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精神建设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隶属地方政府,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与中央各部委直接管辖的高校相对的,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学精神建设更是不够理想,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让大学生获得怎样的大学涵养,应如何把握大学精神的传承值得思考。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对于全面提高中国大学的品位,增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陈宇秦.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困境与出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1):95—98.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应根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理念。有论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学术并举,崇术为主”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实施大众教育、进行应用研究、全方位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辐射中心。和飞.尊学或崇术:高校办学理念的分野[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7—21.在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秉持怎样的办学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有半壁江山,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相对于中央直属部委高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徐莉丽.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一,地方本科高校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从地方本科高校界定中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体制地方化是地方本科高校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首要要素就是管理体制的隶属关系。毫无疑问,地方本科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为地方政府管理。不论该高校的自主权有多大,地方本科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是地方社会的一分子。

第二,资源依托的区域性。地方本科高校是区域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必须依托区域社会的各种资源办学。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照抄照搬部委属高校办学模式,在学校定位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导致办学上的定位趋同,严重影响地方本科高校的长远发展。地方本科高校不仅仅要依托地方政府给予的公共财产、区域天然资源和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而且其学生的构成、毕业生的工作、教师的来源、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当地社会的各种资源。地方社会的高中毕业生构成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生源。毕业生就业也是首选当地,甚至大部分教师资源也是来自同一个区域。因此,离开一定地方的环境资源条件,地方高校就无法继续生存,更不要谈发展了。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服务面向的适应性。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一是地方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状况、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将制约着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要考虑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要从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到科研工作,甚至到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都要与地方社会需求相匹配。地方本科高校的宗旨应该是为地方服务,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离开地方社会,或者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本科高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效率和价值的。脱离了地方社会,地方本科高校也得不到地方各界人士和机构的支持,地方本科高校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第四,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各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多元化以及社会、家长、学生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都使地方本科高校不能走单一模式的发展道路,而必须走一条与社会、家长、学生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相呼应之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诸多方面都要顾及地方各个方面的需求,结合自身高校的资源,然后找准自身高校的定位。这样才能具有差别化效益和比较优势,地方本科高校的资源才不会被浪费,才会在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动力、有市场。

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地方区域发展中必定要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我们应从地方本科高校的特征去理解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责任。地方本科高校的这些特点也注定了其应当在地方区域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挥其优势,为当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但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难以满足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社会是地方本科高校赢得发展机遇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服务意识,利用智力优势,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着无法有效服务社会的尴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本科高校由于自身服务能力的限制,致使其与地方社会、企业的合作能力不足,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存在缺陷。二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科结构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产业变化的需求。这种状况加剧了地方本科高校难以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尴尬。

其次,办学特色的迷失。大学要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发挥特色优势,并将办学特色融入大学之魂,逐渐形成大学的精神。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办学特色更是其存在的核心要义,是与其他类别大学区分的核心标志。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特色迷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只是想方设法向名校看齐,模仿名校模式,盲目提高层次、扩大规模、健全学科,这导致了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迷失。二是办学目标趋同。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目标方面缺乏对结合学校历史和实际情况办出特色的思考,在办学目标和培养人的目标上与其他高校趋同。办学特色迷失现象使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弱化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失去了与其他类别大学区别的标志。

最后,政策支持相对缺乏。政策支持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策支持可以增加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甚至可以激发高校的创造性。地方本科高校管理隶属于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红头文件”和行政审批,而非“完备的、公开的、面向整个社会的法规”。朱明.地方本科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70.这也导致地方本科高校自主办学权限不足,自主规划、自主管理能力欠缺,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进而影响大学精神培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由于办学起步晚、实力相对较弱,大多地方本科高校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当下,注重追求眼前利益,致力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趋向在某种程度上使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具有功利性倾向,致使地方本科高校无暇审视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缺失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教育目标定位。

三、对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思考

高校办学特色是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的,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许多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19世纪以前的牛津大学就形成了“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年的发展中,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其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办学特色的基础,该教育理念成为牛津大学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成功与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教育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该校实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校训,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大部分都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其在任期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大学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一环,它不是普通的分工单位。”“大学既参与社会分工与一定交换,同时,它超越乃至独立于这种交换流程之外。”“其特征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人才的生产输出。”李洪卫,崔桃.大学精神研究与大学建设方向[J].社会科学论坛,2015(9):119—135.地方本科高校更加注重非商业化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更加注重具有实践特质的“人才的生产与输出”。办好地方本科高校,让高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针对大学职能,普遍将其归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王洪才在这传统的“三大职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知识转化、促进就业和终身教育。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5—12.知识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新技术产业;促进就业,是指对学生就业负责,关注社会需求以改进学校课程设置;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并非只是年轻人的专利,目前社会迫切要求大学办好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为地方输送有用的人才是其最大的职能发挥,而这种有用的人才显然更多的是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两个问题。前者属于定位问题,后者属于执行问题。这些都与办学理念分不开。要想办好地方本科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树立这样的办学理念:首先,立足于地方。地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在“地方”上做文章,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各项发展目标都要适应地方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状况。其次,立足于特色。地方高等学校绝不能盲目模仿国家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而应强化特色意识,结合本校实际,立足于开发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办出地方特色。最后,立足于未来。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考虑到社会的长远需求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长远目标,不能搞短期效应,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