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周原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风从周原来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其精髓深入人心,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

肇始于扶风、岐山的周代礼仪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礼乐制度和礼仪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礼仪文化的重要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从而使扶风、岐山成为中国礼仪文化的发祥地。

周族是渭河中游兴起的古老部落。

古公亶父成为周族首领后,继承后稷、公刘之业,重视农业生产,使姬姓部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后为了避开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迁居到渭河北岸、岐山之南的周原,营邑建居,安邦定国,经历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三代100多年的时间而发展壮大起来。在周文王末年为东进伐纣灭商而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一带)之前,其都城周原一直是先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以后周人迁都到丰、镐以至东都洛阳,周原仍为王畿之地,先周时期所建的先王宗庙未尝废弃,周王室祭祀祖先的大典仍旧要在这里举行。

文献资料对此记载可谓汗牛充栋。《竹书纪年》曰:“周文王之年有凤集于岐山”;《国语》云,“周之兴也,凤凰鸣于岐山(山名)”。《诗经·大雅》中写道:“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爰及姜女,聿聿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爱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宇于兹。”《孟子·梁惠王下》载:“太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豳,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周原是周人发展强盛的舞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及其核心礼仪文化即滥觞于西周时期,因而扶风是实至名归的周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的发祥地。我国著名的楚辞家、文学家、史学家文怀沙,在他编辑出版的《中华根与本》一书中载:“自周人弃豳迁岐后,史称周原的扶风、岐山遂成为周文化的发祥地。”

周原地处关中中西部。广义的周原包括扶风、岐山、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区和今宝鸡市区。在古代属于雍州之地。先秦时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周人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尚书·禹贡》说:“辨九州之土以雍州黄壤为上上。”

《诗经·大雅·绵》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汉书·东方朔传》中也有对关中土壤的论述:“其地从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的关中、周原一带的土壤是很肥沃的,为天下第一等,适宜耕种各种农作物。这时的气候也很适合各类庄稼的生长,属于温、湿带气候特征,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较现在高2℃左右,一月份温度比现在高3℃~5℃。再从水利方面看也是很发达的。据有关资料,横贯关中的渭河水量是很丰富的。《诗经·大雅·大明》说:“亲近于渭,造舟为梁。”是说文王亲自到渭河之滨,聚集船只做浮桥。《禹贡》说:“厥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与渭河。”是说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到达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于渭水以北。当时不仅渭河水量大,而且在其南北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一、二级支流,以渭河为中心,形成一个不对称的羽状网水系。为此,史念海先生说:“当时渭河、沣河、潏河都可行船。”除此,还有众多的水泉泽薮。如在《诗经》中载的“我泉我池”“逝彼百泉”等,当时有名的泉有橐泉、凤泉、马泉、兹泉、九龙泉、润德泉等。其中的润德泉相传“周邸治泉”,直至金代还是泉水“涌洌”;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为当年姜太公的垂钓处。丰富的水资源保证了植物的生存。商周时期,周原地区的植被也是相当好的。《诗经》载:当周人到岐山时,山坡上郁郁葱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其灌其棫”“其柽其椐”“其檿其柘”“榛楛济济”。《诗经·秦风·东邻》载:“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有条有梅”“有纪有棠”;《终南》:“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可见,当时的树木种类之多,“是一个森林草原地区”。因而,秦时的许多离宫别馆也都以树木命名,如棫阳宫、五柞宫等,还有以树种为地名的,如“樗里”等。所以,当时的周原不管是从地形、土壤,还是从水系、植被等方面来说,都是适宜人类居住从业的良好地方之一。

为此,史念海先生曾在其论文《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一文里,对周原自然环境做过专门论述。他说:“当时的周原由于侵蚀尚未显著,原面完整而少有破碎,壑谷较浅,水源丰富,气候温和,植被茂盛,是一个适于农业经营的好地方”,“周人就是在这样适于农业的地方,努力经营发展而不断强大起来的。”

从文献和考古学文化得知,在古公亶父未迁入周原前的先周时期,在“关中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两个先周文化群:一个是受羌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以袋足鬲、双耳罐为代表的刘家、斗鸡台—碾子坡文化族群;一个是以邰地为中心,融汇商文化和北方戎文化而形成的以连裆鬲、瘪裆鬲为代表的郑家坡文化族群。这两个文化族群相邻交错而居,互相接触、融合而成统一的先周文化族群。”可见,周人是在多个族群文化融合中成长起来的。在古公亶父迁入周原后,继续保持了通过吸收多种文化创造而壮大自身文化的优势。当时的周原地区,不仅仅只有周人,而且还有羌人、戎人以及夏、商的遗民与上古时代的遗民等。因此,周原绝不是只有“单纯的唯一的先周文化,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即以姜族姜姓为代表的姜炎文化(姜戎文化)、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从光社文化中分化出来的姬周文化及来自东夷的赢秦文化等。所以我们说,在周人进入周原后,通过与中原文化的接触,在“贬戎狄之俗”即畜牧业的同时,吸收周原其他多种先进文化,开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而在这多种文化中,最主要的即是姜炎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周人是以农立族、以农立国的民族。虽说从始祖后稷开始于有邰(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就以农耕出名,被尧封为农师,又被舜封后稷,专门管理农业。但到了不窋,“去稷不务”而“奔戎狄之间”,即迁徙到今旬邑、彬县、长武等地,与北方的戎狄为伍,渐失农业。到了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但庆节以后的八九代,又渐失农业。而只有古公亶父率领族民进入周原后,又吸收姜炎文化和商文化中先进的农耕文化,再加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农业才得以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以农为主业的出现,使周人开始进入文明之域,“这是周族建立国家过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周人刚由豳迁到周原时,周原还是大片的丛林、灌木和荆棘,野兽出没,因而周人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进行开荒种地的工作。《诗经·大雅·皇矣》一诗中对此有着很生动的描述:“作之屏之,其葘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这首诗将周人通过作、屏、修、平、启、辟、攘、剔的不同劳动程序,将葘、翳、灌、栵、柽、椐、檿、柘等各种树木杂草予以砍伐清除,开垦出种植庄稼的田地的情形描绘出来。

周人不仅开田,还改进和发明了多种农具。商周时代农民习用的是木制的耒耜。传说耒耜为炎帝发明创造。炎帝发明的耒耜,耒是一根木棍,耜是在耒的下部附有一根横木,便于用脚踩踏,下端分叉,后来其端改分叉为扁平或圆勺形,这样就更容易将泥土铲起来,提高了劳动功效。在劳动形式上出现了“耦耕”,就是两人同时并耕。《周颂·臣工》的诗里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乂)。”根据斯维至的解释,钱、镈大概是一种木制的划土用的扁平而有分叉的农具,铚是一种镰刀,艾是一种分叉的剪子。生产工具也多样化起来。

周人在周原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反映是种植种类的增加。《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其他如《载芟》《良耜》篇里也有“播厥百谷”的句子。百谷只是概数,但已有“食用六谷”的记载。郑玄注:六谷是指“稌、黍、稷、粱、麦、苽”。这些除过稌、麦、苽外,早在周人祖先弃时就已种过。周人在继承本族种植粟(稷)、黍、菽、麻等外,还继承了种植麦等作物。《周颂·思文》说:“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来、牟即麦。诗的大意是说,上帝赐给我麦种,让我们好好培育生长。可见周人这时已开始种植麦子。如在《诗经》的《风》《雅》《颂》中有8篇涉及“麦”。此外,从《豳风》等诗里,我们还看到周人除了从事种植业,还养蚕制丝,兼营狩猎、酿酒等。

我们说,农业是经济的核心产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脉,是各业的基础。正因为周人在进入周原的百年时间里能吸收多种异质文化,尤其是能吸收姜炎文化及商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大力发展农业,所以很快地崛起,并为以后的灭商准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正如徐中舒先生所说: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后,“世与羌族通婚,周人从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农业,才发展为一个高发达的农业国家。”

姬姜联盟可以追溯至炎黄时代。这两族本身就是一个双胞族,均为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后裔,其风俗虽异,但因居地邻近,一直为通婚族。《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为帝喾之元妃。传说姜嫄是有邰氏的女儿,而有邰氏属于炎帝族;帝喾为高辛氏,属于黄帝一系。这两个族通婚,说明姬姜联姻由来已久。后稷作为周人始祖,是姬姜二族共同的后裔。虽说后稷以后的不窋、庆节、公刘等未说其妻为姜姓女子,但从西周以后多王与姜女的婚姻关系推想,与姜族女子的结合可能性也大。因为,周人很长时间是与羌(姜)族杂处,如影随形地生活在一起。到了古公亶父、武王,文献中明确记载他们是娶姜姓女子为妻。《大雅·绵》说:“古公亶父……爰及姜女”,《思齐》说:“文王之母,思媚周姜”,《陈风·衡门》说:“岂其娶妻,必齐之姜。”都是说姬姜的联姻。

我们说数千年姬姜二族的婚姻关系使其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基础。这也是周人能在周原很快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就是说,周人在其崛起中,得到了姜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建立了以后数百年的政治联盟。后因周幽王破坏了这个以婚姻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基础,西周也就随之灭亡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因姜而兴,也因姜而亡。

周人进入周原后,考虑到商的强大,再加上商的不断侵犯,认识到与殷商搞好关系才能发展起来。于是,古公的儿子季历便娶了大邑商畿内殷人氏族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以缓和与商的关系,取得商王的信任,在西部周原发展自己的势力。后虽季历因伐翳徒之戎而被商王文丁杀害,但姬昌还是娶了商的有莘氏女太姒为妻,以联姻取得商王的信任,被商王帝乙册封为“西伯”。正是这两代的周商联姻,给周人在周原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空间,虽则以后姬昌被囚,疑虑周人对商的威胁,但商王始终未将周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可以说这为周人在周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

周人进入周原后,重用有识之士,团结了一批有才能的贵族。如“孝友二虢”,二虢即虢仲、虢叔;“惠慈二蔡”,二蔡即管(蔡)叔鲜、蔡叔度。前者为姬昌(文王,也称“西伯昌”)之弟,后者为其子,他们都得到了姬昌的友善和重用,并予以封地。姬昌注重招揽殷商之臣子。如辛甲为殷之臣,“事纣,蓋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文王知其贤,“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

《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说:老时有一次西伯昌出去要打猎,卜了一卦,卦辞说:“所获得的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获得的将会是霸王的辅佐。”于是,周西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正在钓鱼的吕尚。和吕尚交谈后,西伯非常高兴,说:“我先君太公说‘当有圣人到周家来,周家因此就会兴盛’。先生果真就是所说的这个人吧,我的太公盼望先生很久啦。”所以称吕尚为“太公望”,西伯和他坐车一同回去,封他做军师。从这个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姬昌对引进人才的重视。姬昌礼贤下士和选贤不避身份、姓氏,如太(泰)颠、闳夭、散易生、鬻子、南宫括、尹佚等。其中南宫括、尹佚是异姓之人。《墨子·尚贤》说:“文王举闳夭、泰巅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意思是说,周文王从猎人和渔夫中选拔了闳夭、泰巅,交给他政权,西方各小国都归服了。这些人在以后的伐纣和建立西周王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公祖孙三代,都施行的是“以德治国”的政策。在这方面,《史记·周本纪》记载得很清楚。古公在未迁居周原前,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迁居周原后,他继续施行仁义,民“亦多归之”。又“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王季即位后,“修古公遗道,篤于行义,诸侯顺之”。《诗经·大雅·皇矣》说:“为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意思是说,季历是个好人,帝王也知道他的善心。他能静修自己的好品质,能察明是非,分清善恶,能教诲人为君王、为国家做事,能顺民情做善行。到了周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因能“积善累德”,以德治理国家,所以,不仅“士以此多归之”,如伯夷、叔齐等,而且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史记·周本纪》说,有虞、芮两地的人之间因有件争讼的事不能裁决,于是便来到周国。进到周的地界,看见“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两地的人还未看到西伯,就感到惭愧,彼此和对方说“我们所争执的,正是周家人所感到羞耻的,哪里还值得去找西昌,那只会自取羞辱呀。”未返回,就退让而离去。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会深切感受到周人推行“以德治国”政策给周原带来的社会安宁和繁荣。

周人在摆脱了薰育戎狄的侵犯骚扰迁居周原后,初期其地域仅有关中中西部一带,其周围除东方有强大的商朝外,还有多个商的属国,这对周人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所以,稳定后方和加强周边环境安全、开疆拓土,就显得极为重要。《竹书纪年》载:“(商武乙)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程可能在今富平一带,毕可能在今咸阳北原一带。季历率周人经过伐程战毕,将国界推进到关中的东部渭北地区。此后的商武乙三十年,季历又率“周师伐义渠”,收复豳地。接着,周军矛头指向山西、河北,先后伐西洛鬼戎(今山西洛城一带)、余无知戎(今山西长治一带)、燕京之戎(今山西汾阳一带)、始呼之戎(今山西南部)及翳徒之戎(今石家庄盒阳泉一带)等,使周的疆土接近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安阳)。这为周人以后灭商提供了地域上的便利条件。文王即位后,首先征服了犬戎(昆夷)和密须(今甘肃灵台一带),解除了来自西北地区的后顾之忧。接着又先后征服了耆(黎)国(今山西长治一带)、邘(今河南沁阳一带)、崇侯虎(崇即嵩,一指今河南嵩山一带)。周人经过季历、文王两代人的不断征伐,不仅扩大了地盘,而且为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面对强大的商朝,周人明白要生存、要发展、要立国,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若要推翻商朝,建立周人政权,更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于是,周文王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囚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的七年时间里,他就做了一件重大事情——演绎《周易》,创立灭商思想理论。具体地是说殷商奴隶主尊奉和宣传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我们知道,《周易》最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即“易”,易即变,讲天道、人道都是可以变化的。天意永远不会改变的,“天命观”是骗人的,事在人为,不完全取决于天。这样一来,商王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代天行使管理天下永远不变的宣传就失去了理论基础。于是,文王通过演绎《周易》,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天命观”。即在借用殷商天命作为建立自己统治理论根据的同时,又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认为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若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这就是所谓的“以德配天”。所以,我们说他创立的《易经》,打破商人的天命思想,提出了“易”的思想,也就是天命、天道可以改变的思想。换句话说,当权的商朝也可以被代替、推翻。为了能唤醒民众、组织民众,周文王继承了古人传下的占卜方式,即以“天意”来决定,这就更容易使“迷信”的人接受。因此,我认为周人为“实始翦商”寻找理论依据,这才是周文王当时演绎《周易》的真正目的。

原来臊子面是周公之礼,特别是不换汤,是有讲究的。

周人是特别讲究祭祀的。祭祀的过程中,先是准备祭品,有猪、牛、羊三牲,还有麦菽、瓜果等。祭祀过程包括程序、场面、祭词、音乐、歌舞等。最后是吃,即“馂馀之礼”。

按古人的意思,祭祀就是让天地神或祖先首先享用人们贡献的祭品,祭祀之后,把祭品都分给人们去吃。

怎么吃呢?以主祭场所,即周王室的祭祀为例,首先把祭品加以烹饪、烹调,接着就开始“馂馀之礼”。馂音同“俊”,吃的意思;馀音同“余”,是用过的祭品,即鬼神剩余的饭菜。这是祭祀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人们吃天地神或者祖宗的剩汤剩饭剩菜的礼仪。

西周的时候,周文王和他的祖先就在周原定居。那时,渭河畔有一只蛟龙经常在空中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有时在空中卷起阵阵狂风,遍地飞沙走石,吹得墙倒房塌,吹得牛羊杳无踪影;有时掀起漫天乌云,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村舍淹没。万恶的蛟龙,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他的部族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龙恨之入骨。一次打猎走至渭河畔时,见它又出来兴妖作怪,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齐弯弓射箭,霎时间空中响起了箭鸣声。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咽喉被斩断,挣扎了一会儿,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见这条大蛟龙足有五丈多长,一千多斤重。大家高兴地围着蛟龙唱了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水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

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汤。所有的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为大家舀汤,大家吃完面后,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一万多人都尝到了蛟龙肉。从此,周部落在周原的扶风和岐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到底是扶风臊子面和西周有渊源,还是岐山臊子面和周文王有典故呢?

早先,还不知辣子为何物时,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是同一个臊子面,都没有辣子。辣椒在明末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从西北向东由新疆、甘肃进入陕西才开始被栽培,才有了大角椒、牛角椒、线辣子。岐山臊子面最早是从这时才出现辣子的。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有了辣子,味道香、食欲增,为何扶风臊子面没有跟进,也搭上辣子呢?

听老一辈人讲,扶风臊子面不放辣子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扶风臊子面最大的特点是口味淡,鲜味突出。能体现一个“鲜”字的,最好的汤是用鸡汤或用猪肉骨头汤,所以扶风人做臊子面时通常先要杀个鸡或煮猪。为了保鲜,不放辣子,扶风人说,一放辣子易隔味。另外,扶风有个法门寺,过去是皇家寺院,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达官贵胄前来游玩、烧香祭拜。这些客人许多是从北边、东边来的。来了要吃饭,招待客人时,可能由于北方客人不喜辣的原因,不仅扶风人不放辣子,扶风以东做臊子面时都没有放辣子,后来渐成习惯,延续至今。

油泼辣子能大大增进人们的食欲,也使岐山臊子面脍炙人口;而不放辣子的扶风臊子面,同样让见不得辣子的人感到鲜美可口,齿间留香,这也是扶风臊子面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关于臊子面,特别是吃臊子面不喝汤,这一习俗应为“周公之礼”之一。《礼记·祭统》曰:“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馀也,惠术也,可以观其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馀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馀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馂,彻之,下馂上之馀也。”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大凡祭祀必须有吃祭品这一项,这是祭祀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不能不了解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古代有人说:‘善终有如善始,吃鬼神剩余的食品就是这种善终的表现。’因而古之君子说:‘尸也是吃鬼神的剩饭剩菜,这是一种施行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到施政于民的思想和策略。’所以‘尸’离开以后,君主与四位卿去吃,吃过离开以后,六位大夫去吃;大夫们吃过离开以后,士八人再去吃;士吃过离开后,其他人便各自拿着餐具都上去吃,吃完后再撤掉,这就是下层人吃上层人剩下的饭菜。可见,臊子面这种吃法习俗起始于西周,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礼仪。

众所周知,扶风臊子面与西邻岐山臊子面、东邻武功及乾县臊子面的最大区别在于,东西两邻的臊子面均以辣出头,汤的表面漂一层油泼辣子,唯扶风臊子面为清汤面,不食辣子。如调辣子,则不放臊子,叫辣子面,或叫辣红面谐音拉魂面。一般在正月初九家家食用拉魂面。叫拉魂面,是说把魂从年前年后的消闲、热闹中拉回来。实际上是到了正月初九,家家户户准备的过年用的食品基本上使用完了,特别是臊子或没了或快完了,吃一顿拉魂面,由过年的顿顿有肉的生活过渡到日常生活之中去。据史料记载,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明代末期,由海路从美洲的秘鲁、墨西哥传入中国。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呈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能增进食欲、美容等。据说辣椒引进到中国以后,起初是被栽植于皇宫作为观赏植物。由于其味辣,宫女犯错以后以喂吃辣椒作为处罚,而常受这种处罚的宫女却食欲大增,容貌也愈来愈美。后来宫女们竟然上了瘾,故意犯错以求吃辣椒。慢慢地人们懂得了辣椒的食用价值,开始在皇宫中普及食用,进而推广到民间。从这个典故可知,以油泼辣子见长的臊子面,实际上是这类臊子面历史不太久远的写照,是其明显的硬伤,而扶风清汤臊子面才是原汁原味的正宗西府臊子面。

另外,岐山臊子面使用的“漂汤”是韭菜或蒜苗,武功乾县臊子面使用的漂汤是白菜心。在没有反季节栽植的大棚菜之前,韭菜食用时间较短,大概就在每年的农历三、四月间,到了农历五六月就起薹不能食用了;而蒜苗亦是如此,食用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十一、十二月到来年的农历二三月之间,农历四月以后,开始抽蒜薹,蒜苗就不能再食用了;白菜心的食用时间也就是冬、春两季,那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到农历十月之间。扶风臊子面使用的“漂汤”是大葱,大葱是四季蔬菜,扶风臊子面四季可以制作、食用。所以说扶风的清汤漂葱花的臊子面是原汁原味的正宗的西府臊子面。

我们不是说使用辣子、蒜苗、韭菜、白菜心做漂汤的臊子面有什么不对,而是说这些臊子面只是在清代以前西府臊子面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元素罢了。大概是扶风人比较守旧,不愿添加而已。由于“不愿添加”,却保留下来了西府臊子面的“原生态”。实际上,正宗的扶风臊子面也是略带辣味的,扶风臊子面的辣味,来自于姜末和葱花,是一种淡香味的微辣,而不是纯辣椒味的辛辣。因此可以说,扶风臊子面也是酸辣香。

稀溜稀溜浇汤面,竟从周朝吃到今

周原土厚秦音重,西府人恋周祖情

这便是上赐福于下、尊赐福于卑、老赐福于少,赐的这种福不是画饼,不是空头支票,而是融于剩饭剩菜之中。在周原,这种剩余的饭菜就叫作“福巴巴”,即剩余的福气,所以吃这种剩饭剩菜,既实惠又得福,人们当然都高兴吃。其实吃这些剩饭剩菜的人越来越多,饭菜必然是越来越少,所以每吃一次,都必须增添食物和重新烹饪加工,上次剩的好像引子或发酵粉一样,起一个菌种的作用而已。

这就是馂馀之礼。既是吃天地神、尊贵者剩的饭菜,又是接受他们所赐的福。于是便形成了最普通的大众臊子面,天地神、尊贵者赐的福都在那汤里,只能添加,不能倒掉。

西府宝鸡人的早晨是从一碗臊子面开始的,在这个有3区9县370多万人口的地区,每天要吃掉500万碗臊子面,这种面与汤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使人胃口大增,这样的面也是百吃不厌。每天都吃,逢年过节、红喜事、白丧事、老人寿辰、孩子满月……这些活动的餐饮方面,臊子面是绝对的主角!宝鸡人爱吃面,更爱吃臊子面,这样一碗汤汁酸辣鲜香、面条薄而晶莹光亮的臊子面代表着宝鸡面文化的历史悠久,也是宝鸡人对面文化的经典传承,还是世界面食界一个登峰造极的作品!

2016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的一首《六尺巷》,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火了,六尺巷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六尺巷》

小巷深处有人家。街头巷尾,就是一个地方的四面八方;小巷深处的人家,就是这里人的生活百态。

你是否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街坊邻里,儿时玩伴,墙角小花,深巷叫卖声……它们是最市井、最地道、最生气勃发的存在……

小巷不宽,最窄处,也没有三尺见方,若是对面有人来,你还得仄了身子,才得互相行了过去。而六尺巷可以说是中国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中,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

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清代出了方苞、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文化学派,更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

张英(1637—1708年)与张廷玉(1672—1755年)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地边界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飞书京城把这件事告诉张英,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将张家院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张英家人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叶家一家人热泪盈眶,叶家一致同意也把自家院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每一个住在巷子里的人,都有鲜活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没有冰冷的大楼相隔,没有邻里间的冷漠。邻居家的饭香味,邻居家的小朋友,邻居家的小庭院……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充满灵性的小巷,言有尽而意无穷。

周礼出西府。西府的人文环境孕育出周礼。常羊山下的神农氏,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周公学之德;汾河之畔的尧舜,使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周公学之责;殷商纣王从天资聪慧到荒淫无度,周公明利害而引为戒。最终,沃土之上仓廪实,先贤之后周礼成,这是心系天下的结果。更庆幸的是,周公之后,周礼仍在不断进步。从汉朝的自强不息到唐朝的海纳百川,从宋朝的思想解放到明朝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相得益彰,周礼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学习、丰富着。今时今日,周礼仍旧让我们为之神往。且不去管周礼之庞杂,当下社会只要人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太平、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便是周礼的本意体现。

有了规矩,就不能去破坏它,这也许就是周礼能够成为中国历代仰慕的典范的原因。如果想逾越规矩而又不让规矩失去它的威严,就必须有人作出伟大的牺牲。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到了东周时期,朝廷实力下降而诸侯势力大增,天子对诸侯的管束日显疲软,到了“周文疲敝、礼崩乐坏”的程度,仪式成了热闹与应付,于是孔子大声疾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随着秦统一六国,周朝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社会,但周礼文化所蕴含的仁义主张、自强精神等被传承了下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几度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下来,无不与周礼的文化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周朝伊始,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其意义在于加强周人的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周公故去,“礼”之内涵尚在。当下,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是懂礼的人。

礼让,可能会让人失去些许小利益,但是,它能赢得更大的尊重和文明,得远远大于失。深谙礼让精髓的周人,不计小利,以德感人,令天下诸侯心悦诚服。

纵观历史的发展,因周礼的文化制度在平衡各阶层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为后世所念念不忘。

西周是个令人着迷的朝代,孔子怀着对它的无限向往,创立了儒家学说。西周是彬彬有礼的朝代,她从巫风弥漫的商代鬼神世界步入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天地。西周也是充盈着旺盛生命力的朝代,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礼仪之邦,华夏文明。如今作为周礼之邦的陕西人民向世界敞开胸怀,稳步前行。

周原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华夏文明的源。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风从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