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未来研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已成为普及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输送高层次就业大军的主体力量,本科层次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其发展好坏直接决定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和水平,以及国家技术技能传承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方向摇摆不定、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等众多问题。有学者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以规模扩大为主导的外延式发展方面成果显著,而在着眼于软实力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方面有所欠缺,这一点地方本科高校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加快内涵发展”洪玉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64—67.。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注重转型发展,它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迫切诉求,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因此全方位、系统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陈传万,张宏喜,李晓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42—45.。无论是内涵发展还是转型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以下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定位问题

定位就是顶层设计,地方本科高校定位就是确定高校发展的方向、目标与策略,回答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这样的大学两个战略性问题。具体而言,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在地方发展系统中的位置选择;(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也是高校在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选择;(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也是高校在地方发展空间中的选择。周绍森.地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5):26—27.

定位决定着办学思路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高等教育规律,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必须与学校发展实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做出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如果方向不明、目标不清、路子不正,学校的发展就呈现“布朗效应”:局部效应不能形成总体效果。李志义.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五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5):87—88.定位高了,一定时间内达不到,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定位低了,很容易达到,就会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定位明确了,确立了学术生产力,还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系统完善的配套体系。李喆.地方本科高校聚力内涵发展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5(4):5—12.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地理区位限制和历史沿革短暂等客观原因,加之以高校“独立性与依附性”“学术性与功利性”矛盾冲突的主观困境,其办学宗旨有待明确。“地方本科高校”要始终围绕“地方”与“高校”进行理性定位,包括: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校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与发展目标定位这六个方面。

第一,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从我国现今大学定位的情况来看,按照不同的维度,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学科设置上,一般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从办学层面上,一般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从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从区域定位或服务方向上,一般分为国家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一般地方院校等。李喆.地方本科高校聚力内涵发展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5(4):5—12.地方本科高校,属于普通本科大学,应致力于为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地方社会服务,定型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比较合适。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教学”和“研究”。首先是教学,人才培养依靠优质教学,教学是立校之基、立校之本,任何大学都不能不重视教学,地方本科高校更是如此;其次是“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保留大学的创新性、对崇高知识的追求。科学研究是大学之职责,地方本科高校也不例外。但是,地方本科高校重在教学,必须突出教学之地位,不应过分强调研究。

第二,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是本科生培养,在强化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将特色课程、强势学科升级为研究生专业,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特别强或非常有特色的学科可以适度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

第三,学校学科专业定位:实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不能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应适当减少基础性学科专业的数量,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突出实用学科专业。

第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不论在招生层次上,还是在未来就业层面上,人才培养目标都应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部分学生积极就业创业、鼓励爱好科研的学生继续读研深造。

第五,服务面向定位:地方性。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本土,打造地方办学特色,履行服务地方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第六,发展目标定位:特色化。地方本科高校,历史沿革较为短暂,应正视自己的办学历程,分析自身优劣,注重特色强校,若做不到“顶天立地”,那就必须先做到“立地”,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学校特色。

地方本科高校是个复杂的学术型组织结构,其定位应包含多方面,应该从多方面来考察地方本科高校定位,各高校都应该根据对高校定位的内涵的理解,认真思考自身定位问题并予以明确。

二、关于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问题

正是由于定位不准,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同质化倾向,没有特色。如何办出地方特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校特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办学思想的特色,包括办学主张的特色、办学理论的特色等;(2)办学模式的特色,包括目标模式特色、结构模式特色、体制模式特色与运行机制特色等;(3)办学主体的特色,包括校长的特色、教师的特色与学生的特色等;(4)办学环境的特色,包括外环境与内环境特色、硬环境与软环境特色等;(5)育人模式的特色,包括育人规格与育人质量特色等;(6)学科专业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7)其他特色,诸如教学特色、科研特色、服务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范成祥.特色化: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J].潍坊学院学报,2005(1):37—40.

地方本科高校要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科学定位,走特色化发展战略路径,应依据自身特点、资源优势和所处地域文化特色而确立差别化发展战略。苏宇.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13—16.其中学科专业特色的发展尤为重要,应以优势学科为突破口、以新兴学科为载体、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凭借此三种途径发展特色学科。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前者是“路子”,后者是“步子”。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特色抢占学科制高点。李志义.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五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5):87—88.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走小而精的路线,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专业领域,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色发展之路。

就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来看,对于什么是特色、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形成特色,尽管许多学者有了较多的研究,这对于指导地方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关于什么是学校特色似乎还不够明确,如一个学校的特色学科与学科特色是一回事吗?在建设学校特色学科和如何让学校的学科更有特色两方面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如何形成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体现在特色学科和专业上吗?诸多问题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去认识,去分析。另外,地方本科高校的特色一般离不开地方特色,总会带有地方的烙印。

三、关于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和校企合作问题

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习惯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毕业生质量规格与地方社会人才需求错位,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造成大量人才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加快职业教育的步伐,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以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校企联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张红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 2015(2):8—9.也有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构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相关部门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体制,采取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陈传万,张宏喜,李晓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42—45.然而,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规模发展不平衡,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专业设置不合理。王占可.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 2015(2):6—7.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

很多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还是教学服务型高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培养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主要还是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方面,而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学校的部分学科专业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形成“一校两型”的格局。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人才培养是个大问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实现从理论上的可能向现实性的需要转化,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四、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所学校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的。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有标志性的杰出人才;二是优秀年轻教师成长迅速;三是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定位,要满足学科和专业设置的需求。对于传统的基础文理学科专业来说,师资队伍要体现较高的学术标准,要满足精英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来说,师资队伍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标准,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李喆.地方本科高校聚力内涵发展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5(4):5—12.

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应相应地改造和转型,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通过定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拓宽加强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从相关行业企业柔性引进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充实到教学实践一线,以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总体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举办校企特色冠名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高管、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的指导教师。三是与兄弟院校合作,建立实践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实践教学暑期小学期制度,做到实践教师校际交流。四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应用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五是走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陈传万,张宏喜,李晓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42—45.

已有研究提出了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看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何构建师资队伍以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如何协调原有队伍发展和引进“借用”,仍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

五、关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的很多专业有同质化倾向,并且随着学校发展陆续新增的专业往往只盯住所谓的“热门”专业,“需求”专业,不仅缺乏整体规划而且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导致新增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严重脱节,并不能起到服务地方的作用。还有些高校存在“因人而设”的现象,没有充分地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围绕专业来建设,必须破解“学科壁垒效应”,改变研究型大学纯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路,加强学科群和跨学科建设,以按照“以应用研究、应用性成果转化、成果推广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领域性学科建设新思路,瞄准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领域,以学科群对接行业产业,以专业群对接企业,寻找学科专业建设的主攻方向。陈传万,张宏喜,李晓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42—45.对接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如何快速建设,如何灵活机动地重构应用型学科专业,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语: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一直以高等学府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虽然抽象但却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神。

《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一种大学精神,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就在于其文化积淀、内涵、胸怀、底蕴、创造力,而不是指标、规模、等级、设施等单一的外在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之处,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发展的重心、着力点必须落实在大学精神的重建上,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其硬件条件的完善。大学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学术自由、创新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服务精神。大学在国家和地方建设中应当承担主要的历史使命,以育人为第一要义,以服务社会为其目标。

传统的大学精神包含自治与学术自由两层意思。“自治”是指由学生与教师自行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学术自由”是指教师自由研究学术,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以经济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判断标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这种功利性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一直伴随高校发展并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过辉煌的大学精神渐趋消失,直到近些年才被重新重视,众多教育家、学者围绕其展开讨论,大学精神被部分高校逐渐推行。“大学精神”一词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有着不同的术语,例如高校精神、大学本性、大学理想等。它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同时也是大学生命力的体现,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的指导理念,如果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导致大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因此,大学精神的树立至关重要。大学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其相对应的大学精神也应该各具特色。同时,针对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树立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引领着高等教育进一步前进,推动高校良性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占中国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秉持怎样的大学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在注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只专注于技能的培养,切记他们是大学生,必须要受到一般大学精神的熏陶,走出去“像”大学生的样子。同时,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学又要考虑不同学校的职能问题,学校应科学定位,稳妥地有步骤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强调实践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