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牌密码:数字时代茶叶品牌塑造方法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品牌建设正当时

茶是华夏文明符号,长盛不衰,历史上的茶一直是品类驱动。这一切已翻篇,进入“大时代”的中国茶,驱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产业升级,茶叶迈进品牌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村,培育农业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品牌农业转型。茶产品认可度高,覆盖面广,易储存,好运输,销售半径大、周期长,产业化与品牌化优势明显,因此成为诸多县市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驱动茶叶走上品牌化快车道。

茶繁荣的背后有隐忧——过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茶库存43.8万吨,事实上,茶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持续多年。过剩市场竞争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差异化建品牌,用品牌俘获用户,用户叠加获得规模效应;二是通过品牌创新和延伸拓展新用户,做大整体市场,因此品牌是过剩时代突围的利器。

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全球经验表明,这是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提升、消费升级正式步入快车道的显著标志。

消费升级为体验情感品质服务买单,映射到茶上就变得复杂且具体:第一,汤色、滋味、香气有吸引力;第二,天然、健康、安全;第三,喝茶多样化与多元化,一天、一年、一生喝不同的茶;第四,讲究情感与价值共鸣;第五,追求精致、时尚,注重颜值、审美。从此茶的用户不再单纯地为一片香气、滋味俱佳的树叶付费,而是为一个有故事、能承载情感并表达自我价值的茶叶品牌买单,茶叶全面进入品牌新时代。

茶叶品牌,迎来最佳创建时机

八马、品品香、白沙溪、海堤红等茶叶品牌迅速崛起,但还没有哪个头部品牌强大到不可挑战,也没有哪个品牌弱小到不能参与竞争。茶产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是一个增量市场,而不是一个存量市场,各品类、产区都可以找到空白点长驱直入,这是迟到者的机会。

茶叶品牌化时间不长,品牌化程度与集中度双低,目前尚无一个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3%。市场主体还是千城万店卖茶,只算得上竞争混乱,算不上竞争激烈。领先品牌之间达成恐怖的战略平衡(不打要掉队,打又打不死对手),领导品牌之间竞争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格局,其他品牌只能捡点残羹冷炙过日子,这才是竞争激烈的局面,但基本没有进入机会。

茶产业还处于扩张末期,还未进入成熟期,品牌集群影响初显,野蛮生长的比例还比较大,这正是通过系统优化实现后发制人的最佳时期,也是品牌创建的高峰期,几乎是挤进茶行业最后的机会。

说茶一脸自信,说品牌一脸愁容

茶是一个十分奇特的行业,说到茶大家都十分自信,茶园、茶山,茶种、茶艺、茶文化,处处是让人自豪的故事。说到茶品牌,大家就会一脸愁容,虽然都知道品牌很重要,品牌是火车头,但是究竟如何建品牌,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有人主张:中国茶应该学习立顿好榜样;

有人呼吁:要做标准茶,打造大单品,做超级品牌;

有人倡议:要用科技创造新物种,开创新格局;

有人提议:要做文化茶,走小而美路线;

有人建言:抓住年轻人,就能抓住未来;

……

品牌路多是好事,条条道路通罗马嘛。但可选的路多了,选择难度大了,往往事与愿违,最终的结果是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也就没有路了。

对于茶的未来大家十分乐观,对茶叶品牌却有点悲观,这就是茶的痛点,一个大痛点!茶叶品牌化之路到底在何方?

用户视角,破译茶叶品牌密码

中国不缺好茶,中国茶不缺好故事,中国是培育世界级茶叶品牌的沃土。但中国偏偏就缺世界级的茶叶品牌,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出可以与立顿掰手腕的世界级品牌呢?

品牌建设的基本逻辑是“似我者死,逆我者生”,模仿与学习只能做跟班与小弟,伟大的品牌从来不走别人走过的路,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茶叶品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答案不在茶山,不在工厂,而在用户。品牌是用户的,一切必须用户说了算。换上用户的心去感受茶,换上用户的耳朵去听茶,换上用户的眼睛去看茶,换上用户的嘴去品鉴茶,才能破译茶叶品牌密码。

谁在喝茶?

年龄是关键。年轻人讲试错,需要雷厉风行,喜欢兴奋属性的产品;中老年人谋定而后动,需要沉着冷静,更青睐安慰属性的产品。从本质上讲,茶的安慰属性大于兴奋属性,所以茶的用户大龄化,主体不会是年轻人。

喝什么茶?

明确了茶的主体用户大龄化这一事实,打造茶叶品牌的时候就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主体用户骨子里认同原叶茶。所以基于原叶茶创新容易出爆品,茶叶深加工的创新茶则必须另找赛道,这就是颠覆性新物种在茶叶市场上表现比较难堪的原因。

如何喝茶?

消费者对茶的消费第一靠的是感觉,感觉有感官上的体验,更有情感上的认同。感官体验与情感认同都因人而异,处处彰显个性,茶也必须个性化,才得以进入用户法眼,从而驱动品牌走向小而美。

消费者对茶的消费第二靠的是需求,在需求驱动下,茶的情感承载能力就没那么强了,也没那么必要了。作为天然健康饮品被需要,才是选择的关键,这会驱动茶走向标准化。

用户喝茶的习惯决定了小而美的个性茶与大一统的标准茶共荣共生,这将是中国茶市场格局的必然走向。

走小而美之路,构建大企业

大一统的标准茶需要大体系支撑,唯有大营销、大渠道、大团队、大单品才能成为大赢家,其建设之累、竞争之烈、费用之高、周期之长、管理之难远超想象,而且大一统的标准茶市场容量有限,是少数人的赛道,更多玩家还得走小而美之路。

走小而美之路,茶就能容纳更多的创业与就业,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虽然单一个体规模小,却能带来整体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人多地少、绝对从业人数不会太少的中国农业的最优解。

这也引发一个问题:小而美是否能成就大企业,毕竟做企业都有一个长大的梦想。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将品牌强弱等同于规模大小;二是将品牌规模等同于企业规模。其实,品牌小而美,企业一样可以大而强。虽然单一品牌体量不大,但是组合起来,企业就会又强又大,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品牌新规则——品牌组合建成生态圈。

以文化为基础构建一个小而美的有竞争力的茶叶品牌,以文化包容性和延展性扩充品牌时空总容量,驱动品牌进化,组成品牌生态圈,通过小而美构建起大而强的企业版图,这是梦想做强做大的中国茶的另一个方向和另一种解。

十年,喝懂一杯茶

我本是4A广告公司北京灵思云途的合伙人,长于战略与品牌营销。灵思云途是一家在国内名列前茅的智业机构,一直有打造产业帝国的梦想,投资了诸多行当。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世界500强企业,消费品领域的相关经验丰富,不仅善于借风起飞,还巧于逆风发展,因此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孵化了一个茶叶垂直平台,一不小心还把这个平台做成了茶产业头部企业。

这次创业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曾经我是一位只喝西湖龙井,对六大茶类没完全搞明白的茶小白,现在我成了喝茶、存茶、藏茶的老茶鬼;曾经茶对我而言就是一杯健康饮料,有茶让我健康快乐,没茶的日子也就这么过;现在我喝茶、说茶,帮企业卖茶,追求让几个茶企因我而不同,茶成为我的事业。

进入茶行业,我又十分幸运。刘仲华院士、肖力争教授等一批权威专家的点拨与帮助,让我透过迷局看清产业的底层逻辑;在福鼎、岳阳、贵州、宜宾、衡山等诸多产区论道,让我精准洞察产业格局,看清前行的方向;在八马、吴裕泰、峨眉雪芽、川红茶业集团、中茶、孝文家茶、下关沱茶、岁月知味等诸多知名茶企的品牌营销实践,让我破译市场密码,找到持续增长之路。

深耕茶产业,十年喝懂一杯茶。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必须参与全球竞争,将茶放在全球竞争的坐标下,打造强势品牌。同时,中国茶必须做最好的自己,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茶叶品牌,这就是田友龙这厮著《茶叶品牌密码》一书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希望此书能伴茶香飘华夏,香飘世界!

一点歉意与声明

本书是田友龙这厮与戴高诺先生合作完成的。戴高诺先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与我这样的杂家不同,他是专家,专注于茶叶门店营销近二十年。我习惯从顶层出发,他习惯从一线反推,我们合作可谓相得益彰。如果没有他给我提供丰富的研究案例和市场一线信息,没有他在我的理论框架中植入行动计划,本书就不可能既装天线又接地气(既能提供品牌建设的方向感,也能提供品牌建设的方法论),我们的合作让这本书更有指导意义。

我们俩都不是茶叶科班出身,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遗漏与不周之处。品牌思想本来就是有起点没终点,不断进化与升华的,所以我们的研究也不能尽善尽美,对此我们深表歉意,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各位看官点赞,也欢迎拍板砖!

田友龙于重庆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