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解决方案:用戏剧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拆解式学习

用戏剧学经典,操作起来是极其困难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把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拆解成当代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今天的话语环境下,沉浸于古人的智慧之海。

二是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一定的可适用范围内,把概念宽泛、边界模糊的经典思想具象化,进而变得可以学习、可以操作。

三是必须找到一种途径,把戏剧课上生动的体验,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方法,使其成为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令自己受益终身的思维方式。

要解决以上三个难题,需要对经典思想进行全新的解读,需要对戏剧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还需要一整套全新的学习方法。

拆解就是把抽象化概念具象化的过程。

对孩子们来说,相比于抽象的经典思想,经过拆解后变得具象化的知识,认知成本会大幅降低。

为什么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具象化的知识呢?这得从文字的起源说起。

文字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其实就是画。

比如,一个原始人出门去打猎,回来后想要告诉自己的族人他今天看见了一只鸟,他会怎么做呢?他可能会找一根木棍,在沙土地上画一个鸟形的图案。这样,信息就被传递出去了。

“图像”是表达事物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这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它具有天然的识别度。

在教育戏剧课上,孩子们会学习用身体表达信息简单的图像,以及包含更多复杂信息的画面。这些都是最简单的身体练习。

当然,要把抽象的经典思想,变成孩子们能学习的具象化的知识,拆解成画面仅仅是方式之一。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陆续讨论更多具象化的拆解方法。

既然孩子们更容易识别具象化的内容,那么就要找到一种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画面,种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如果没有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孩子们很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

在教育戏剧中,拆解的目的就是用戏剧工具把抽象的经典思想变成一幅幅可以看的画面、一个个可以玩的游戏、一个个可以反复进行的练习。

除了强化记忆,进行具象化拆解,更重要的意义是把经典思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诸子百家系列课上的孩子们,多数对经典思想耳熟能详,说起孔子的“中庸”、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都头头是道,有的还能背上几句。

但是,面对老师“如何中庸”的提问,大家都默不作声了。

如果只会背诵“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会应用“中庸”解决与同学之间的小纠纷,能说孩子们是真的了解“中庸”吗?

因此,具象化拆解的重要一环就是,把经典思想的笼统目标与话语,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练习。然后,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具象化为若干个步骤,对应若干种方法,遵循一定的路径,梳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逐渐形成可以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最终变成可以检验的知识。

语言可能会产生无限的解释,包括不着边际的、模棱两可的解释,让孩子们来厘清语言的外延,太不现实了。

语言的模糊会带来思维的徘徊,如果思考不清晰,又何谈真正的理解呢?

在教育戏剧课上,我们通过对经典思想的具象化拆解,实现戏剧的转化,让经典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边界。只有真正界定了概念,才能继续理解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