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
清末民初,东莞的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机器碾米业(粤人称为“米机”)
民国前期,广东每年须进口大量稻谷,故机器碾米业随之兴盛起来。据抗战前夕对东莞工业的调查,共有碾米厂7家,资本总额2.5万多元,有碾米机14台,工人120名,年产值约112万元,其中本地销售占80%,销往外省占20%。
(二)民营电灯业
清末民初,电灯照明事业肇端。民国前期,广东全省有民营电力厂54家,其中东莞有3家,即广益电灯公司(石龙),1915年成立,资本额7万元;联光电灯公司(虎门),1917年成立,资本额1.5万元;莞城电灯公司,资本额5万元。
(三)省营工业
陈济棠主粤时期,大力发展省工业建设。至抗战前夕短短几年中,广东政府共建成省营工厂10余间,计有资本额约5000万粤币元,初步形成省营工业体系。这些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其设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销往全国乃至南洋各地。6家制糖厂为中国首批近代化的制糖企业,其中东莞糖厂位于槎滘,1935年12月建成投产,资本额300万元,设备来自捷克斯可达工厂,日榨蔗能力达千吨,产白糖90吨。
(四)采矿业
东莞近代工矿业较有代表性的有钨和石灰石矿。赣、粤、湘为我国钨矿主产省区,广东产钨县份较多,清末即已发现及开采,但因商人不辨,多以锰矿报请出口。民初以后,始作钨矿开采。1921年时,有商人正式划定矿区,呈准开采。至30年代初,已领照批地开采的私营公司有40多个,所承办的矿区分布于十余县,其中包括东莞。
石灰石矿在省内分布较广,东莞、惠阳、英德、三水、花县等地均有出产,用作水泥及肥田料之原料。自香港青洲水泥厂开办后,省内奸商遂将各地石灰石私采偷运出境,清末民初官府均严禁东莞私采,以备本省水泥厂之用。
(五)航运业
东莞石龙地处东江下游干支流分水交汇处,是东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运输中心,晚清以来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商业繁盛为东莞全邑之冠,在省内地位与广州、佛山、陈村齐名。至20世纪初,即有谓石龙以陆运胜,增城新塘镇以水运胜。
石龙工商业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广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转港口,过境的船只相当多。清末,来往石龙有固定泊位的船只达102艘,由东江水系可转通广州附近共有175条航线,其中县外开东莞52条,县内开县外26条,境内各圩镇乡村往来石龙、莞城、太平共97条,定期船渡十分发达。1922年以后,商人采用民船运输逐渐减少,而轮船运输则大兴。
(六)铁路运输
东莞是省内最早通铁路的地区之一,广九铁路于1911年建成通车,其在东莞县境内约占全路的1/3,史籍云:“货物转输,趋之若鹜,匪特农产利其贩运之速,即向之由邑城以赴省港者,今亦纡道石龙,以求捷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