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新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二

“传感器与新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即便对我这个在中国国内有5年新闻从业经验,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工作了16年,且对媒体融合战略关注、调查和研究了16年的专业人员来说,当我于2014年夏天听到我院未来实验室主任迈克尔·麦金教授介绍这个概念和美国业界的相关实践案例时,也颇感新奇。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关系?传感器与新闻对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学习有什么意义?这一系列问题令我反复思索。

2015年年初,我找到机会拜读了弗格斯·皮特率其他13位作者撰写的《传感器与新闻》一书。书中所介绍的古代社会的传感器和人类在古代对拓展和延伸自己的五官所实施的创造和使用,尤其是皮特先生对近年来美国《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和纽约WNYC公共广播电台等媒体将传感器用于新闻报道等7个案例的总结,使我敏锐地意识到利用传感器去搜集数据来辅助新闻报道对于中国新闻业界的借鉴作用。无独有偶,2014年上半年我院的研究生特拉维斯·哈特曼利用噪音拾取传感器搜集噪音分贝数据,并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中心学生公寓区比较吵闹的现象进行了调查性新闻报道,报道的发表采取了多媒体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形式。皮特的著作和哈特曼的研究项目使我备觉传感器新闻对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创新的意义。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目标,并能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可按工作原理、技术和应用分为多种类别,从我们所熟知的交通监控摄像头到遥感卫星所使用的可见光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等,不一而足。正如皮特在本书中指出的:“目前,传感器的种类与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调查型新闻记者、使用计算机进行报道的记者与其他新闻从业者皆开始使用传感器。我们特别将无人机报道纳入到传感器新闻的领域,不仅因为其近年来所受到的巨大关注,也因为它将人的视觉——这一感官——延伸至更远处,远超出人力所能及。”对于传感器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皮特则进一步说明,“虽然近年来一些对于传感器新闻的评论将新闻传感这一概念集中于由记者自己研制(或委托他人制作)的传感器,但在本书中,我们会将该定义加以拓展。那些可以为新闻报道收集信息与数据的传感器,即便并非为记者自己所控制,也依然被视作传感器新闻的一部分。”皮特还认为,我们对于传感器新闻的定义与描述,并不能使它与其他种类的新闻割裂开来。“我们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传感器工具,对于许多依赖大量数据的新闻报道来说都十分重要,因而传感器新闻理应被纳入到传统新闻的范畴之内。”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与数据的拥抱更加紧密。通过数据分析而挖掘新闻线索,通过数据可视化而与数据互动并图释新闻已是目前国内外网络和移动媒体平台的常态化运作。为了更好地获取和使用数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新闻数据中心于2013年组建了相关的研究小组,由时任该中心研究员的皮特先生领衔研究传感器在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应用并对美国业界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总结。同时,皮特先生于2013年就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的暑期学期里开设了传感器与新闻的强化课程,时长4周,每周5天上课,每天上课加实验室操作将近8个小时。在科研、教学和新闻实践的基础上,皮特的研究团队于2014年5月完成了由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据新闻中心和美国奈特基金会资助的、长达243页的研究报告《传感器与新闻》。

根据美国学者艾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项目中心中国项目合作部自然将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弗格斯·皮特先生向中国业界和学界进行介绍。2015年6月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项目部联合邀请皮特先生和美国学界及业界的其他教授和专家在新华网举行研修营项目,期间皮特先生就传感器与新闻这个话题与国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并手把手地教会中方参加进修的人员安装好一款简单的传感器,而且能将传感器所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里等待分析。同年11月,也是应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邀请,皮特先生来到西安欧亚文化传媒学院主讲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欧亚文化传媒学院联合举行的“传感器与新闻”教学周。在欧亚文化传媒学院的一周时间里,皮特先生在传感器发展史、传感器新闻在美国新闻业界应用的实战案例、传感器新闻与计算机语言、传感器的安装与连接以及传感器新闻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等5大领域与欧亚文化传媒学院的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并与欧亚文化传媒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共同带领以文科背景为主的师生体验了一把自己动手安装传感器、用传感器捕捉到相关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语言或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全部过程。

数次与皮特先生的合作,使我备感新闻传播专业与类似传感器这样的前沿科学理念与实务相拥抱的重要意义。同时,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研发和实施新兴高科技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国际合作项目,他也表示了对传感器新闻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基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合作关系,我们共同决定将皮特先生的《传感器与新闻》翻译成中文,我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经过我与皮特先生的商讨,我们获得了授权,将这本由皮特先生代表托尔数据中心主编(皮特先生撰写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3/4内容、第四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导言)的《传感器与新闻》研究报告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2015年,我与我的研究生助手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此书的翻译与校对,期间付出了无数精力、时间、汗水与资金投入。对于书中涉及的许多技术术语,我们更是反复斟酌探讨,本着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原则,力争将皮特及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准确和流畅地传达给国内读者。

本书脉络清晰,从阐释传感器新闻的定义开始,简述了人类使用传感器的历史以及各类传感设备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同特点。我个人认为最值得阅读的是第二部分,在此部分皮特详细介绍了七个利用传感器的新闻项目。这些案例来自美国主流媒体,以基于对传感器所捕捉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实施调查性新闻为主。记者们利用自制的传感器收集数据或者直接从政府官方的传感系统里获得数据内容,加以分析后形成专题报道。皮特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包括前期准备、传感器的使用(制作)、数据的提取与分析、如何得出结论、对记者的借鉴作用以及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等。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由12位专家共同撰写的有关传感器设备使用背后涉及的法律与伦理知识。如何看待传感器所可能引起的隐私与监视的问题?如何合法制作与使用开源硬件?无人机新闻报道该何去何从?这些有趣的问题都会在这个章节得到解答。

虽然“传感器与新闻”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话题,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闻报道方式,但它仍旧脱离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各种传感器只是用作收集数据信息的工具,基于出色报道的好的新闻故事才能使客观的数据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应不断提高由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将可能的数据误差降到最小程度(参见本书第三部分第十一节贝斯·斯托弗的有关数据准确度与精确度的论述),使得基于数据分析的新闻报道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另外,依据数据分析而完成的新闻报道也应该与其他多种新闻报道方式和呈现方式相结合,让数据为新闻故事赋予深度与厚度,让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把数据演绎得更互动、更生动,从而更吸引受众。

总之,《传感器与新闻》将会把数据新闻中一个更细致、更具技术性的领域引入中国。它将与中国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分享美国现今最经典的利用传感器辅助新闻报道的案例,以及新闻背后关于伦理与法律问题的深度考量和解读。它将为大多数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打开一扇名曰传感器新闻的大门,并以各式各样的传感设备为依托,为我们寻觅数据提供向导,为我们畅游数据的海洋提供舟楫,为我们挖掘数据背后有效的信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工作手册。本人殷切期盼国内的新闻传播领域里的从业者、学者、学生和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读一读这本好书,将书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术充分消化,并在新闻实践和新闻学习中得以尝试,去真正体验新闻与科技相结合的别样享受和益处。

章于炎
写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市
2016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