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胡适先生说过,他一生追求、研究的兴趣就是方法论。的确,大千世界、众说纷纭,探究其内在奥秘的根基说到底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如下:
首先,文本阐释法。本书以“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为研究目标,以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为基本材料,兼及唐代的宗教政策、唐代诗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道士诗人和女冠诗人的心理需求等,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做出阐释。将唐代诗人的地位从幕后提升到台前,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宗教背景,紧紧围绕诗歌“本文”,全方位挖掘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凸显“读者”(按:唐代诗人对于接受客体道家道教思想来说就是“读者”,“道家道教思想”则成了“本文”)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美学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本文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本文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22]唐代诗人用诗歌对道家道教思想“本文”重新做了“补充”与“具体化”。由此,细读文本,全方位阐释,便是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次,理论分析法。本书采用接受美学理论,从哲学、宗教学和文学的交汇点上切入,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唐代的诗歌创作。注重宏观性的把握,坚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唐诗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关系进行研究,重新阐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主客体关系。本书始终坚持历史的观点,将其纳入唐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剖析,以期得出全面的而非孤立的、整体的而非片段性的结论。立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在丰富的典籍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唐诗和唐代历史及诗人生平经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尽量避免主观猜想和简单推断,以史料说话、以事实为据,确保观点正确、论据坚实。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坚持有重点地进行理论阐释和有代表性的史实、人物分析,使立论获得力所能及的坚强支持。
最后,规律探寻法。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情况非常复杂,可以说人人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历史时期,其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宏观把握唐王朝的宗教政策、文化政策,又要深入了解每位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具体情况,认真辨析,仔细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将诗人或诗人群体放置到唐代整个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和考量,对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总体情况进行宏观把握,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和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条分缕析,上钩下连,理出头绪,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