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修辞结构理论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

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RST)是20世纪80年代初威廉·曼等人创建的一套关于语篇结构的描述理论。修辞结构理论自从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不同的赞扬和批评,该理论也不断地扩展、修改和应用。迈特·塔沃阿达和威廉·曼在2006年的两篇论文《修辞结构理论:回顾与前进》(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Looking Back and Moving Ahead)和《修辞结构理论的应用》(Applic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中详细介绍修辞结构理论和其应用方面。威廉·曼于2005年创立了修辞结构理论网站(http://www.sfu.ca/rst/06tools/index.html)。在国外当代修辞学研究领域,修辞结构理论一直是语篇结构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其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篇基本单元切分、修辞关系的本质问题、树形图图式、修辞关系定义和数量、修辞关系中的话语标记语等。修辞结构理论最初是为了设计具有一定语篇生成能力的计算机程序提供理论依据,描写语篇生成中的自然语篇和语篇结构,但随着其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该理论已被应用到不同的科学领域,其在计算机语言学、跨语言学研究、对话研究、多媒体研究、语篇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国外研究者还将修辞结构理论和外语教学领域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运用在写作教学中。约翰·阿尔贝蒂尼、马克·马夏克和帕梅拉·金切洛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失聪大学生读写流利性、连贯性和理解力的培养。[23]马克·贝尔把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尤其侧重于议论文结构。[24]马克·托伦斯和纳德杰特·布亚德—阿哈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调查新手作家语篇生成阶段特点的研究[25]。格雷西·朋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口译训练者的连贯发展情况研究[26]。同时,研究者还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作文评分领域,认为该理论能捕获语篇的连贯性,能为语篇连贯性提供线索。索菲·斯库法基利用自动评价软件,验证了修辞结构理论可以应用于检测台湾中低级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连贯错误[27]。皮纳尔·卡拉汉将修辞理论和自动评价软件应用于学生作文的半自动评分系统,发现修辞结构理论可以诊断分析学生作文质量和关联词使用错误问题。[28]阿扎姆·南乔和阿米尔·马尔兹班发现修辞结构理论可用于学生作文结构分析,有利于学生批判性能力的培养。[29]卡泽姆·奥拉尼扬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学生学术论文摘要中问题陈述的体裁结构分析。[30]阿德尔·沙库尔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阿拉伯高中学生的写作语篇研究。[31]此外,一些学者将修辞结构理论和英语语篇树库(Treebank)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英语教学多个方面,比如吉尔·伯恩斯泰因和丹尼·马库斯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学生作文评分。[32]桑德拉·威廉斯和埃胡·德赖特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学生阅读水平测试。[33]弗朗西斯科·洛伦佐和莱蒂西亚·罗德里格斯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二语学术写作语篇研究。[34]

国外学者对修辞结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丰富,关注了修辞结构理论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主要侧重于自动评分领域和检测学生连贯错误,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启示和便利,但目前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且二语写作和英语母语写作语篇的对比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从修辞结构理论,基于两者英语议论文写作语料,通过实证方法,对两者英语议论文语篇的修辞关系类型和频数分布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者各自的风格和结构特点,以及修辞结构和语篇构建方式的异同,以期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建议。

(二)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早于20世纪90年代就对修辞结构理论做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国内学者如王伟、徐赳赳、张德禄、陈莉萍等先后介绍了修辞结构理论。同时,国内一些学者将修辞结构理论和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例如王伟、董冀平对修辞结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比较。[35]陈莉萍对修辞结构理论和句群理论进行比较。[36]此外,刘亚猛从修辞结构理论视角研究修辞对语篇研究的干预。[37]上述学者对修辞结构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述,把该理论和标注工具引介到中国,为国内学者熟悉该理论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把修辞结构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做了对比区分,便于我们理解该理论。但相对国外研究成果,国内修辞结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成果较少,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分析模型,特别是关于修辞结构理论的专著几乎没有。

国内很多学者就修辞结构理论在各种语篇中的应用做了研究,例如英语and结构的语篇功能(王水莲)、前指在英语语篇中的分布规律(夏蓉)、翻译(杨坚定、钟莉莉)、汉语财经评论语篇(乐明)、美国高校招生广告语篇(袁秀凤、陈文娟)、抽象回指(刘东虹)、法律语篇(杜金榜)、中国民事一审判决书语篇和隐喻显性逻辑连接方式(董敏)、中国专利文献语篇(靳玮、乔晓东、刘耀等)、英汉论文摘要(穆从军)、多模态语篇(冯德正、张艳、王艳)、中美银行年报语篇(王立非、部寒)、法律合同前指(王卉、姚振军)、实体关系分类(潘珅、庄成龙、朱巧明等)、远距离回指研究分析(王大方)等。修辞结构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结合早就引起学界的重视,例如朱昆仓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38]王军利将修辞结构理论应用于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39]刘东虹、陈燕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说明文写作的段落承题方式。[40]阎博、张义比较了中国大学生和英美留学生同题英文作文修辞结构关系的异同。[41]王月旻、吴红云研究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所写的两种议论文语篇中修辞关系的分布特点及异同。[42]

综上所述,国内修辞结构理论分析在过去30多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对修辞结构理论的纯理论介绍发展到对越来越多的语篇的实际应用分析。但相对国外,国内研究还比较狭窄,虽然关注了多类语篇的修辞结构特征,也关注了修辞结构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结合,但目前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特别是英语议论文语篇中的修辞结构。克里斯琴·马西森和杰克·滨指出,“下一步我们需要探讨不同符号系统中的修辞结构”。[43]本书以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母语者英语议论文语篇为例,尝试探讨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特征,解释语篇构建方式。将修辞结构理论扩展到英语议论文语篇,不仅可以验证该理论在英语议论文语篇的实用性,同时也能深入阐释英语议论文语篇中复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修辞特征,对二语写作及二语教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