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脱贫的中国之路
杨万东[1]
【摘要】中国的扶贫脱贫模式是通过政府及众多参与者70年的艰辛探索,对社会贫困群体从一般性救济演进到精准扶贫,实现了从大水漫灌的救济式扶贫到赋能与保障同时并举,赋能为本,保障保底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新模式,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并对国际反贫困实践贡献了中国经验。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将作为历史性功绩载入史册,但相对贫困问题、脆弱人群的生存问题和激进扶贫后的返贫问题将是今后面对的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各方参与者毫不松懈地继续努力。
【关键词】扶贫脱贫;实践;演进
经济学致力于解决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无形中提高了效率,但加大了失衡。目前在全世界各类经济体中,都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通过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和财富占有的马太效应,这种趋势还没有改变的迹象。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发展之后,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问题就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扭转,不仅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失衡,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从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有违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宗旨,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发展中获得生活水平的根本改善,更违背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初心和初衷。要缩小收入差距和改善贫富悬殊的状况,加大力度减贫扶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条件禀赋性贫困、生态环境性贫困、不均衡发展相关的相对贫困、社会经济结构性贫困和特殊个体性贫困等。[2]对于贫困个体而言,既有个体的自然属性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包含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原因,还有可能是社会资本的缺乏。大部分贫困现象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部力量的加入,改善其人力资本状态,增加其生产要素的提供,增强其经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减贫脱贫。但要实现普遍性脱贫,显然靠自然演化是完全不够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会有一些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特定的机会摆脱贫困,但市场竞争的分化机制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马太效应”,即贫者愈贫而富者愈富。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仅社会财富总量极大地增长,而且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减贫,这不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世界上久未见效的反贫困努力,也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