语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使用得较少,不会影响自己的就业和在未来工作中的工作效果,因此轻视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功利化,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不足,加之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切以是否有用为标准。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少,简单认为某一学科不重要,就应付学习,不舍得花时间在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大学生的“气质”。
(二)在学习态度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态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残留的影响,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懒于动脑思考,在学习中存在依赖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问题的习惯,大学应该有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许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大幅度提升,高等院校的生源素质相对大幅度下降,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热情不高,进取心不强,学习态度较不认真。学生的学术追求没有了,世俗化严重,跟风严重。
(三)在学习能力上: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主要成分,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合作学习能力是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合作学习不但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未来的工作中,越来越凸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能力,是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研究的基础学习能力。而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体现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还是以传统的个体学习为主,以简单的知识的记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意识缺乏,探索愿望不足。也许我们需要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问题。
二、大学教师的职业精神
英国教育家艾弗·古德森曾提出教师的“有原则的职业精神”这一概念,强调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职业,而不只是把物质条件和单纯技能作为标准。有原则的职业精神从有明确共识的道德和伦理原则中发展起来,重点是处于职业精神核心的人道关怀。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精神首先是一种伦理规范,它不仅调节着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还调节着教师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约束其职业行为。
也有学者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职业奉献等,统统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精神指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高校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技能,更需要有丰富的、充实的精神世界作为基础。当前,大学教师由于受大学办学思想导向的影响及社会的利益诱惑,精神空虚了。“教书育人,行为规范,潜心治学,淡泊名利”的教师职业精神面临挑战。
(一)责任精神缺乏
职业责任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社会、学校、学生、同事、家长和对文化继承与创造的责任感,等等。没有责任感就做不好教育。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于把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成神圣的天职。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情感,它促使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对事业尽心尽责,这样做会令教师感到内心的欣慰。
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也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曾指出,教育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知识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责任精神是教师永恒的职业伦理精神。然而,审视当今的大学教育现实,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如漠视学生的情感世界、随意取舍课程的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课放任自流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任,而且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任。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在这种价值导向下,有些老师一味追求科研,舍不得花时间用在教学上,导致教学随意,缺乏基本的教学责任感。
(二)奉献精神不高
陶行知有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把服务奉献作为从教立身的根本。虽然,现代社会复杂多变,教师可供选择的空间多样,但教育的规律要求服务奉献仍是现代教师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品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的成败。高校教师的劳动报酬不高,经济地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之受高校内部和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困惑,甚至失落、内心浮躁,无法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职业情感变得淡薄,缺乏奉献精神。
三、大学教育的涵养缺失
当前大学由于受就业导向,教育教学以就业为目标,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技巧、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等几种主要的形式。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巩固专业知识,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是片面夸大高等教育的就业取向。部分高等院校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就业目标,把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率导向”,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上,认为只要知识技能扎实就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学生能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的教育。
二是忽略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部分高等院校片面认为专业能力培养就是以既定的岗位为前提,把企业的需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和依据,片面强化某一专业技能,或片面强调专业课程,以种种理由删减人文类课程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是专业实习变成简单重复劳动。有些高等院校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不是按照专业能力的要求来安排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熟悉工作任务,了解工作过程,提高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而是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工作岗位,被企业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某一岗位的就业技能,但却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流动。
就业导向的教育使大学忽视了大学生的涵养教育,致使其素养获得不足。将大学变成了职业教育学校,仅为生存之道考虑,缺少了大学精神的熏陶。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为社会服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输送人才,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得以存在的前提。但大学并不是简单的“就业培训机构”,大学定位应服务社会并高于社会,大学更是思想自由的学术圣地,肩负着追求真理的使命。正如布鲁贝克所说:当教会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宰,其担当的某些职责就要由大学这个组织来承担,以彰显大学超越经济、技术之上的信仰教化使命,使大学成为引领现代社会的“精神灯塔”。弗莱克斯纳也曾提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needs)的东西而不是它想要(wants)的东西。”
大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迎合社会,大学应有自己的态度与品格。理想的大学应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同时,引领社会发展。大学不应丢失素养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