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的理论基础

一 对比修辞

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简称CR)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语言学新兴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的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上的对比研究来探求第二语言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启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乌拉·康纳指出,对比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轫于罗伯特·卡普兰[17]。1966年罗伯特·卡普兰发表了对比修辞学奠基性文章《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思维模式》,率先研究母语的修辞模式对第二语言写作(以下简称“二语写作”)的影响,指出母语写作修辞会对二语写作产生迁移和干扰[18]。他从语篇的视角研究二语写作语篇修辞特征,因其独特的观点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后50多年里,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从各个视角,采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对二语写作和母语写作进行修辞对比研究,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现今,对比修辞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独立学科。

罗伯特·卡普兰于1966年对600份国际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说明文作文进行分析后发现,语篇的组织模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修辞方式不同,母语的修辞方式会对外语学习者的二语写作产生影响。

图1-1 罗伯特·卡普兰1966年收集作文中的段落组织模式图解(其中虚线表示不直接的相关陈述)

如图1-1所示,英语作文的段落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闪米特语族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等)作文常常采用一系列平行结构方式。而东方语言(包括日语和汉语等)段落往往通过迂回的修辞方式来阐述发展主题,结构修辞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罗曼语族语言(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和俄语的作文常出现一些插曲,这在英语母语者(英美人)认为是离题的,语篇段落呈曲折型。

罗伯特·卡普兰早期对比修辞学理论关注的是语篇结构修辞,有助于解释学生二语写作修辞特征,但是不足以解释和描写学术和专业写作以及跨文化的二语写作过程。[19]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二语写作研究重心和范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期对比修辞学不仅考虑语言变量,还考虑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意识到不同因素给二语写作带来的差异影响。由于从语篇语言学、写作研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学科吸收新的理论和思想,对比修辞学拓宽了其研究范围和视角。乌拉·康纳提出跨文化修辞学,其研究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对比修辞学关注母语对二语或外语写作修辞的影响转变为一种跨文化写作修辞的对比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二语写作语篇修辞的异同。[20]德怀特·阿特金森和保罗·松田强调文化因素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强调从动态的视角对待文化和二语写作研究。[21]

图1-2 传统与现代对比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和关系

如图1-2所示,乌拉·康纳认为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对比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作为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写作研究、基于课堂的写作对比研究、写作体裁对比研究等四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完善了和发展了对比修辞学。[22]其中对比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是传统对比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宏观语篇层面和微观语篇层面对比分析母语写作语篇和二语写作语篇的修辞模式异同;而其他三类研究是现代修辞学的新内容,已经超越了传统对比修辞学的研究框架,是一种跨文化的对比修辞学研究,融入跨文化修辞学的研究框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