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重点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唐代诗人、诗歌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关系做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从而将唐代诗人、诗歌由被动地位提升到主动地位,由后台提升到前台,以唐代统治者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环境氛围为背景,以重要文士诗人、道士诗人、女冠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为切入点,以《全唐诗》、唐代诗人之别集及丰富的道家道教典籍资料为基本材料,对唐诗和道家道教思想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以期于古拾遗,于今借鉴。研究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研究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是把文学与文化学、接受美学进行结合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如前所述,对于唐诗的纯文学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了,再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唐诗已经难有创新。用接受美学理论作为媒介,将文学(即诗歌)与文化(或称思想,即道家道教思想)结合起来,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唐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这不失为一个新角度。这对文学本身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扩展或拓宽。而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宗教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唐帝国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对哲学思想界的控制也较为灵活与宽容,允许各种学术思想和哲学派别的存在,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并存共荣,相互吸收。唐王朝的统治者总是以“君权神授”为由,强化其统治地位的合理性,发挥宗教维护既定政权统治的作用。这为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大环境,道家道教思想更是在李唐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和推崇之下,一步步走向鼎盛,为唐代诗人普遍接受。唐代诗人将这一思想自觉地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之中,为唐代诗歌增添了瑰丽、神秘的色彩,使唐代诗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进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后人难以企及。

其次,研究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有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的文化原因。文学的繁荣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文学(这里主要指诗歌)植根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直接反映。有唐一代,道家道教思想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尊奉,成为全社会接受、学习、践行的文化思想。唐代诗人是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其思想观念和接受能力都可以作为唐王朝的一个代表。统治者积极提倡并且亲身践行,上行下效,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更是充满热情,有时候近乎迷狂。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诗人或高级知识分子,在唐代的社会环境之下,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由于唐代诗人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其出处行藏、功业观念、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均于无形之中打上了道家道教思想的烙印。在唐诗中,诗人们熔铸了既注重功名又顺应自然的思想内容,既自由浪漫又淡泊超然的美学风范。除此之外,道家道教的修道成仙、长生久视思想更是被唐代诗人接受,使唐诗在游仙题材的新开拓、幻想奇境的新探索、玄妙手法的新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为唐诗蒙上了一层缥缈神秘的面纱。唐诗因此也更具有了迷人的魅力和瑰丽的色彩。

最后,研究唐诗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在盛唐这样的五彩光环之下唐代诗人真实的内心需求和生存状态。众所周知,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在这样的盛世之下,是不是所有的文人士子都能够一展才华、实现理想、报效国家呢?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大浪淘沙,在盛世之中,失意之人比比皆是,他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理想与灵魂呢?在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受到挫败之时,文人士子想到的往往是“穷则独善其身”,以归隐田园或笑傲山林来消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唐代诗人的内心需求与道家道教思想之豁达与通脱一拍即合。道家道教思想成了他们抚慰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让诗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获得些许慰藉。唐代诗人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名篇佳作,便是其真实心迹的流露与展现,是其痛苦的呐喊与哭号。这些现实的痛苦在诗人笔下,经过道家道教思想的冲淡之后,便多了一份无奈的洒脱与豁达,不至于显得那样剧烈。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纯粹是仕途受挫后的无奈选择罢了。我们研究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其实就是研究盛世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诗人的血泪史。此外,道士诗人和女冠诗人的诗歌创作也是唐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接受道家道教思想,或出于政治原因,或出于个人信仰,或迫于生活压力,或基于沽名钓誉等。他们之中不乏才子佳人,秉笔成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年之后,我们通过对其诗作的解读,亦可窥见其内心的隐秘,了解其生活、生存状态。

总之,通过唐代诗歌对道家道教思想接受情况的研究,以期全面了解唐代的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为人们重新解读唐帝国的文化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