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结语
面对经典,如果只是站在当下的语境,与经典诞生的时空遥遥相望,许多看似是据于经典的阐发,实际上不过是现代观念与思想的变相表达。经典所蕴含的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鲜活的世界。现代学术惯于把这个鲜活的世界抽象化并编织为各种理论,然而,我们仍有必要进入经典世界内部,因为,古典世界中的思想的动力,不是在理论编织之中,而是在对日常生活中所遭逢的人类永恒问题的追问之中,在子游问孝、季路问事鬼神、颜渊问仁、司马牛问君子之中,在孔子对齐桓晋文、伯夷叔齐的评论之中,在子畏于匡、子适卫等行为及孔子的反应和评价之中。因此,今天的我们想要真正理解经典,就必须回溯到经典产生的最初源头,去复活一个立体、鲜活的古典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真实地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面对着个人与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回应。而《论语》就是一部天然地具有情境复活可能性的文本,它向我们呈现的是圣人如何面对他的时代,面对具体的人与事开展教诲的,这是一个境遇中的圣人,而不是一个作为符号的、抽象的、本质主义的圣人。
透过它,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孔子说了什么,重要的是孔子在何种场合,对何种问题,面对何种人,以何种方式说何种话。孔子的言说过程,就是一场教化的展开过程,重视孔子言辞的情境,就是一种认识圣人与圣人之教的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