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发怒的内因:无端揣测和过度消极
习惯性发怒虽然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诸多因素也会导致习惯性发怒的产生。心理学认为,经常无缘无故发怒,是一个人内心充满了习惯性敌意导致的。其中无端揣测和过度消极就是两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1.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
揣测,是指推想、估计,是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恶意或者无端地揣测他人,不仅会对他人带来伤害,还会使自己产生愤怒的情绪。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肯尼斯·贝林是一位慈善家。有一次,在路过旧金山湾区时,他突然发现钱包不见了。助手着急地说:“一定是在伯克利市的贫民窟弄丢的,怎么办?”贝林无奈地说:“那就等等看有没有人联系我们。”
几个小时后,电话还是没有响。助手失望地说:“算了,别等了,我们本来就不该对贫民窟的人们抱有希望。”
“不,我们还是再等等吧。”贝林平静地说。
助手很不解:“钱包里有名片,如果捡到者想归还,打个电话只需要几分钟,等了这么久,看来对方是不打算归还了。”
贝林依然坚持等下去,就在天快黑时电话响起来了,捡钱包的人要他们到一个叫作卡塔街的地方去取。
助手嘀咕说:“这会不会是骗局,我们会不会被敲诈或勒索?”贝林对此不理会,而是乘车前往目的地。
到了地方,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朝他们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的正是贝林丢失的钱包。助手接过小男孩递过来的钱包,清点后发现里面的钱一分都不少!
“我有一个请求,可以给我一点钱吗?”小男孩犹豫着说道。这时,助手大笑起来:“我就知道他一定别有所图。”
小男孩接着说:“只要一美元就够了,用来支付刚才的电话费。”
直到此时,助手才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贝林在伯克利市进行了慈善计划——为孩子建学校。在开学典礼上,贝林动情地说:“不要妄自揣测别人。我们需要腾出空间和机会,迎接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而且,这样的心最值得我们为之投资。”
无端地揣测他人,会使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敌意,因而需要处处设防。一旦我们总是揣测他人的行为不良时,我们往往会对对方的这些行为感到愤怒。因为在我们看来,对方的行为是充满欺骗与邪恶的。
因此,要想平息习惯性发怒,不妨少一些无端揣测,多一点信任。
2.面对困境消极过度
习惯性发怒的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事情时,常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事情。这种认知模式被称为负面归因偏差。也就是说,习惯性发怒的人,在听到积极的评价时,会认为只是一般的评价;而听到一般的评价时,认为是糟糕的评价。
比如,“你新做的发型看起来太帅了”,对于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习惯性发怒的人可能会认为:“看起来可能是比以前好多了,一定是觉得我以前太丑了。”又如,在习惯性发怒的人的世界里,“中午我会过来找你要文件”的意思是“你真是个健忘的人,不指望你能记得把文件送过来,所以中午我自己来拿”。
这样的认知偏差,或者说过度消极地看待问题,常常使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就导致了我们说的话容易使习惯性发怒的人生气。如果我们事先知道对方是习惯性发怒的人,那不妨多说些赞美的话吧!
心理学知识拓展
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也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能力很强,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种归因虽然不够合理,但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