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子
白发被两鬓[1],肌肤不复实[2]。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3]。
阿舒已二八[4],懒惰故无匹[5]。
阿宣行志学[6],而不爱文术[7]。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8],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9],且进杯中物[10]。
【注释】
[1] 被:覆盖。鬓:鬓角。
[2] 实:结实。
[3] 好:喜欢。
[4] 二八:十六岁。
[5] 故:仍然。无匹:没有人比得上。
[6] 行志学:快十五岁了。《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行:行将。
[7] 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
[8] 垂:将近。
[9] 苟:假如。
[10] 杯中物:酒。
【串讲】
白发遮盖了两鬓,肌肤不再结实。虽然有五个儿子,总没有一个喜欢读书写字。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仍然懒惰得没人能比。阿宣眼看就十五岁了,却不喜欢学习读书、写字的本领。雍儿、端儿十三岁了,还不认得六和七。通子快九岁了,成天只知道寻找梨儿和栗子。天命假如就是如此的话,且还是让我喝我的酒吧。
【点评】
这是一首相当诙谐、幽默的作品,由此可以见出陶渊明性情的另一方面。从《责子》看,他的几个孩子似乎都很没出息,但这却未必能当真去看,否则就是不懂得什么叫幽默。杜甫似乎不怎么懂得开玩笑,所以他在《遣兴》诗里就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黄庭坚则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书渊明责子诗后》)今人袁行霈先生说:“渊明期望于诸子甚高,而诸子非于学,盖事实也。然渊明并不过分责备之。失望之中,见其谐谑;谐谑之余,又见慈祥。一切顺乎自然,有所求而不强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亦无不可。渊明处盖如是而已。”(《陶渊明集笺注》)到底谁说得有道理,读者可自己去判断。
《责子》诗之动人,并非由于它写得妙,而是由于它写得浪,千古以来,人们对之做过种种阐释和猜测。金代赵秉文《和渊明饮酒九首》有云:“千载渊明翁,谁谓不知道。谩赋《责子诗》,调戏以娱老。杜陵盖自况,亦岂恨枯槁。壶觞清浊共,适意无丑好。归来五柳宅,守我不贪宝。长啸天地间,独立万物表。”明代张燧《千百年眼》卷七说:“陶渊明《命子篇》则曰:夙兴夜寐,愿尔之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其《责子篇》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盖先生即诸子皆不欲其仕宋,故作诗自污,以晦其才。才则必以陶氏门地拔矣,此苦心也。善乎庄生曰:‘以不才终其天年。’”清初钱谦益《题严武伯诗卷》说:“昔者渊明为《责子诗》曰:‘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此盖达人智士任运玩世,摆落嘲弄之辞耳。而杜子美诃之曰:‘陶潜一老翁,闻道苦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子美之诃渊明则达矣。其于宗文宗武,则曰:‘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又曰:‘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其怀抱之萦挂与否,视渊明何如也?”真是七嘴八舌,可见这首牵动人类基本感情——父子之情的游戏之作,存在着不小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