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电影剧本创作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1985年:“夏衍电影创作与理论讨论会”召开

1985年,适逢夏衍诞辰85周年,也是夏衍从事革命文艺工作55周年之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了“夏衍电影创作与理论讨论会”。这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集结了许多关于夏衍电影创作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后出版在《论夏衍》[10]一书中。首先,这些论文仍有以分析夏衍单部电影作品为主的,如汪流的《一部出色的默片剧作——评〈上海二十四小时〉》、钟大丰的《从生活潜流中反映时代波澜——〈春蚕〉思想艺术成就三题》、倪震的《〈狂流〉——中国左翼电影的卷首篇》、翁睦瑞的《论〈祝福〉的电影改编》。与之前侧重时效性的影评文章不同的是,经过岁月的冲刷、时间的沉淀,这些文章更具有学术文章的沉稳、冷静、全面的特点,客观地评析了夏衍电影的写作特点及艺术成就。其次,这次会议上出现了研究夏衍电影观念及对其电影理论进行探析的文章,如袁文姝的《夏衍的电影观念》、张德明的《夏衍现实主义电影观刍议》、李文斌的《从夏衍审片谈话看他的电影主张》、张爱华的《夏衍早期电影评论初析》、胡克的《夏衍论政治与电影艺术》、陆荣椿的《夏衍论电影与戏剧的关系》等文,提出了夏衍的电影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是为群众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以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等观点。这些观点是对夏衍电影历史地位及其美学风格的准确定位,极具开创性特点。其中戴锦华的《读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从夏衍写作剧本的理论角度评析了夏衍电影实践的理论框架,是对夏衍电影研究的一个拓展。再次,仍将夏衍的电影改编作为研究的重点,如少舟的《夏衍电影改编艺术初探》、陈坚的《略论夏衍电影改编的严谨风格》、李兴叶的《从〈林家铺子〉看夏衍的电影改编特点》。这些文章从夏衍改编的《春蚕》《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剧本入手,分析夏衍的改编原则、改编风格、改编的艺术特色及改编的美学价值,是对夏衍电影改编艺术的总结与拓展。除以上三点,王云缦的《艺术风格的独创性——试析夏衍的电影剧作》与谭霈生的《从夏衍电影剧作获取的“人学”启示》,是对夏衍电影剧作分析比较透彻的、见功力的研究性文章。王云缦总结了夏衍电影剧作“小中见大、含而不露、质朴自然、简练深沉”的几个特点;谭霈生则认为夏衍的早期剧作具有鲜明的社会分析、现实主义的“人学”深化等特征,颇具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