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从理论到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3 信用风险偏好

信用风险偏好(credit risk preference 或 credit risk appetite),是指企业、机构或个体承担信用风险的基本态度。与其他风险偏好一样,信用风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信用风险的接纳程度。有人可能完全不能容忍对方违约的可能性,而有人却可能在足够高的预期回报鼓舞下,愿意承担较大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偏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财产状况、年龄、性别等,但我们观察到,信用风险偏好很大程度上来自决策者的性格特征。虽然机构的信用风险偏好显得较为复杂,但更多的是由主要决策者的个人信用风险偏好所决定的。

内在因素驱动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信用风险偏好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影响着信用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例如,原本应用风险模型是为了准确刻画信用产品的违约率等信用风险特征的,但在信用风险模型的选取上,信用风险容忍度低的决策者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对违约率可能高估的模型,而这反过来又可能导致该决策者否定一个风险并不高的信用产品。再例如,信用风险容忍度低的决策者在组织信用风险管理和制定工作流程时,往往会尽可能考虑加入更多的审核环节、用更严的标准,但这却可能增加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

企业和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成果,除了决定于其既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等自身积累的客观条件,也受管理者和各环节工作人员的信用风险偏好的影响。因而了解信用风险偏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对于做好信用风险管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5.3.1 信用风险偏好的基本特征

信用风险偏好是相对稳定的,即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与其他风险偏好相类似,信用风险偏好的高低是个人特征的表现形式,如果一个人愿意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以获取高收益,那么这一倾向会在长时期内影响其选择信用产品的决策,会经常表现出忽视低风险和低收益产品的行为。这种惯性并不会因投资机会、投资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当然,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信用风险偏好是一成不变的,它依赖于主体的一些因素,例如,主要投资决策者的性别、年龄等,也与财富水平有一定关系,且信用风险偏好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表现出稳定性。

信用风险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个体和机构的信用风险偏好总是存在的,并且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行为。无论我们关注或不关注信用风险偏好,一旦与某个人和机构建立起商业关系,他们的信用风险偏好即会对我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在现代信用经济社会,信用关系的广泛存在决定了信用风险偏好的影响无处不在。如果可以对个人和机构的信用风险偏好进行度量,那么信用风险偏好的影响就可能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因为信用风险偏好是相对稳定和客观的,我们可以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来度量信用风险偏好。对信用风险偏好的测量可以通过分析主体信用决策,获得其对信用风险的承受程度。更为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来建立信用风险偏好与某些因素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个体的相应特征来估算风险偏好。

另外,对于机构来说,信用风险偏好是多层次的,即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机构信用风险偏好的多层次性来自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多层次性。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信用风险偏好具有长期战略特征,影响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这是宏观层面的信用风险偏好。宏观层面的信用风险偏好是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对信用风险态度的综合结果,也受企业主要决策者对信用风险收益追求的影响。中观层面的信用风险偏好是企业相关部门、业务单位等对信用风险的接受程度,这可能表现为资源在不同风险水平资产的分配上,也可能表现为企业对外授信结构的决策上。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偏好主要体现于业务活动中,对每笔信用交易的风险容忍程度,对每位客户的授信额度。信用风险偏好的多层次性使得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决策上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要求对企业能够准确地度量信用风险偏好,实现组织内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活动的协调。通常,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基础是风险计量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任何风险计量模型都有一定的局限,这决定了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可以引入压力测试机制,对风险管理引入规范机制,定期审议风险偏好量化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指标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

信用风险偏好的形成过程包含自主能动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将反映到企业对信用风险的态度中去。因此,如何建立和维持合理的信用风险偏好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主体的任务计划每年都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却是中长期风险容忍边界,不应为适应每年的业务计划而时常改变,应该而且往往是稳定且连续的。主体在风险偏好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管理和监控风险暴露需要的技能、资源和技术,同时也要参考该信用风险管理主体历史上达到的水平、同类型信用风险管理主体达到的水平,符合市场、行业、地区等特点要求。风险偏好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风险偏好一成不变,理想的做法是参考业界和市场状况的变化,定期对风险偏好的具体范畴进行检验,以决定是否进行调整,避免风险偏好过于僵化。

5.3.2 度量信用风险偏好

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中,对风险偏好的度量是通过分析效用函数开始的,但事实上,我们在知道风险偏好之前,是无法获得个体的效用函数的,因而,要准确度量信用风险偏好,我们只能借助于其他渠道。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受调查者在各种情况下可能进行的信用决策,通过分析其决策判断其对信用风险的容忍程度。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人们在测试中,并不具有现实决策时的压力,其决策未必是其真实风险偏好的反应。第二种方法是分析主体的真实决策。获取主体现有各种信用产品的风险水平和组合状况,可以了解其倾向于何种风险水平的资产,从而可以倒推出它的信用风险偏好。这种方法依然有缺点,因为个体在做信用风险决策时有可能对所投资的资产或项目的信用风险和回报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所有决策的结果并不是他所预期的结果。

测度信用风险偏好虽然复杂而且困难,但因其是客观和相对稳定的,所以有可能对其进行较为准确的度量。将直接调查与间接测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是可以实现度量个人和机构的信用风险偏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