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创作史研究
论《资本论》结构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要著作《资本论》现行版本的“四卷结构”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个结构体系是为了从理论上科学地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过程。它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集中表现;它的演变过程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过程的综合反映,它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马克思经济理论达到的科学高度。
马克思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并不是内容的简单的次序排列,它是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也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的批判性的研究有直接关系。它的演变过程反映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和研究方法制定的过程,反映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批判继承的进程。
一、19世纪40年代经济学著作结构的思路
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萌芽阶段。没有发现马克思在这一阶段为研究和创作经济学著作而拟订的具体计划,只能从留下的经济学手稿和著作来看他关于经济学著作结构的最初思路。
在1844—1846年间,马克思曾着手撰写一部两卷本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书名定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打算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但它没有写完,手稿没有完整保留下来,它的整个结构体系也不清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能是这部著作的手稿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早分析,它主要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当时,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在形成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明确规定,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刚刚开始,对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还持否定态度。所以,这部手稿的理论内容和结构体系都呈现出不成熟性。该手稿本身残缺不全,由《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其中,第一手稿的全部内容都属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探讨。它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初期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体系的最初想法。第一手稿现在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部分。前三部分的标题是手稿上原有的,最后一部分的标题是后来编者所加。第一手稿通过分析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形式和借助“异化劳动”概念,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揭示这三大阶级特别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的经济根源。这是1844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史上的重大贡献。但是,这部手稿从三种收入形式来分析上述重大主题的结构以及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来看,表明马克思还受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斯密教条”的影响。
发表于1849年4月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正面阐述自己经济理论观点的著作。因为它原来是马克思在德意志工人协会作的演讲稿,所以从工人群众最关心的工资问题开始分析。这部著作的主题是论述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已经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全接受了李嘉图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从而反映在《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本书中。该书不仅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而且在结构体系上也有了新的思路。它共有5节,第1节讲工资概念及其决定,从“劳动”商品引出一般商品;第2节讲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生产费用)的决定,以及“劳动”商品价格的决定;第3节讲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引起资本价值的增殖,并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第4节讲资本增长、竞争以及工资和利润变动规律;第5节讲资本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可见,这种结构大体上是从商品、价格、价值,到资本和剩余价值,再到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后归结到阶级斗争这样一个从简单关系到复杂关系的发展过程。这种结构和后来《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在总的思路上大体一致。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计划”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马克思在50年代初期重新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所作《伦敦笔记》的基础上,于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撰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的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写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字样,可以认为这就是计划写作的经济学著作的主要标题。这部手稿的全部内容表明,在这一时期他的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已经确立,基本体系也初步形成。后来《资本论》中阐述的基本观点,大多在手稿中已经提出并给予初步阐明;《资本论》的基本体系,在手稿中可以看到雏形。它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就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五篇计划”。
这部手稿开头部分的《导言》是马克思为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起草的“总的导言”。《导言》第一次专门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结构。它的前两节提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并论述了社会生产总体内部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它的第三节论述政治经济学方法时提出了对结构、分篇有决定意义的方法和原则。第一,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建立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认为它是建立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科学的方法;第二,提出了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认为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思维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第三,提出了把握研究主体的原则,认为在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经济范畴发展时应该把握住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既定主体,资本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
按照上述方法和原则,《导言》提出了以下“五篇计划”:“(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
这个计划的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基本阶级的分析,开始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开始建立的经济学体系结构),根据自己制定的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的结构体系:首先分析“一般的抽象的规定”,然后分析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即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所有制,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而后上升到跟国家相联系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再后上升到生产的国际关系,最后上升到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总体的世界市场,并得出结论:在世界市场上一切矛盾都展开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灭亡。
随后在这部手稿的“货币章”和“资本章”中对上述“五篇计划”先后提出了三个补充计划。第一个补充计划把第1篇具体化了,认为“一般的抽象的规定”的内容应该是商品、交换价值、货币、价格等,同时对第5篇补充说,在世界市场上“一切矛盾都展开了”,危机迫使现存社会“采取新的历史形式”。第二个和第三个补充计划把第2篇中的主要范畴即“资本”部分设计得更具体了,借鉴黑格尔《逻辑学》的方法,按照“一般、特殊、个别”的顺序,把有关资本的复杂内容排列成一个多层次的三分结构:Ⅰ. 资本的一般性,Ⅱ. 资本的特殊性,Ⅲ. 资本的个别性。在这三者下面又各分三个组成部分。在“Ⅰ. 资本的一般性”下面的三个组成部分是:(1)包括由货币变成资本,资本和劳动,按照同劳动的关系而分解成的资本各要素;(2)资本的特殊化,包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资本周转;(3)资本的个别性,包括资本和利润,资本和利息,资本作为价值同作为利息和利润的自身相区别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基本上是按照上述“五篇计划”及其补充计划写作的。“货币章”和“价值章”研究了商品、价值、交换价值、货币、价格等范畴。“资本章”只写了相当于资本的三分结构中的“Ⅰ. 资本的一般性”,马克思后来把这一部分叫作“资本一般”,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后来《资本论》理论部分的胚芽。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和制定的五篇结构,促进了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在写作“货币章”时,由于抽象了较具体的关系,只在一般性上考察商品、价值、货币等简单关系,批判地论证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从而把古典学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写作“资本章”时,先抽象掉资本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只在一般性上考察资本即“资本一般”。在研究“资本一般”时,先抽象了“资本的特殊化”即属于资本流通过程的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以及资本周转等,抽象了“资本的个别性”即属于现象形式的利润、利息等等,只纯粹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制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然后再遵循逐步上升的原则,通过对“资本的特殊性”和“资本的个别性”的研究,又初步说明了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范畴。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导致李嘉图学派瓦解的第一个矛盾,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马克思做出的这个贡献,是同他的科学方法和依据这个方法制定的科学结构分不开的。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作快要结束时,马克思为了更好地反映理论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使写作计划更加完善,在“五篇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这个演变始于1858年2月22日马克思给拉萨尔的信。他讲了两点:第一,他的经济学著作将包括以下三部:第一部著作为“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或“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批判”,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书;第二部著作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历史”,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史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史的书;第三部著作为“对经济范畴和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简短历史概述”,是关于经济范畴史和国民经济史的书。第二,第一部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六册计划”和“五篇计划”相比,变化主要在于:第一,“五篇计划”中的第二篇一分为三,它的三大范畴——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变为“六册计划”前三册的研究对象;第二,相应地,“五篇计划”中的第3、4、5篇变为“六册计划”后三册的研究对象;第三,“五篇计划”的第1篇不独立设置,它的内容纳入“六册计划”第1册《资本》中作为绪论性的章节。
在从1858年2月写的这封信开始到1859年2月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在给拉萨尔、恩格斯、魏德迈的信中,在《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索引草稿〕》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多次谈到“六册计划”,并使之更加完善和具体化。主要是:第一,马克思在1859年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宣布:“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第二,马克思对第1册《资本》向第2册《地产》和第3册《雇佣劳动》的转化,提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论据。第三,《资本》册分为四篇:“资本一般”《竞争或许多资本的相互作用》《信用》《股份资本》。第四,《资本》册《资本一般》篇又分为三章:第1章先叫“价值”,后改为“商品”;第2章先叫“货币”,后改为“货币或简单流通”;第3章也叫“资本一般”。并且在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个相应的“历史部分”,即理论史。第五,《资本》册《资本一般》篇第3章“资本一般”又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这三部分是后来《资本论》前三卷研究的基本问题。第六,马克思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前三册专门阐述经济学基本原理要作详细的解释,后三册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叙述。
从上述材料,可看出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末所拟订的经济学著作写作计划的全貌是:
第一部著作 “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或“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批判”,后来拟的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1册 资本 第3篇 信用
第1篇 资本一般 第4篇 股份资本
第1章 商品 第2册 土地所有制
第2章 货币或简单流通 第3册 雇佣劳动
第3章 资本一般 第4册 国家
Ⅰ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5册 对外贸易
Ⅱ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6册 世界市场
Ⅲ 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
第2篇 竞争或许多资本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著作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历史”
第三部著作 “对经济范畴或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简短历史概述”
综观上述计划可以看出,它脱胎于“五篇计划”,又有所发展;它除具有“五篇计划”的优点外,又有新的特点:第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科学体系。它既有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又有理论史、经济史的内容;既有经济学理论的正面阐述,又有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既有抽象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又有具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既有经济关系本身的分析,又有跟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既有一国经济关系的分析,又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分析。通过以上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从本质上再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个丰富复杂的生动的总体,揭示了它的发展规律。第二,它把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以及成为基本阶级依据的三大范畴,分册加以研究,紧紧抓住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主体,着重地对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关系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剖析。这种剖析是按照一般、特殊、个别的顺序,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展开的。仅就《资本》册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宏伟、严谨、独立的科学体系。
18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马克思按照上述计划写作的第一本著作,小标题为《第一册 资本 第一篇 资本一般》。实际上它只包括第一篇《资本一般》的头两章:《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至于第三章《资本一般》,按照计划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叙述的内容。
原载太原《晋阳学刊》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