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
【案例2-1】英国的“慈善商店”
材料一:英国慈善商店的妙趣所在
来源:筱白.《中国文化报》,2011-08-11(3),有删节。
在英国伦敦西北部店铺林立、人潮涌动的汉普斯泰德大街中部,人们的视线很难不被那些店门上写着“心脏病基金”或“为老人服务”的小屋所吸引。往那些小屋的橱窗望一眼,能看到琳琅满目的服装鞋帽和家庭装饰品,大多经过了精心摆放。初到英国时,我还以为是商店的店主急于开张,还没来得及更换店名。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慈善商店,目前英国全国范围内已有7000多家这样的商店,仅伦敦就有数百家之多。这些慈善商店主要是由一些慈善机构,如儿童基金会、癌症基金会、伤残军人基金会等机构开办。店中出售的物品,小到针线盒、烟嘴、鼻烟壶,大到沙发、钢琴、家具等,可谓应有尽有,全部都是本地居民无偿捐赠的,商店所得收入则全部用于慈善活动。据说,这些小小的慈善商店每年可从社会上募集到1.1亿英镑,在英国慈善事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和活跃的角色。慈善商店里的店员年龄一般较大,60多岁的居多,都是商店所在社区的居民,店员义务工作、轮流值班。有时一个人既是收银员,又是清洁工。每家店都有一套严谨的程序,收到捐赠物后先要认真登记,然后分类处理,定价后贴签出售,每出售一件物品都要登记。
在英国人眼里,在慈善商店消费是一种美德,是在做一举两得的善事,一方面支持了慈善事业,一方面又节省了开支。慈善商店使废旧物品物尽其用,又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既利于民又利于国,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对慈善商店的作用有了正确认识以后,我原来的那些偏见随之消除。渐渐地,逛慈善商店竟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逛这种商店,我多数时候不是捐物品,也不是买东西,而是静静地观察那里的顾客。我曾经看到一个衣着体面的中年妇女提着一大包东西来到店里,义工打开她的包裹,一件一件地登记,有叠得方方正正的窗帘、床单、桌布,还有衣服、鞋袜、玩具、图书、厨具,所有物品都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整洁的物品,而感受到了普通英国公民的爱心和一种平静、祥和、精细、善良的心态。一个城市不单要有美好的事物,还要有一个地方,能让美好的事物有机会再次流通,去到真正需要它和喜爱它的人那里。这样的过程能把美好带给更多的人,产生的公益筹资能帮助更多的人,这大概就是慈善商店长青的秘诀吧。
材料二:英国的慈善商店
来源:邵宁.《现代工商》,2013年第10期,第50~51页,有删节。
温德米尔是英格兰北部一个宁静的小镇,面对着湛蓝的温德米尔湖。小镇街道不宽,房子都只有两层楼高,尖尖的屋顶,仿佛童话世界一样。房子的底楼开着一间间面包店、咖啡馆、糖果店、服饰店,还有一些“创意小店”,很有情调。
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小店,里面什么都有,男女服装、鞋帽、饰品、日用品,还有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商品也挺便宜,如一整套茶具才20多英镑,一件名牌毛衣十几英镑。朋友买了一件衣服,过了半天觉得不合适,想退,却被告知不能退,只能换其他物品。在处处都可以无理由退货的英国,怎么还有刚买了东西不能退的?朋友又问店员:“这衣服是新的吗?”店员答:“不是。”仔细打听才知道,这家店名中有“Charity”一词,即“慈善商店”,里面的东西都是人们捐赠的,大多是二手物品,但清洗、整理得十分干净。由于是二手货,所以卖得便宜,所得都用于慈善事业;而慈善商店所出售的东西,是不能退的。
回到伦敦,遇到老同学陈冰。她说,英国慈善商店很普遍,出售物品所得款项都注入基金会,而基金会有各种各样的,有的是关爱儿童的,有的是帮助某种疾病患者的,有的是保护动物的。慈善商店的营业员有很多是不拿报酬的志愿者。她不久前把一个闲置的旧箱子和几件旧衣服捐给了家附近的慈善商店,过了几天,收到这家商店的信,告诉她说已有物品出售了,所得款项8英镑,将捐给救助宠物基金会。英国政府规定,凡是捐赠都可以退税,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去退,所以有些慈善商店就会代捐赠人办理退税,将所得税款注入基金会。
伦敦到处可以看到慈善商店,生意很兴隆。有的专卖旧书和音像制品,有的店里也出售全新的日用品,估计是企业和个人捐赠的。慈善商店的物品有些可以还价。一次,我在一家慈善商店看中了一个英国女王的纪念瓷盘,标价15英镑,店员看我有兴趣,说可以9英镑卖给我。
英国的慈善商店有很长的历史,甚至形成了连锁品牌,如Oxfam(乐施会)就十分著名,它的慈善目标是消除贫穷和饥饿,是英国最大的二手书店。Oxfam遍布英国及其他国家。
有意思的是,英国人不在意穿别人的二手衣服,所以经过清洗、整烫的旧衣服、鞋子,甚至衬衣、T恤,因价格低,都有人买。在富人、艺术家聚居的诺丁山地区,慈善商店里经常有七八成新的奢侈品包包、皮鞋,甚至可以花很少的钱淘到古董。
开设慈善商店不仅可以募集善款,还有多种效应:八成新的衣服,没有损坏的家具、箱包、日用品循环使用,可以物尽其用,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让有需要的人用低廉的价格买到各类物品,降低了生活成本;还有,身边的慈善商店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奉献爱心。现在的上海,旧货商店越来越少,旧书都当作废品卖,旧衣服、旧家具、旧玩具基本上扔进垃圾箱,十分可惜。
上海的不少社区也开了慈善超市,但里面物品很少,只有企业捐赠的粮油、日用品等,除了生活困难的人员,其他人不会光顾。类似英国的这种慈善商店,其实中国也可借鉴。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既需要大商场,也同样需要慈善商店。谁愿意吃第一只螃蟹?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你对改善中国公益慈善环境与意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