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国际宏观经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较大的挑战。金融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发展模式和行业结构都进行了巨大的调整,我国也不例外。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关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各个方面的论述,其中一种观点即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经常项目赤字,赤字带来的“全球失衡”,造成了美国的信用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2]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增长方式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发生了新的转变。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及过度依靠消费和负债拉动的经济模式,一方面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面对国际贸易市场收缩的压力,也加快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并实行多元化的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在全球金融领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实行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产生了资产泡沫,汇率稳定受到挑战,如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等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危机。2011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二次冲击了欧洲乃至全球市场。虽然经过欧洲央行的努力,一些债务国摆脱了困境,但全面走出泥潭尚需时间。此外,世界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均采取了减税或者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导致全球债务率居高不下。整体来看,全球金融稳定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复苏进程发展缓慢。
(二)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面对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新变化,处于变革阶段的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4万亿元的刺激政策,这无疑增加了国内的货币流动性。在美联储采取缩表政策后,两国利差明显扩大。资本外流使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2017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放缓了供给增速,实行更稳健的货币政策,管好货币政策的“总阀门”。基于货币政策的转变,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变负债驱动为资产驱动,如何优化资产配置和调整资产结构成为新阶段金融机构业务增长的新课题。[3]证券业领域,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度使证券行业低迷,虽然2014~2015年曾有过短暂的牛市,但整体证券业发展依旧不甚景气,传统的佣金收入下滑明显,证券公司转而发展利润更丰厚的资产业务。但在当前融资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资产业务的盈利空间也在收缩。证券行业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保险业领域,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保险市场发展低迷,在财产保险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车险,因为汽车销量的下降下行趋势明显。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增长疲软。寿险领域,得益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和印度两大新兴经济体保险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也使许多国际保险巨头聚焦中国,看好中国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此外,后危机时代金融科技在全球异军突起,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网络银行和线上保险业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科技使传统保险业发生深刻的变革;金融行业的一体化经营和混业经营模式日趋明显。行业的革新和外围形式的变化倒逼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吸取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教训,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综合监管,从多头管理转变为双峰管理。2018年,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保监会,以解决原有体制中监管责任界限不明晰、监管存在空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