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英语议论文语篇的相关研究
议论文又称为“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剖析事物、论述事理、表达意见和观点的一种文体,重在以理服人。中国学者主要把议论文结构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西方把议论文分为“Introduction”(引入部分)、“Body”(主体部分)、“Conclusion(结尾部分)”三部分,要求引入部分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论点。根据中西方关于议论文结构的观点,英语议论文整体结构包括引入部分、主体部分、结尾部分三部分。本研究采用对比修辞方法论,分析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语篇的修辞特征的异同,英语母语者指美国母语者大学生,非英语母语学习者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其中,“中国英语学习者”指在中国汉语语境下把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研究语料选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习者,他们已经有10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英语母语者”是在英语语境下把英语作为母语或本族语的学习者,研究语料选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语言研究包括语言结构研究和语言运用研究两大领域[9],而语料在这两大领域的语言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和完善,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中介语”理论的日臻完善,人们对外语研究采用了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国内外很多学者基于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料库和英语母语者语料库开展中介语对比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外语母语者(NS)和非母语学习者(NNS)之间的比较;二是非母语学习者(NNS)和非母语学习者(NNS)之间的比较。这两种对比研究都非常重要,前者研究非母语学习者的非母语特性,旨在揭示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犯典型错误的类型及其特征,为以后外语教学提供素材;而后者则对这些非母语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共性分析,从中发现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特征。这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都各有所长。比如本特·阿尔腾贝格、玛丽·塔珀对非母语学习者和非母语学习者语料库进行了对比研究。[10]马苏米·成田、千惠子·萨托、雅敏·杉浦对外语母语者语料库和非母语学习者语料库之间、非母语学习者语料库和非母语学习者语料库之间两种类型都进行了比较分析[11]。英语议论文写作作为外语教学和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总的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英语学习者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的特征,例如词语[词语搭配、类联接(Colligation)、语义韵、词块、立场副词等]、句法、语用、思维特点等。比如刘美华和乔治·布雷恩、杨文兴和孙颖等研究发现,使用衔接手段的频数和英语议论文的质量成正比关系。王立非和张岩、文秋芳和郭纯洁、倪岚、马广惠、文秋芳和刘润清等研究了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语言特征。贾瓦·德格拉米等、尹广琴、吴婧、徐海铭和龚世莲等从作者的角度研究了英语写作中元话语的特征。克里斯蒂娜·卡洛伊、欧阳护华和唐适宜、吕璀璀等通过人称代词的使用探讨了中国/中美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发现在英语写作中,英语学习者常过多使用人称代词来标记其作者身份。赵冠芳、俞希和曹洪霞等研究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个性化声音,发现总体声音强度在英语写作中对于表达作者立场和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卢小菲、秦晓晴和文秋芳、鲍贵、赵俊海和陈慧媛等研究了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句法特征。王文宇、王俊菊、张立昌等研究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英语学习者认知心理特征,发现英语学习者心理上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和可变性特点。晏尚元、莫俊华、岳本杰等利用语料库研究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连词使用特征。刘兴华和克莱尔·弗诺发现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侧重使用劝告论证语篇结构[12]。
(2)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的英语议论文在词汇、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托尼·席尔瓦和科琳·布莱斯、王文宇、王立非、马广惠、姚兰和程骊妮、李志雪和李绍山、罗伯特·卡普兰和威廉·格拉布、刘兴华和克莱尔·弗诺、王立非和孙晓坤等从对比修辞的角度研究了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词汇、语法、句法、写作模式、语篇特征等方面的区别。例如王立非、张岩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疑问句数量超过英语母语者,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疑问句使用数量和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13]。徐晓燕、王维民、熊燕宇等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句法长度指标显著低于英语母语者,密度也显著偏小。[14]吉洁、梁茂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语生命度比英语母语者整体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议论文写作风格。[15]
(3)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典型错误分析,比如孙骊、武继红、薛媛等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逻辑推理缺陷。金斯利·博尔顿、杰拉尔德·纳尔逊、约瑟夫·洪、陈玮瑜、洛里塔·杨、阿里·拉希米和贾马尔—阿丁·卡纳扎德等采用对比语料库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使用逻辑连接词存在的问题。赵蔚彬、罗一、潘璠和冯跃进等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逻辑连接词多用或误用问题。秦晶晶和埃尔坎·卡拉巴克、保罗·斯特普尔顿和吴艳明、王祥德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不善于运用反方论点和论据来进行驳斥,并存在并列连词误用等问题。
国内外借助中介语对比方法和对比修辞方法论研究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亦取得了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某些语言特征和典型错误,这些写作差异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写作修辞偏好,修辞偏好无优劣之分,但英语写作会受到英语学习者母语修辞偏好的负迁移影响[16]。但现有研究未能充分梳理其理论渊源,不能将其理论基础、方法论、特征总结、特征差异解释等方面都综合在同一研究框架内;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特征偏向于罗列式的浅显分析,未能全面分析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词汇或语法层面的探讨,缺乏对英语写作中的语篇结构和语用功能的综合挖掘;对于实践应用层面亦未进行深层性探究。因此,深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以下简称为“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的修辞特征差异,对于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