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近代城镇及其商业发展

(一)市镇建设

随着近代商业的繁盛,粤省各地商埠大量增加,逐渐形成一些城市(镇)比较密集的区域。包括东莞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城市(镇)发展,代表了广东城市近代化进程的最高水平。民国初期,诸多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也逐步提上日程,有关当局颁布市政组织章程,规定各市政人口满4万者,得设市政局,直隶于省民政厅。《要闻·本省各市镇实行设市政局》,《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9月12日。20世纪20年代中期,省内已成立了一批市级建制的城镇,但实效并不一致,故需进行检查清理。如1928年10月底,省务会议讨论了汕头、江门、海口、石龙等市的存废问题。据调查当时江门有10多万人、汕头有8万多人、海口有5万多人,会议认为这3个市“均属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旅辐辏,似均有设市之必要”。而石龙仅2万多人,财力亦弱,应“即予裁撤,归并县治”,讨论结果议决通过。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2)》,1987年印行,第22页。

石龙虽被撤市,但30年代前期,城市建设加快,多条马路及两旁楼房的建成,改变了原来圩镇的面貌。拥有近百台机械的民一布厂和7家机械加工谷米的工厂投产,长途电话及邮政的开通,促进了石龙商业的繁荣。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莞文史》第30期,第62页。

(二)城市商业

石龙是东莞商业繁盛之地,全县出口到香港的木材、土纸、黄麻、大头菜、竹制品、寿枋等商品大多经此运出,或转运到东南亚等地,而百货、西药、怀表、五金、煤油、化肥等大批舶来品则纷纷涌入。20世纪初,石龙出现了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西方三大石油公司的代理商,建有煤油库。

值得注意的是,民初石龙经济地位的削弱,竟与现代交通兴起引起的市场格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自从建了广九铁路之后,这里成为香港货物“过而不留”之地,商业地位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后,改变了东江流域客货运输的习惯,使石龙交通更加便利。大量洋货涌入石龙,特别是洋布直接冲击了当地棉布市场,传统行业的结构发生改变,至30年代初,机织土布的交易已基本消失。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莞文史》第30期,第56、61页。

(三)商业组织

从清代中叶起,石龙商业已兴盛,其中以棉织、竹器、谷米、木材为盛,其规模大,行业集中。属传统行业性的会馆有丝绸行、布行、棉花行、屠宰行、百忍堂(饮食行)、油烛行、寿枋行等近30个。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莞文史》第30期,第59、57页。

商会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团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石龙在东莞率先成立由各行商会组成的石龙商务分会。太平商会成立于光绪三十四年,东莞城商会创立于宣统二年,东莞旅港工商总会,则由在香港邑人侨居者创设。陈伯陶等纂修:《东莞县志》,卷二十一,建置略六,第2~3页。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东莞商人在香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时东莞同乡在香港已有共同组织,香港的东莞同乡会建于1947年,至今还开展重要的福利活动。科大卫:《国内外对东莞历史文化的认识与其意义》,东莞市政协、中山大学文学院主办:《东莞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06年6月。

1906年初,清政府农工商部颁布《商船公会章程》,规定保护航商,公会“有直接保护商民船只之责”。次年10月,广东航商在广州筹办商船总公会,经广东农工商局奏报清廷邮传部立案,奉准于当年底试办。至1908年止,共成立了5个商船公会,其中包括石龙分会。同书编委会编:《广东航运史(近代编)》,油印稿,1987年10月,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