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村头贝丘遗址

村头遗址位于东莞市虎门镇以东约6公里,为平原上的一处小台地。相对高度5米许。遗址主要分布在台地的南坡,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地表为现代农耕地。从遗址中部清理的一处取土坑断面看,文化层厚度在1—1.5米左右,可分为两层:第1层为灰色砂质土,贝壳含量与土所占比例大致相等;第2层为浅灰色砂质土,贝壳含量比上层明显减少。此两层堆积均包含有陶片、火烧土碎块和炭屑。遗址地面散见有陶片、石器、蚌器等遗物。现将采集标本择要介绍如下。

(一)陶器

均为残件。以泥质陶为主,其中以灰陶居多,橙黄陶次之,并有少量米黄陶和黑陶;夹砂陶数量少,有灰陶、黑陶和红褐陶,器形可以辨认的有罐、豆、釜以及陶纺轮。陶器表面多有纹饰,并有一些磨光陶,素面陶极少。其中泥质陶主要有曲折纹、叶脉纹、方格纹、菱格纹、梯格纹及其变体纹样,并有一些条纹、旋纹和弦纹;夹砂陶则多见绳纹、条纹,偶见方格纹、菱格纹和其他纹饰(图二)。陶器制法多为轮制或手制轮修,器型规整。罐豆类的圈足、器身均为分别制成后粘接,接缝处一般用手抹平或经轮修整。

图二 村头遗址陶器纹饰拓本

罐 泥质陶或细砂陶。多见口沿、圈足或析肩、凹底残部。采∶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口沿处有小台面,

直颈广肩,颈部有两道弦纹(图三:1)。采∶2,泥质灰陶,圆唇,直颈广肩,颈部饰两道弦纹(图三:3)。采∶3,泥质灰陶,残圈足罐底,器表饰梯格纹(图三:4)。采∶4,细砂红褐陶,口微外侈:高颈,球腹,颈以下饰复线方格纹(图三:5)。

图三 采集陶器

1.罐(1) 2. 釜(5) 3. 罐(2)

4.圈足罐(3) 5. 罐(4)

釜 均夹砂陶。多见残口沿或器底。采∶5夹砂灰陶,圆唇,沿面较宽,束颈球腹,口沿以下饰绳纹,口沿处则可见被抹去纹饰痕迹(图三:2)。

纺轮 采∶6,泥质灰陶,略残,体呈平顶斗笠状,中间有一穿孔(图四:4)。

(二)石器

采集标本较多,均为中、小型的锛楔类工具,多数磨制精细。

有段石锛 采∶7,单面斜刃,把残。残长10、刃宽6.5厘米(图四:3)。

单肩有段石锛 采∶8,长把,溜肩,单面弧刃,刃部略残,器身残留打击疤痕。长12厘米、把宽4、刃宽5.5厘米(图四:2)。

图四 采集遗物

1.石锛(10) 2. 石锛(8) 3. 石锛(7) 4. 陶纺轮(6)

5.石锛(9) 6. 石锛(11) 7. 小石锛(12) 8. 蚌器(13)

双肩有段石锛 采∶9,短把,平肩,段面斜突,单面斜刃。长7、把宽4.2、刃宽6厘来(图四:5)。

双肩石锛 采∶10,长把,溜肩不甚突出,刃残,器身残留打击疤痕。残长11、把宽4.5厘米(图四:1)。

梯形石锛 采∶11,体型小,单而斜刃。长4.8、把宽2.8、刃宽3.8厘米(图四:6)。

小石锛 采∶12,体近似长方形,器身甚厚,单面弧刃,把手一端经敲击而略向下凹。长7.2、把宽5、刃宽5.8、厚2.8厘米(图四:7)。此类小石锛可能为石楔一类的工具。

(三)蚌器

仅发现1件。采∶13,已残,上有两个穿孔(图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