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干预与移民生计重建:广西Y库区巴村个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移民生计断裂与发展干预文本

第一节 走进电都:D县

巴村隶属于H市D县。D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红水河流经县城。2004年,全县总人口407371人,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米150人。全县耕地27.86万亩,其中,水田8.16万亩,旱地19.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77亩。由于电站建设、城镇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增加,耕地逐渐减少。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年平均降雨量1249~1673毫米。丰富的水能资源是D县人民重要的财富,将水能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是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座电站(D水电站、Y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相继拔地而起,D县因此也被誉为“南方水电城”。

D县水田面积小,主要的旱地分布在石缝中,种植业以旱作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和龙眼。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少、土壤肥力偏低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总产量偏低,人均粮食产量0.15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县之初,全县38.96万人口中就有31.37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988年建县时,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245万元,财政收入仅630.2万元,有6.8万户31.37万人的生活水平尚处在温饱线以下。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2004年贫困人口降到12.37万人,全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2元,比1994年增加1174元,年均增长6%。由于建县之初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地区自然环境的制约,D县一直没有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