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阿里斯托芬在中国
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学界的共同努力下,除了残篇,阿里斯托芬完整传世的11部谐剧已经悉数移译为汉语。《阿卡奈人》《地母节妇女》甚至有了三个译本,除《和平女神》[81]外,其余均有两个译本。其中第一部移译为汉语的是与苏格拉底哲学和“前苏格拉底哲学”相关的《云神》,为罗念生的散文体译笔,于1938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1954年11月,为纪念阿里斯托芬诞辰24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个散文体汉译《阿里斯托芬喜剧集》,内中包括罗念生译《阿卡奈人》《骑士》《云神》,杨宪益译《鸟》,周启明(即周作人)译《财神》。罗念生摘译的《蛙》行754—1533,题名为《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的争辩》刊于《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二期,该摘译于1988年12月又收入《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出版社),《蛙》该部分被学术界认为是西方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艺理论文献。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罗念生散文体汉译《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汉语学界又增添了《马蜂》《地母节妇女》两剧。1996年4月,台湾地区的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吕健忠译《利西翠妲》[82]。1999年,台湾翁嘉声所著《希腊旧喜剧之嘉年华理论并试论亚里士多芬尼斯之 〈雅典女人在妇女节〉[83]》,内中提供了《地母节妇女》一剧的汉译(《西洋史集刊》第九期,台南: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罗念生全集》之卷四《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上海人民出版社),内中由罗念生之孙女罗彤补译完整罗念生译《蛙》。2007年,张竹明诗体全译本《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之卷六、七《阿里斯托芬喜剧》(南京,译林出版社),阿里斯托芬完整传世11部喜剧中未移译为汉语的两部《和平女神》和《公民大会妇女》得以最终补齐。2012年11月,黄薇薇编译《〈阿卡奈人〉 笺释》(华夏出版社)。2013年1月台湾暖暖书屋出版了吕健忠译《情欲舞台:西洋戏剧情欲主题精选集》,内中提供了《公民大会妇女》[84]的汉译。
总体而言,阿里斯托芬谐剧研究是汉语学界一块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早期有罗念生《论古希腊戏剧》(1985)的相关介绍和研究,以及台湾翁嘉声的《希腊旧喜剧之嘉年华理论并试论亚里士多芬尼斯之〈雅典女人在妇女节〉》。翁嘉声著《希腊旧喜剧之嘉年华理论并试论亚里士多芬尼斯之 〈雅典女人在妇女节〉》,是汉语学界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阿里斯托芬学术研究著作,而且走在了西方古典学界的前面,率先注意到阿里斯托芬剧作所具有的“狂欢化”性质。8年后,西方古典学界第一部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去解读阿里斯托芬谐剧的著作Charles Platter《阿里斯托芬与文体的狂欢》[85]才面世。在巴赫金那里,“狂欢化”具有世界观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挖掘出阿里斯托芬剧作的“狂欢化”性质,也就挖掘出了阿里斯托芬的一个思想面相。2007年5月我提交给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博士论文《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喜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通过答辩;2009年2月,该博士论文以《反讽及其理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巴蜀书社)出版,它沿着巴赫金的“狂欢化”思想线索,对阿里斯托芬的基本价值立场、思想旨趣做了清理。
台湾艺术大学于2007年8月出版由朱之祥主编的《亚里斯多芬尼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研讨会是台湾艺术大学表演学院戏剧学系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剧作家学术研讨会:亚里斯多芬尼斯研讨会”,共刊发12篇学术论文,其中丁建军和刘明厚为大陆学者,他们的题目分别是《亚里斯多芬尼斯作品的喜剧精神对于我国目前喜剧创作的启示》《论亚里斯多芬尼斯的喜剧精神》。而该论文集的作者几乎囊括了台湾戏剧学界的重要学者:王士仪《论亚里斯多芬尼斯喜剧中笑的创作理论:将不可能的语言成为可能的语言所产生的笑》,石光生《从文本到表演的诠释:论台语版 〈利西翠妲〉 的呈现》,刘晋立《从 〈鸟〉 看亚里斯多芬尼斯的喜剧技巧》,黄美序《试析亚里斯多芬尼斯的喜剧艺术:以 〈财神爷〉 为例》,林国源《亚里斯多芬尼斯的节庆戏与喜剧表演论——从 〈阿卡尼人〉 中的乡村酒神节说起》,刘效鹏《自希腊仪式、佛洛伊德观点论 〈利西翠妲〉 中性爱消弭战争的喜剧性》,顾乃春〈亚里斯多芬尼斯及其“反战三部曲”〉,林尚义《从亚里斯多芬尼斯的 〈利西翠妲〉 谈论“性”、“金钱”、“权势”》,邱源贵《在男性幻想及凝视下的 〈利西翠妲〉:亚里斯多芬尼斯的性别策略》,翁嘉声《乌托邦的诱惑——论亚里斯多芬尼斯的 〈鸟〉 剧》。2008年,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辑刊第24辑“雅典民主的谐剧”,翻译了5篇现代西方学者有关阿里斯托芬的研究文献。
10年来,大陆、台湾也出现了10余部关于阿里斯托芬专题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如杨扬《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雅典城邦》(复旦大学,2012年)、杜佳《阿里斯托芬与理想城邦—— 〈蛙〉的诗学批评方式和原则》(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黄薇薇《谐剧诗人笔下的战争与和平——阿里斯托芬 〈阿卡奈人〉 研究》和胡镓《谐剧诗人与民主政治——阿里斯托芬 〈马蜂〉 中的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等。
《利西翠妲》和《地母节妇女》两剧也分别在大陆、台湾持续上演。也有希腊和日本剧团将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利西翠妲》搬演到大陆和台湾。阿里斯托芬正在以多种面相展现在汉语世界之中。
祖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阿里斯托芬喜剧演出的大致情况如下:
大陆:2007年6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罗锦鳞执导的《地母节妇女》在武汉公演,并于该年7月参加在希腊德尔菲举行的第十三届希腊国际戏剧节。作为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中国希腊文化年”戏剧展演活动的第一部,2008年2月由雅典艺术剧院排演的现代希腊语版《鸟》(由希腊导演卡罗洛斯·贡执导,于1959年首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2010年6月至7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地母节妇女》改名为《男人·女人》在武汉再次上演。
台湾地区:1996年2月欢喜扮戏团排演、彭雅玲执导的《利西翠妲——男人与女人的战争》在国光剧校上演。1996年10月红绫金粉剧艺工坊排演、吴大纲执导的《利西翠妲》在耕莘小剧场上演。2006年10月台南人剧团排演、吕柏伸执导的《利西翠妲》在台南亿载金城上演。2016年4月日本乐塾剧团排演、流山儿祥执导的《女人的和平》(由寺山修司1965年改编自《利西翠妲》)在台北实验剧场上演。
香港地区:据《国际演艺家评论协会香港分会戏剧年鉴》记载, 2014年3月由HK English Speaking Union排演和制作的英文剧《利西翠妲》在艺穗会—Colette's演出。2017年11月方俊杰导演、翻译及改编的粤语话剧Lysistrata在香港演艺学院演艺实验剧场演出。
阿里斯托芬完整传世剧作共11部,为什么台湾、香港地区持久不衰地仅仅上演《利西翠妲》,而大陆仅仅上演《地母节妇女》?为什么首先排演的是阿里斯托芬的“女人剧”?而且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都不约而同如此。是不是翻译的影响?台湾开始上演《利西翠妲》恰好在吕健忠的译作出版前后,而早期台湾学者的阿里斯托芬剧作汉译本就吕健忠的《利西翠妲》以及翁嘉声的《地母节妇女》、吕健忠的《公民大会妇女》要到2013年才出版。对于大陆而言,《利西翠妲》一直到2007年才有汉译本,所以大陆戏剧界一直没机会选择《利西翠妲》来排演。
但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对于台湾戏剧界而言,为什么后来不选择《地母节妇女》来排演?《利西翠妲》还一直高歌猛进?单从《地母节妇女》和《利西翠妲》这两个剧本来看,《利西翠妲》比《地母节妇女》更“黄色”,更容易从“性”上做暗示和引导,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大陆戏剧界排演阿里斯托芬的《地母节妇女》都是罗锦鳞执导。罗先生自1986年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将古希腊戏剧搬上舞台,甚至探索用中国地方剧种来演绎古希腊悲剧。但他在选择戏剧上更多地依托罗念生的汉译,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考虑,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利西翠妲》和《公民大会妇女》,更多的是受罗念生的翻译所限,因为阿里斯托芬三部“女人剧”中,就只翻译了《地母节妇女》,大陆要到2007年《利西翠妲》和《公民大会妇女》才有汉译本。
2010年6月至7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再次上演《地母节妇女》时,直接就将剧名改为《男人·女人》,这是不是有将阿里斯托芬庸俗化的倾向?还是市场的原因?阿里斯托芬11部谐剧的确包含了大量粗俗用语,与性相关的细节,甚至如3部“女人剧”那样在喜剧情节和主题上拿“性”做文章,为大众首先从“性”上理解阿里斯托芬埋下了伏笔。但就拿3部“女人剧”来说,《利西翠妲》与希腊世界的“和平”紧相关联,《地母节妇女》与悲剧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创作紧相关联,《公民大会妇女》与城邦治理紧相关联,可以说,这3部“女人剧”是从政治的意义上来设定“性”的,具有“性别政治学”的意味。但从大陆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演出来看,大众对于阿里斯托芬的接受已经悄无声息地顺应了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据一些新闻报道,观众和演员也有觉得阿里斯托芬的谐剧好玩,有“闹剧”式的理解和接受倾向。21世纪以来在大陆学界高歌猛进的严肃的(典型地体现为不厌其烦的注疏体例)西方古典学研究之外,通过阿里斯托芬我们还看到,这些西方古代经典还在更广阔的普罗大众中体现为更加原始、简单和直接的存在。
“阿里斯托芬在中国”年谱简编
1857年3月,艾约瑟撰(Joseph Edkins,1823—1905)《六合丛谈》第3号《希腊诗人略说》:“阿里斯多德尼,讽刺名流,志存风厉。”
1877年,谢卫楼撰《万国通鉴》(上海:益智书会):阿力斯他蜚尼“编作笑谈戏文,亦颇警心悦目”。
1938年5月,阿里斯托法涅斯著,罗念生译,《云》,商务印书馆。
1954年11月,《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罗念生译《阿卡奈人》《骑士》《云》;《鸟》(杨宪益译);《财神》(周启明译)。
1958年,《蛙》行754—1533,题名为《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的争辩》,刊于《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
1981年,《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湖南人民出版社:《马蜂》《地母节妇女》。
1988年12月,罗念生节译《蛙》行830—1533(中间有删略),收入《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年,吉尔伯特·默雷著,孙席珍等译,《古希腊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4月,吕健忠译《利西翠妲》,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年2月,欢喜扮戏团排演、彭雅玲执导的《利西翠妲——男人与女人的战争》,在国光剧校上演。
1996年10月,红绫金粉剧艺工坊排演、吴大纲执导《利西翠妲》在耕莘小剧场上演。
1999年,台湾翁嘉声著:《希腊旧喜剧之嘉年华理论并试论亚里士多芬尼斯之 〈雅典女人在妇女节〉》,《西洋史集刊》第九期,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2004年《罗念生全集》之卷四《阿里斯托芬谐剧六种》,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10月,台南人剧团排演、吕柏伸执导的《利西翠妲》在台南亿载金城上演。
2007年,张竹明译《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之卷六、七《阿里斯托芬喜剧》,译林出版社。
2007年5月,陈国强著《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喜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
2007年6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罗锦鳞执导的《地母节妇女》在武汉公演,并于该年7月参加在希腊德尔菲举行的第十三届希腊国际戏剧节。
2007年8月,朱之祥主编《亚里斯多芬尼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艺术大学。
2008年1月,黄薇薇、杜佳译5篇西方古典学家重要的阿里斯托芬专论,收入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辑刊第24辑《雅典民主的谐剧》,华夏出版社。
2008年2月,由雅典艺术剧院排演的现代希腊语版《鸟》(由希腊导演卡罗洛斯·贡执导于1959年首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2009年2月,陈国强著《反讽及其理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巴蜀书社。
2010年6月至7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地母节妇女》改名为《男人·女人》在武汉再次上演。
2010年8月,奥里根(Daphne Elizabeth O'Regan)著,黄薇薇译《雅典谐剧与逻各斯:〈云〉 中的修辞、谐剧性及语言暴力》,华夏出版社。
2011年5月,列奥·施特劳斯著,李小均译《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华夏出版社。
2012年:
杨扬著《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雅典城邦》,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杜佳著《阿里斯托芬与理想城邦—— 〈蛙〉 的诗学批评方式和原则》,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黄薇薇著《谐剧诗人笔下的战争与和平——阿里斯托芬 〈阿卡奈人〉 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2012年9月,多佛等著,陈国强译,《古希腊文学常谈》,华夏出版社。
2012年11月,黄薇薇编译《〈阿卡奈人〉 笺释》,华夏出版社。
2013年1月,吕健忠译《女人天下》,载于《情欲舞台:西洋戏剧情欲主题精选集》,台湾暖暖书屋。
2014年,胡镓著《谐剧诗人与民主政治——阿里斯托芬 〈马蜂〉中的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2014年3月由HK English Speaking Union排演和制作的英文剧《利西翠妲》在艺穗会—Colette's演出。
2016年4月,日本乐塾剧团排演、流山儿祥执导的《女人的和平》(由寺山修司1965年改编自《利西翠妲》)在台湾实验剧场上演。
2017年11月方俊杰导演、翻译及改编的粤语话剧Lysistrata在香港演艺学院演艺实验剧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