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牛顿式管理过时了吗
科学巨匠牛顿以及与他同一时代的其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开创了机械式的宇宙观,深深影响了过去人类的发展。牛顿思维的产生可溯源至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替代了盛行一时的“地心说”,他的观点被开普勒、伽利略以及17世纪的牛顿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以数学公式为依据,解开了古老的天体运动之谜,形成了全新的“世界体系”,数学化、量化了自然规律,形成了一种统治西方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我们可以称之为牛顿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是匀速、线性地运动着的,组成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分立的,并且是机械式地彼此联系,它们的运动不存在任何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世界是测得准的”。它的思想核心是客观、精确、机械的数学模式,笛卡尔甚至把全部自然知识等同于数学知识。这种倚仗客观的、数学的方式去了解自然现象的方法,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得到采用,并且在19世纪麦克斯韦的研究理论中达到了巅峰。那时的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物理学现象都可以通过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加以描述,他们甚至觉得绝大多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都已经被发现,并且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遵循这些规律。牛顿思维认为,世界由“原子”所构成,原子和原子就像一颗颗撞球一样彼此独立,即使碰撞一起也会立即弹开,所以不会造成特殊的变化。牛顿指出,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观察,根据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和了解世界,牛顿三大定律可以科学地解释整个世界。
近300年来,牛顿力学让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人们相信牛顿的科学思想同样能够适用于社会领域。统治物理学长达300多年的牛顿物理学就形成了牛顿哲学观及其思维模式,牛顿思维成了现代西方范式的基础,这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机械式的世界观影响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如泰勒提高管理效率的三大实验、医生把人的身体看作许多分散部分的组合、教师把知识分成许多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第一次把分工原则引进企业管理、社会学把个体看作社会中的基本原子、弗洛伊德以原子论作为他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等。时至今日,“牛顿式”心理学、“牛顿式”医学、“牛顿式”管理学充斥了整个西方世界,我们所笃行的很多管理理论,也是基于这样的观念前提之上的。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组织关系的学科,不同的管理思想背后其实是对世界不同的认知。在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亚当·斯密将牛顿式思维模式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11年泰勒把这种思想引入企业管理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开启了科学管理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及其管理就像一台设计精巧、平稳运行的机器,其因果关系简单、线性、明晰,从而为规则的、可预测的企业发展轨迹提供了前提。这台机器在自然法则机械的、确定的理性轨道上运行,是一台至少理论上我们可以完全控制的机器,一旦给定了初始运行条件,一切就都是确定了的。这种思想把每个人当作标准化的零部件,规定动作、控制意外、组装成一部精密运转的组织机器、获得稳定可靠的结果,也成为一代代管理者不懈的追求。严格地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基于机械世界观,基于牛顿范式,这一范式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确定性表现在只需要明确初始条件,我们就可以推知企业的后续状态,未来是完全显著无疑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确定的。20世纪的企业厂房里比较常见的工作状态是员工一切都依照主管的命令去做、完成月度指标。工业时代杰出的代表企业往往运用传统的科学管理思想,拥有稳定而又略显机械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规模化和生产效率,其工作只有经过标准化训练的产业工人才能胜任。
牛顿式管理的组织代表是科层制,这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在1937年写了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他认为之所以要有企业,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内部不可以有交易,由此确定企业是有边界的。以牛顿式思维看企业,企业就是一个科层制控制系统,企业管理模式是流水线加科层制,员工和其他资源则成为控制系统下的部件(类似原子),部件之间的朴素相加规律(1+1=2)构成了系统的全部:部件运转良好,系统就可以稳定。受牛顿思维影响,过去工业时代的管理通过规则和定律来固化企业的一切行为,消除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但事实上,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化万千的,市场也是难以预测的。而企业原本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堡垒,反而是一个动态组织。根据牛顿理论,宇宙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切事物的运行都由三条简单的铁律决定,因此所有的事情都是确定的、可预测的。它建立在绝对性之上,它认为想法和有意识的观察者对物理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创造和运行毫无影响,物质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
牛顿思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效的,但超越了一定的时空界限则会显现出其局限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确定性系统也会表现出不确定性的行为,即无法预测的、随机的行为。经过百年历练,我们看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庞大、组织越来越复杂、流程越来越冗长、考核越来越精细,这些复杂无比的机器虽然带来了工业经济的繁荣,但在信息经济时代却越来越力不从心。进入后工业时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企业本身的预测控制本能要求企业有更加灵活的应对复杂环境的思维模式。面对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当今世界,不少企业依然秉承以牛顿式科学管理为代表的传统管理模式,将员工视作被动的管控对象,公司想方设法地降低这一资源的成本,将他们划分在不同的劳动环节上,然后命令他们最大化地产出。管理者慢慢发现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企业发展需要员工主动发挥创造力、创新精神,但这又与牛顿思维下的管理范式产生了矛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颠覆式发展,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要征服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界,特别是宏观的物质对象。在这个时期,人类运用劳动对象(土地、植物、矿产、钢铁、机器等)自身的规律来开发和改造大自然,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相对来说,经典物理学和牛顿思维比较适应这个时期的实践。在工业化文明的过程中,每一个人不知不觉都受到牛顿物理思维的影响,在这种“牛顿思维方式”中,人们确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给定一个初始条件,就可以依据某种规律,计算出一个物体在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乃至世界某一刻的状态。
信息文明时代是一个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复杂性、系统性的人,其客观化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信息”或“知识”。这完全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对象。它看不见、摸不着,物质性极弱,它的最大特征是波动、跳跃、速度变化快、不可预测、不确定性。传统的组织范式都被互联网颠覆了,互联网带来的是与用户之间的零距离,它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也一定是分布式的。而且现在信息是对称的,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是没有边界的。瞬息万变的时代,颠覆与创新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变革与淘汰成了常态。没有任何一种业态、模式可以高枕无忧,只有紧跟形势发展,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变革的企业才能引领潮流,走向成功。在创新驱动和互联网的影响下,组织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员工的活力,激发组织创新的动力,因此要强调混序、破界、极简和自组织,这与牛顿思维所注重的定律、秩序、规则和控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
与此同时,学术界在面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时也仍然大量延续着牛顿机械式逻辑,试图引入更为精密的数学工具,建构更加复杂的模型,通过精妙运算来操控这个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经济世界。由此带来的两个突出后果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越来越接近于模型分析甚至纯数学研究,距离管理实践越来越远,不能解答直接的经济或管理问题;基于模型和算法实施的经济政策、管理政策,带有很强的局限性,这恰恰是数次金融危机以及许多行业企业频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在21世纪信息文明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要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化,要从牛顿思维方式转为量子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契合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