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党中央对健康中国的勾勒和谋划,首要关注的是人民的健康。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在卫生领域成就斐然: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到2015年的20.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5年的8.1‰。这3个国际通行的居民健康衡量指标的变化,见证了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此外,我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投资显著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均衡,服务公平性和可负担性得到很大的增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NRCMS,简称“新农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项重大变革。2003年,我国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逐步推行新农合制度,其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重点解决农民因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自新农合启动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提高补助标准,试点之初各级政府补助20元,2006年、2008年、2010年、2011年政府将补贴幅度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80元、120元和200元。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42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30元,全国平均达到150元左右。2017年,全国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受益群体基本覆盖广大农村家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老年人成为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农村老年人的疾病风险是农村家庭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教育水平较低,多数老人在年复一年的农地劳务中健康折损较快,健康意识较弱,面临的疾病风险较大。那么,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能否改善农村人口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以及改善的作用机制如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的绩效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重要话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分析,目的是找出新农合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结构决定着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制度的绩效。制度的绩效包含制度的社会性效率和经济效率,前者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后者是通过降低或减少制度安排的建立及实施过程的成本而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卢现祥,2004)。从逻辑上来看,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是一项农村卫生制度运行的根本目的,农户利用医疗服务和消费品来“生产”健康,而医疗保险则通过集聚和分摊机制来降低就医者的医疗负担,从而扩大其消费需求。从我国新农合制度绩效来看,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其经济绩效,而对新农合的健康绩效研究较少。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继而提高其健康水平。农村老年人作为农村的一大居住群体,研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的健康绩效更凸显其意义。学者们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健康绩效褒贬不一,加之由于众多因素影响新农合作用机制的发挥,造成关于作用机制的研究比较模糊,现有文献并没有将作用机制直接纳入健康模型的研究。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分析框架与分析工具,立足于满足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新要求和解决新问题,运用stata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综合评价和分析新农合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健康绩效及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以期对丰富和补充新农合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由于新农合制度内容、运行机制有不少缺陷,新农合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研究。如今,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正逐步推进,如何制定符合农村居民利益和健康需求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是政策制定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绩效及其作用机制,不仅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善我国广大居民的就医环境,而且对于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