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5 使用效能度量的根本原则
使用效能度量的根本原则:效能度量不要与绩效挂钩,而应该作为参考和工具,帮助团队提高效能。这是使用效能度量最重要的一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因为我们无法覆盖100%的度量指标,所以度量与绩效挂钩就一定会产生“做数字”的现象。这时,使用效能度量非但不能起到正面效果,还会对公司和团队造成伤害。管理者常常倾向于使用度量与绩效挂钩这种方法,是因为它能具体到数字,方便管理。但遗憾的是,这个方法行不通。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错误。
Facebook就刻意避免把效能度量跟绩效挂钩。比如,在代码审查工具Phabricator上并没有包括审核的提交个数、代码审核的时长、代码审核通过率等常见指标。如果有团队提出要获取这些数据,那么工具团队会运行脚本生成数据交给团队主管,他们并不能自己随时获取。团队成员也不能在Phabricator网站上直接看到这些数据。这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主动避免度量,从而避免将它与绩效挂钩的例子。
不能把效能度量与绩效挂钩,那怎样才能使用度量提高效率呢?事实上,度量一旦与绩效脱离关系,就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和工具,帮助团队持续进步。比如:
- 缺陷密度,可以让团队了解产品质量的走向;
- 新旧Bug占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技术债的严重程度。
即使是代码行数这样广受诟病的度量指标,如果只是用作参考,也可以帮助团队和成员提高。
那为什么在跟绩效脱离关系之后,度量指标就开始起作用了呢?这是因为在脱钩之后,大家没有必要在不考虑全局的情况下专门针对某个指标进行不合理的优化。于是,一个度量参数的提高往往是在没有造成其他负面效果的情况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参数的提高往往意味着整体效能的提高。如果用来参考的指标又很合理的话,那么对效能提高的促进作用就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