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消费论](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4/53256264/b_53256264.jpg)
绪言
隐秘增长的消费
脱离消费型消费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即使收入没有增长,我们还是学会了如何快乐且有意义地生活。与泡沫经济时代[1]的消费模式不同,“脱离消费型消费”已经逐渐普及。这种消费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实惠的商品。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会选择低质量的廉价产品,而是会寻找物有所值、能为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物品。例如,在百元店[2]中能找到具有设计感、可爱且富有创意的商品。
第二,与第一点相关联,人们开始购买二手商品。也就是说,消费者会在各种二手专卖店、在线拍卖平台、网络跳蚤市场、实体跳蚤市场中购物。即使是古着中的高级品,也可能以一两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0~1000元)[3]的低价购得,性价比极高。
第三,人们会倾向于获取免费的物品。这包括继承家中老一辈遗留下来的物品。如今,如果父母或祖父母去世,我们可以继承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或泡沫经济时代所购买的各种优质物品。不过,当时大家购买的物品往往大同小异,因此它们并不罕见,即使在线上出售也不会有很高的价格。但尽管如此,这些物品至今仍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并且过去的商品质量通常更上乘。
第四,人们开始修复损坏的物品,延长其使用寿命。与以往相比,现在人们随手丢弃损坏物品的做法变少,转而选择修理它们,延长其使用价值。例如,对衣服和包包进行修补改造、翻新二手房屋、维修手表以及进行金缮[4]活动都变得越来越普遍。尽管有时候修理费用可能相当高昂,甚至买一个新的比修理还划算,但对于长久陪伴身边、寄托着情感的物品,人们还是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维护。此外,亲自动手修复物品,如进行金缮等活动,不仅能够带来心灵上的安宁,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更是一种心灵疗愈的方式。
即使是50年前的立体声设备,经过精心修理后也能播放出悦耳的音乐。有人(包括我自己)更加偏爱那种模拟音质而非数字音质。人们开始意识到,与易损的新产品相比,他们对过去的物品更有情感依恋。因此,人们开始享受修理旧物并持续使用它们的过程,这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古着也是如此,即使不是名牌,以前的衣服通常都是用上乘的面料和线材制成的,工艺匠人用心缝制,单是触摸这些衣物就能让人感到幸福,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同样地,过去的电器产品也制造得非常结实耐用。
第五,人们也开始自行出售物品。大家逐渐认识到,即使是低价购进的二手商品,再次出售时也可能以高于购买价的价格卖出。无论是服饰、黑胶唱片还是公寓,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如果把家人在20世纪80年代听过的城市流行音乐[5]黑胶唱片放到网上出售,可能会卖到超过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的高价。
第六,人们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食物。过去,人们可能只是买梅子酒来享用,但如今,如果发现邻居家的庭院里有梅子树,人们可能会向他们讨要些许梅子回家自制梅子酒,也可用这些梅子来制作梅干。这样的经历别有一番乐趣。同样地,酿造花梨酒或柚子酱也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大豆来自制味噌。当然,无论是在自家菜园还是市民农园[6],种植蔬菜的人数也在稳步增长。共享农田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流行。
第七,赠送、接收或交换物品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据说,过去邻里之间会互相借用酱油或味噌,而今天,人们甚至会把自制的味噌送给熟人。虽然这些自制产品的味道可能不及在商店购买的产品,但它们能够成为人们交流的话题。这回归了以往分享食物的传统,而现在遵循这种传统的人越来越多。
总之,近年来,人们不单是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消费需求,还通过与物品建立以上提到的新型关系来体验爱和快乐。这些关系通常还能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