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
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阳光很刺眼,坐在车里也不敢把眼睛自然睁开。道旁树木葱绿,叶子上留有亮晶晶的水珠,绿化带里的月季花鲜艳夺目,万绿丛中朵朵红粉。上班的大小车辆交织在一起,灰的白的黑的红的,一辆接着一辆,缓缓移动着。间或有夹塞的车辆,更平添了一些堵点。骑摩托的、蹬三轮的、等公交的以及匆匆行走的人,都面部紧绷,目不斜视。扭头看去,有老年人带着小孩子去上学,打工的三轮车上拉着青菜,骑摩托车的男青年载着女青年,蹬单车的戴着耳机,抢眼得很。那些等公交车的,有的两眼直瞪着前方,漫无目标,似醒非醒;有的打着哈欠,懒洋洋站着。挥着小红旗的“黄帽子”维持着秩序,极力疏导着人流。黄灯亮时,互不相让的车子还在加速通过,骑车的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斑马线的行人正小跑通过。不远处辅道的拐弯处,加油站前免费洗车的牌子下洗车的超过加油的,排着长长的队伍。想起二十多年前刚调到北京的时候,人也是很多,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随人流上班下班,只不过那时没有这么多的汽车,谁能想到以后的北京会成为汽车的都市,在限号的情况下,每年还有几十万辆车的增幅,这让市区更加拥挤。现在据说,连电动汽车的牌子摇号都要排到若干年后了。
车道沟到了。桥下的引水渠里碧波流淌,载着游客的龙头机船向颐和园方向驶去,犁开一道宽大的水沟。桥头悬挂着用铁丝制作的标语,上面的几行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昔日这里还是大片农田,几十年以后却成了城区,变化之快难以预料,真有沧海桑田般的感觉。旁边的蓝底白字的地铁站牌格外醒目,车站像巨大的吞吐机,一群一群的人进进出出。现在的地铁四通八达,已经穿过四环、五环到了六环的郊区,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站外黄的绿的自行车一排一排,有的倒在地上,人们从旁边匆匆走过。商业化刷卡自行车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城市自行车服务大战的结果虽说方便了行人,但也因管理不善而影响了交通环境。
车在行进着,绝对传媒的艺术广告牌高高矗立,外卖小哥的摩托车、快递的三轮车从汽车专卖行、快餐店前匆匆穿过,公交专用线上的公交车一辆接着一辆,车上的人都在低着头看着手机。道旁高楼有人家阳台上的鸽子笼非常显眼,一群鸽子带着哨音飞向天空。底楼商铺门上悬挂的中信证券、北京商业自助银行、苏宁易购、肯德基的招牌字体各不相同。道旁的眼镜店、超市、美发店还未开门,而水果店里却灯光一片,一大早居然就有买卖。拐角的小吃铺半卷着门帘,热腾腾的蒸锅被早起的人围着。
前面就是西直门立交桥,桥上桥下车流滚滚,立体的交通,上下相叠的车辆构成一幅现代图画。阳光从高耸的楼顶斜射过来,眼前的车盖上闪着光,像一个个发热的小光球在滚动着。楼顶上高高架着的信号杆的影子一闪而过。路边的书报亭已经开了门,卖彩票的窗口还关着,旁边的宣传栏里京东集团的艺术广告字体很大,还有巨幅照片的明星在做着夸张的动作。高大铁门前的一个保安无精打采地站着,边打着哈欠边斜着眼睛左右张望。路旁有个小孩背着大书包,吃力地弯着腰匆匆走过。有人牵着狗,眼瞅着小狗抬着腿搭在树根上,任其撒尿。正前方出现了尖尖的建筑物,提醒你可能是座教堂,近前一看果然不假。过去也经常从此路过,没有留意到新街口这里还有教堂。可见,如不用心观察,再醒目的东西都可能熟视无睹。
左拐就是平安大道了,拐角的地方围着一处大的工地,高高的吊车臂孤零零地伸在半空,印着欧阳先生的书法宣传字体的彩色喷图围墙挡着视线,看不到里面的工地。路面坎坷,汽车颠得咯噔咯噔响。过去听人说,北京不少地方的马路就像拉链,今天合上了,明天又拉开,事实确是如此。城市规划和管理是个综合性大课题,所有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平安大道两旁的建筑总体上是仿古的灰色调,看上去有不少北京老四合院的样子,附庸风雅的人家门前还蹲着一对工艺品石狮。灰色的院墙,黛色的屋顶,间或有高挑的檐角与不伦不类的脊兽,偶尔夹杂一段绿色琉璃瓦的围墙,看起来是旧的,其实都是新做的。尤其是现代的窗户,酱色的窗棂,大块的玻璃,上面安装着白色的空调,加上不少人爱好的漆红大门,还有一般门顶上都有的黑底黄色自创字体的各种牌匾,给人有种说不出的别扭。总的感觉,不如前门大栅栏一带庄重、厚朴,具有传统的韵味。
不觉间,荷花市场就到了,波光荡漾的湖水只一晃就藏到树木后边了。北海公园北门口站着不少晨练的人。车辆行驶更加缓慢,两旁骑车的、行走的挤在一起,人行道上不分顺逆都有人在走。前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南锣鼓巷,这一带比较热闹,五花八门的门店一间挨着一间,大玻璃窗里展示着各色样品,门框上挂着与皇城有关的一些唬人的招牌,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刚闪过北方羊蝎子、京城第一涮、台湾豆腐浆、京味烤鸭、护国寺小吃,又见青春美容美发、靓丽整形医院、洁白口腔专科、宝宝宠物医院,还有好利来蛋糕店、四季水果店、音乐翅吧、秋不老栗子、狮子黑糖,以及常见的高山茶庄、万年大药房、冬虫夏草专柜、特定烟酒专卖店,加上工农中建各银行、东西南北各保险以及红火一时的房产租赁,一家家,一户户,看得人头晕,不由得闭上眼睛,让它们一晃而过。
一片小树林出现在眼前,林中露出一段复原后的残旧城墙,这就是皇城根遗址公园,晨练的老人在碎石小路上悠闲地散步,上班的青年人从雕塑小品旁匆匆走过,人工种植的叫不上名的花稀稀拉拉开着,间杂在绿草中间。这里曾是历史上明、清皇城根东墙的位置,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和文保意识的提高,繁华的闹市中建起了各式小公园,努力营造一种清新、雅致、亲近自然的现代环境。
车子一进入单位,就忘却了路上发生的一切。每天陀螺一般的上班生活被各种文件、会议、讲话和调研填充得满满的,说不上劳累,也谈不上愉快。时光飞快,转眼一天又到了下班时间。冬天某个时节甚至两头不见太阳,上班时晨曦微现,下班时太阳已落。这种状况习以为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想起暮春时节有天下班的时候,碰上零星碎雨,天空一片灰黑,从车窗可以看见,遥远天际处亮光的地方渐渐移动的云层,后海上方群群燕子在空中飞舞,梭子一般地穿来穿去,那真是精灵们的舞蹈。再看雨中的行人,有背着手的徐徐而行,有打伞的边走边望,有穿雨披的脚步匆匆,有头顶手提包在小跑的,也有光着脑袋从容不迫蹬着单车的。忽然领悟到大千世界各有自己的生存相处之道,不必千篇一律,和谐、顺意、适度、自然,人类社会才会充满生机。
又一个夏季的下班途中,远看西山,夕阳下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轮廓线。柔和的光影,像慈祥的老年人的手,无力而柔情地抚摸着眼前的高楼、树梢和大地。树木变为浓郁的黛绿色,有森森的阴凉感。骑车的懒洋洋地蹬着脚踏,全不如早上时那么精神。一群人站在斑马线的尽头焦躁地等着绿灯。路边小店里的灯光提前亮起来,偶有人影进出。一会儿工夫,太阳落下去了,远处影影绰绰的山峰看上去有点儿重叠,灰灰的模糊一片,让位给近处黑的山包了。都市里人类的活动告了一段落,而夜晚的山区有些动物却活跃了起来。这里的人们休息了,地球上别的时区的人还正忙活着自己的事情,有时想想,这是多么丰富有趣而充满活力的世界!
冬日有时碰上难得的雪景,大地白茫茫一片,无论汽车还是人流都显得小心翼翼的样子。光秃秃的树干上,干枯的树枝顽强地弯曲着,在天空中形成黑黢黢的剪影,好似宋元时期的古画,而缩着脖子的枝头小鸟的偶尔叫声,却提示你这是现实的画面。路边的行人穿着,虽然比起夏天五颜六色、花枝招展般的打扮简单多了,但无论穿皮毛大衣的、老棉袄的,戴帽子和绒毛手套的,还是穿棉夹克的、羽绒服的,色彩依然比较丰富,红的、绿的、灰的、黑的、白的,或是杂色的,给冬日的路面上增添了一些鲜活的气氛。
秋高气爽几乎是所有住在北京或在秋天来过北京的人的共同感受,秋天确实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早晨起来,碧空万里,明媚亮丽的阳光自在地挥洒在每个角落,染黄了树叶,涂红了草尖,大地仿佛披上一层彩衣。凉爽的风吹来,周身滑溜溜、凉丝丝的,十分惬意,让人完全遗忘了夏季的闷热、潮湿和烦躁。远天飘动的云朵如棉絮一般,空泠泠,虚乎乎,白生生,洁净爽快。与春天温润的感觉相比,这个时候是爽朗的,思绪是跃动的,古人描写秋天的一些诗句会自然浮现到脑海中,让你无比佩服先贤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坐在车里,你可以闭上眼睛,与前人共享一下对秋天的感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王维的秋山;“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这是萨都剌的秋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的秋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王绩的秋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的秋叶;“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这是李商隐的秋花;“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这是岑参的秋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秋空;“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范仲淹的秋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辛弃疾的秋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里的秋思;“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是戴望舒的秋梦。古往今来,不知留下多少咏秋的诗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好像比描写春天的还多,很可能因为秋天是收获丰满的季节吧。
春夏秋冬,走的都是一样的路,尽管道旁的风景和每天的心情有所不同。几十年过去,从骑着自行车到开着自驾车,再到坐着单位的配车,从黑发走到白发,从盲目、激烈、功利走向宁静、充实、达观,自己没有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会因碌碌混日而羞愧,倒是常常快慰于尽力而为的努力中。
时令在变,路面在变,交通工具在变,路边楼房窗户里的人也在变,路上的面孔也在变。而不变的是马路的名字,城市的节奏,民族的文化和永远的时空。有时想来,城市就像个大舞台,舞台不变,演员却在换,有点儿乱哄哄,纷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冷静把握,找好位置,演好自己;人生也如白驹过隙,日月永恒,过客匆匆,虽说无论喜乐,不管成败,都在太阳的三万多次起落中完成一个轮回,但如何享受和充分利用这个过程,却是永远的“生命之问”。每日每月每季每年,人人都走在外出和回家的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作于2019年6月某日车上,后两日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