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聚丝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坦桑尼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坦桑尼亚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以来,坦桑尼亚发展迅速,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是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内部矛盾逐渐显现,社会治安存在不安全因素。

2010年10月,基奎特(Jakaya Kikwete,2005—2015年当政)总统顺利连任,继续致力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坦桑尼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十多年的运行后,坦桑尼亚政党政治逐渐成熟,政党活动日益活跃,坦桑尼亚革命党(Chama ChaMapinduzi,CCM)加强了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政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政治补选风波不断,修宪问题悬而未决,官员腐败问题依然严重,政府内阁时有改组。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治理能力有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国际援助资金仍处于非洲国家前列,但是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坦桑尼亚依然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的数据显示,该国仍有32%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之下,青年失业问题依然严重。坦桑尼亚失业人口集中于15—34岁青年群体,而这一群体的平均失业率高达13.4%,其中城市地区青年失业率已经达到22.3%的历史最高点。[1]

2015年10月,约翰·马古富力(JohnMagufuli)顺利当选总统。马古富力政府锐意改革,新人辈出,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增加税率,推行工业化。政党政治方面,马古富力及其支持者手段狠辣,作风强硬。在坦桑尼亚革命党内部,他排除异己,引发革命党内部成员的强烈不满;在应对反对党方面,严格控制其他政党的活动,肆意抓捕反对党议员,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日益紧张。治理腐败方面,着力于“幽灵”公务员的治理,成果显著。经济方面,制订了五年发展计划,优先考虑工业化,加大铁路建设,大力发展航空业,加强国家资源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然而,坦桑尼亚经济基础薄弱,严重依赖外援。加之马古富力政府的新政,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对其他政党的打压,引发了西方国家的质疑,部分国家暂停了对坦援助;为推进中央铁路和斯蒂格勒峡谷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坦桑尼亚政府大幅度增税,对矿产资源类行业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不满。

2018年,坦桑尼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16年的7%下降至5.5%。不稳定的投资政策,苛刻的税收条例,不断打击着投资者的商业信心,坦桑尼亚营商环境出现恶化倾向。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项目组数据,2019年,坦桑尼亚营商环境指数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44,而邻国肯尼亚则排名第61。[2]外交关系方面,坦桑尼亚继续采取多边合作政策,除了与东西方主要国家、传统捐助国保持友好关系外,还不断加强与土耳其、葡萄牙等国的关系。在周边国家关系方面,与卢旺达、乌干达等国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总体情况稳定。

目前,坦桑尼亚的增长速度仍高于大多数非洲国家。城市化的提升和人口的增长,巩固了坦桑尼亚的国内消费市场,服务业仍是坦桑尼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