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思维与设计

一、无处不在的设计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存在设计。因为,人们常常处于十字路口,常常处于问题的选择之中,常常处于需要改变之中,常常处于规划或设想之中。哪怕是教室里的座位,哪怕是去教室的路线,我们会将多种信息经过比较后选择一条自己愿意的、或轻松的、或高兴的结果。那么,一个座位或一条路线就包含着设计(图1-3)。

图1-3 路在何方

这里面含有简单的设计及设计实现,因为我们的一生会面对许许多多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组织,从而实现我们有效的、愿意付出的精力与财富;或者是你想服务人群的精力与财富,从而达到共赢。这就是设计的开始。

设计是什么?

凡是要改变或者产生变化就意味着设计。反之则为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因此,设计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要改变什么或者优化完善什么的行为。因此,它需要创造性、创意性、创新性。设计以什么为目的呢?设计以实现人们生活中的意义、生活中的趣味、生活中的情感等为目的;设计以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为最终目的。

人类一路探索,一路总结。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什么是有趣味的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今天的我们也行走在探索的路上,只是我们借助先人的智慧,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会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设计。因此,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人们生活的意义、生活的趣味、生活的情感等成为设计的目的;如何有效地描述人们生活的意义、生活的趣味、生活的情感成为人们要面对的问题。

人类创造的任何事、物等都是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情感的载体,如锅、碗、瓢、勺解决我们的饮食问题,它可以是大锅大灶,粗犷豪迈;也可以是小锅小灶,精微细巧。这些物品都涉及了我们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情感的不同,还有我们身边的笔、笔记本、电脑等,还有节日、活动等,诸多人们生活中的事与物都成为设计的载体。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设计目的之路也是有许许多多个方案,这是想说设计是有起点与终点的,或者说设计也是有路径可循的。希望人们从探寻设计之事、设计之物的本质作为起点,将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作为终点。将设计之事、之物作为人们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情感的载体,从而探寻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能呈现人们生活的意义、生活的趣味、生活的情感。设计就是将人们生活意义、生活趣味、生活情感等诉求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以“好”的形态供人们进行消费。即设计将人们对生活的诉求形式化、样式化,从而实现设计的目的。每个地方、每个群体有着自己喜欢的、适宜的方式与方法,这是受文化影响并有着自己的传承。因此,设计的任务要对人类养成的需求、变化着的需求作出敏感的、智慧的、负责任的、富于想象力的回应,使其进入文化的、经济的、生态平衡的境界。因此,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为目的。

为满足人们幸福生活的愿望,设计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技术的继承与创造,设计实现的方式与方法需要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持续地进行探索,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从现实到虚拟,人们也一直在探索的路上。这是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此看来,设计的目标需要寻找,设计呈现的样式需要创新,设计实现的技术也需要探索,这是设计者的机遇与挑战。

设计总是在探索中,那它就是一种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影响、文化约束的。因此,设计中人们要遵循文化的方式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设想与规划。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生活都有设想与规划。因此,人人都是设计师。

这里将你拥有的数据、信息、文化、专业知识等作为设计的依据,提供一定的数据、信息、文化、专业知识的组织方式与方法,依据文化再生产、再创造的方式与方法开展设计思维,助你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实现时代所需要的设计。

二、思维与思维方式

1. 思维与思维加工

人类的思维是如何产生、如何进行的呢?人们对思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切地说是对思维加工方式进行了研究,至于大脑中究竟是如何思维并得出结果的(图1-4),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生物学答案。本书立足于思维加工方式研究的成果,提供设计思维的方式与方法,以达到实现设计的目的。

图1-4 大脑

思维加工是字与字的连接,是词与词的连接,是概念与概念的连接。怎样的字、词、概念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场景来说是不一样的。不同人对不同字、词、概念会有不同的连接方式与方法,会有不同的连接结果。这是因为人类在不同的地方生长,每个人或每个人群经历也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文化的影响。

设计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选择意义、信念、路径、结果的行为,这被称为理性。人类的设计思维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盲目到有理有据,它意味着我们逐步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最大利益,什么是人群的最大利益,什么是人类的最大利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有人都需要有效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帮助我们作出达到个人或群体目标的决策,接受关于某一系列行动是最有效的信念,接受与自己目标最一致的那些思维路径与行为方式。

思维的过程是对可能性、目标、证据的探寻,是运用证据来评估、实践可能性的探索。理解包含了什么是一个好的概念,理解包含了什么是好的技术与路径。思维帮助学习,尤其是当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求助于外部资源或者专家时,思维帮助选择信息、寻找有效的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思维的目的通过收集信息并尽最大可能地使用信息,思维的过程包含信息的收集、整理、探寻、实践、评价等,设计通过思维过程实现。

任选一词,以“桌子”为例,不妨与周边的人员一起做个小实验或小游戏,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在场的每个人分别说出由“桌子”所想到的词,且要求彼此说出的词语都不一样,如此循环进行,然后我们将所得到的这些词语进行归类整理,会得到什么呢?将是大量的与“桌子”有关的知识,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下的;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桌子材料的,也有桌子形成方式、形成技术等方面的。由此,共同形成了有关“桌子”的相关知识,由字、词、概念进行思维加工结果所构成的“桌子”知识,这些知识成为设计与消费“桌子”的知识。

大家共同构筑的“桌子”可转换为每个人或一组人对“桌子”信息的收集、整理、实践、评价等过程。此时,又会呈现出不同连接结果的“桌子”知识,呈现出不同路径的“桌子”知识供设计选择。如果尊重彼此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我们就可以分享到许许多多不同的思维成果,能触动千丝万缕、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效果。此时,开始考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建立良好秩序的能力,以及和谐实践的能力。如果不尊重彼此的不同,就会在对与错上进行纠缠。从纯粹的思维加工来说是没有对与错的,产生对与错的原因在于我们各自评判标准的不一样,或者是评价内容的不一样,或者是评价方式的不一样。此时,考验的是我们的胸怀、认知水平、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智慧。这是理性与感性、幸福与痛苦、自信与慌张、清醒与迷惘、沉静与浮躁、优雅与粗鲁等的界限。

如果我们尊重彼此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分享到不同的智慧成果,可以分享到创新与创意的方式与方法。如果无视彼此的不一样,我们就会陷入话语权的权属争议之中,陷入纠结的境地。因此,群体生活中听与说都面临着分享的要求、沟通的要求。从而对所形成的知识进行有效性的组织与探索,以达到设计思维训练的目的。

现在一般认为,思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感性思维,狭义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如视觉、听觉、知觉等,又称直觉思维;广义则包括直观思维和表象思维,即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这种思维是一种不追根溯源的直接判断。

另一种是抽象思维,也叫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进行,是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的那种思维,能为人们提供遵循的建议。

还有一种是发散性思维,是随着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美感等。

这三种思维都被运用到设计训练中,期待参与者的收获。

2.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脑图、概念图、知识树等,英国学者博赞(Tony Buzan)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是在纸张上或计算机上展示并组织人们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方法,是一件简单易学的思维加工辅助工具。它可从任意一个概念或主题出发,任由思绪飞翔,再进行思维组织,从而使你在繁杂的头绪中获得概念的全景,使你可以优化大脑处理信息的功能,同时把握全局和细节;使你清楚自己的目标与当下的位置,去寻找与确定适合自己、适合消费者的路径,真正的领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意味。建议当你遇上一个问题时,以此问题的词语作为出发点,任由思绪飞翔,或与他人讨论,再进行词语归类,从而组织思路,寻找路径(图1-5)。

图1-5 思维导图示意图

3. 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设计既然是行为,就涉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下的情况与结果都是不同的。

从一块土地出发,以眼前可看到的这一块地出发。

在很久很久以前,假设这一块土地那时是“我”的,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时代,“我”在这个土地上会做什么呢?我拿着锄头、铁锹、镰刀等进行着耕作,一年有多少天需要在这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呢?300天?270天?240天?“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样的呢?脑中浮现的场景词语也许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的、封闭的、狭隘的、简单的、淳朴的、真实的、踏实的、宁静的、浑厚的、热诚的等;除了劳作,此时的“我”打发时间的方式常常是睡觉、发呆等;这些应该可以作为“我”的写照了。

到了工业文明的时候呢?同样是这块土地,“我”可能会开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下地干活了,一年又有多少天需要在这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呢?60天?30天?20天?“我”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又是怎样的呢?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起了联系,存在了相互依存的、合作的、变化的、喧嚣的、专业的、高速的、开放的生活。劳作外的“我”会做什么呢?无论是“我”的工作时间,还是“我”的空闲时间,恐怕都需要设计了,也就是新的生活方式是需要被创造了,设计师的空间也就出现了。

后工业时代的文明中,“我”也许只需要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这块土地上的农作了,网络的、开放的、合作的、专业的、创新的生产;个性的、开放的、合作的、高效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需要被创造,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需要被创造,越来越多的生活活动需要被创造。

由此可知,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可以同时享受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成果,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出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人人都将成为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