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研究意义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流传至今的11部完整谐剧是人类社会最早成熟的喜剧形态仅存完整文本,是西方文化结构元素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西方喜剧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这是一项“直捣”西方文学和文化“黄龙”的研究。笔者以微末之力希望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添砖加瓦或蚍蜉撼树:
一、开拓和推进国内学界阿里斯托芬谐剧研究。
二、有助于廓清国内学界引进西方文学以来对于西方喜剧传统的认识。国内学界引进西方文学以来,由于王国维、胡适、朱光潜等前辈学人推崇西方悲剧传统,使得国内学界对渊源于古希腊喜剧的西方喜剧传统长久以来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这种情况不仅有碍于全面认识西方文学和文化,也有碍于反观我国文学和文化传统。本课题将力图通过对阿里斯托芬喜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这一偏颇。
三、通过梳理阿里斯托芬与古希腊“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拓展、深化学界对于古希腊文化的总体认识。
四、为当代人反思西方文化和现代社会提供一个长久被忽视的参照点。阿里斯托芬谐剧是“前柏拉图时期”对还没有完成转型的古希腊文化不同论题的一次最为系统的鉴别和考察,这种鉴别和考察与后来尼采、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家对于西方文化的鉴别和考察,在思想形态上不一样,身处的时代也迥然有异,阿里斯托芬是站在西方文化的开端,尼采、海德格尔等则是站在西方文化成熟之后。因此,揭示出阿里斯托芬在西方文化开端时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无疑对于当代的我们(包括西方人本身)反思现代社会以及哲学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认识到阿里斯托芬思想的智慧类型,也就意味着认识到了西方原典文化中与中国原典文化最亲近的部分,将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认识。
[1]参见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的“轴心期理论”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三个地区。
[3]汉语学界惯常采纳罗念生先生的译法,将该剧名译为《云》,笔者主张译为《云神》,具体说明见本书第二章。
[4] 本书采纳由罗念生先生首先提出,而后为刘小枫先生大力倡导的“肃剧”指称“(tragedy,悲剧)”,“谐剧”来指称古希腊文的“
(comedy,喜剧)”。因为“
”的根本在于“戏谐性”,而不在于“喜”;“
”的根本在于“严肃性”,而不在于“悲”。罗念生只质疑了“悲剧”的译名:“‘悲剧’这个词应用到古希腊戏剧上,可能引人误解,因为古希腊悲剧着意在 ‘严肃’,而不着意在 ‘悲’。”(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八卷《论古典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参见同书第390页有意思相同的话。)刘小枫的说明见《“阿里斯托芬集”出版说明》,包括对于“悲剧”和“喜剧”译名的质疑,载于黄薇薇编译《〈阿卡奈人〉 笺释》,刘小枫主编“阿里斯托芬集”,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5]《韩非子·显学》,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6页。
[6]对于狂欢节意义世界的揭示,参见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夏忠宪等译,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但巴赫金没有将阿里斯托芬接纳入具有“狂欢化世界观”的著作家之中。不过阿里斯托芬的谐剧具有为巴赫金所揭示的狂欢节意义世界的品格,已经为少数古典学者们所认识,成为一个新起的解读阿里斯托芬的路径。参见1.翁嘉声《希腊旧喜剧之嘉年华理论并试论亚里士多芬尼斯之 〈雅典女人在妇女节〉》,载《西洋史集刊》第九期,台南:成功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版;2.Charles Platter,Aristophanes and the carnival of genres,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 3.拙著《反讽及其理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7]参见梁启超《墨子学案·第二自序》:“吾尝谛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九》,《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又参见杨义《墨子还原》谈到墨学中绝时说道:“但这不过是在上流社会和主流文化中的 ‘墨子缺席’,墨学来了一个转身,潜入中国民间,滋润着民间道义和江湖豪侠。”(杨义:《墨子还原》,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1页。)
[8]对于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托芬的详尽分析,参见拙文《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托芬》,《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本书采纳由严群首先提出,继而由刘小枫极力倡导的柏拉图著作中所说的“Sophists (旧译智者)”译为“智术师”。
[10]为表述方便,套用“原始儒学”的称谓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个早期哲学传统之上,称为“原始哲学”。
[11]在亚斯贝斯“轴心期”理论意义上所说的欧洲。
[12]王充(27—100)“问孔”“非韩”“刺孟”。参见《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黄晖撰,“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0年版。
[13]塞克斯托斯·恩庇尼科斯(约160—210)著有《皮罗学说纲要》(Outlines of Pyrrhonism)、《刺独断论者》和《刺教师》。《刺独断论者》包括《刺逻辑学家》(Against Logicians)、《刺自然哲学家》(Against Physicists)和《刺伦理学家》(Against Ethicists)。 《刺教师》包括《刺文法学者》(Against Grammarians)、《刺演说家》(Against Rhetors)、《刺几何学者》(Against Geometers)、《刺算术家》(Against Arithmeticians)、《刺占星术士》(Against Astrologers)、《刺音乐家》(Against Musicians)。笔者以王充“刺孟”之“刺”来翻译塞克斯托斯·恩庇尼科斯的“πρóς(英文译为against)”,而不是墨子“非儒”的“非”,以示塞克斯托斯·恩庇尼科斯与墨子的不同,而与王充相似。
[14]弗朗索瓦·于连在论述他为什么以中国作为批判西方思想的支点(即将汉学作为一种方法)时,就包含着来自外部的批判才能达到真正的彻底性这样的认识:1.脱离亚欧语系,将印度排除;2.脱离历史、影响和交流的影响,将阿拉伯世界和希伯来世界排除;3.面向一个在文本化和注释上与欧洲的思想同样发达的思想,将日本排除。于是唯有中国构成了这样一种对于欧洲文化的外在性。参见弗朗索瓦·于连《远去与归来·序》,载杜小真《远去与归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参见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七附:墨子之论理学》、《饮冰室专集之三十八:墨经校释》及《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九:墨子学案》,《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6]参见谭戒甫《墨辩发微》,“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4年版。
[17]参见A.C.Graham,Later Mohist Logic,Ethics and Science,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
[18]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三十八:墨经校释·自序》,《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9]多佛等:《古希腊文学常谈》,陈国强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20]K.J.Dover,Aristophanic Comed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p.224.
[21]指雅典派往波斯的使节。他们回答波斯王的问询。
[22] 就是柏拉图《理想国》书名的希腊原文,即“政治制度”之意。
[23]参见 Marie C.Mrianetti,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ristophanes' Clouds,Hildesheim,Zürich,New York: Olms-Weidmann,1992,pp.2-3。
[2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9页。
[25]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6]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7]Leo Strauss,Socrates and Aristophanes,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p.4.按照列奥·斯特劳斯划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苏格拉底即是指转向“ideas”之前的苏格拉底,亦即“自然哲学时期的”苏格拉底,也可称为“青年苏格拉底”。
[28]Leo Strauss,Socrates and Aristophanes,p.311.
[29]参见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二版,第二卷,第261—264页;第三卷(下册)第290—294、315—318、334—335页。
[30]指阿里斯托芬。
[3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7页。
[32]哲学界惯用的是“前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术语。尼采创造了“前柏拉图时期”这个术语,见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19页。
[33]即谐剧困境的解决方式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34]W.J.M.Starkie的观点见W.J.M.Starkie,“Introduction”,in W.J.M.Starkie,the Acharnians of Aristophanes.with introduction,English prose translation,critical notes and commentary,London: 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09。
[35]M.Croiset的观点见M.Croiset,Aristophanes and the Political Parties at Athens,trans.James Loeb,London: Macmillan,1909。
[36]Gilbert Murray的观点见Gilbert Murray,Aristophanes and the War Party,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19和 Murray,Gilbert,Aristophanes: A Study,New York: Clarendon Press,1933。
[37]参见 A.W.Gomme,“Aristophanes and Politics”,The Classical Review,Vol.52,No.3,July 1938,pp.97-109.有些许改动地收入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29-41。
[38]S.Halliwell,“Aristophanic Satire”,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14(1984a),pp.6-20.转引自Philip Walsh,“A study in reception: the British debates over Aristophanes' politics and influence”,Classical Receptions Journal,Vol 1.Iss.1,2009,pp.55-72.
[39]Malcolm Heath的观点参见 Malcolm Heath,Political Comedy in Aristophanes,Göttingen,1987。2007年作者出了一个该书的新版,主要增加了对于M.S.Silk(在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中有对于Heath观点的评述)的回应。Heath该书2007年新版见http://eprints.whiterose.ac.uk/3588/。
[40]Ste Croix的观点见 G.E.M.de Ste Croix,The Origins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2以及G.E.M.de Ste Croix,“the Political Outlook of Aristophanes”,in 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42-64。
[41]D.M.MacDowell,Aristophanes and Athe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y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56.
[42]Lowell Edmunds,Cleon,Knight,and Aristophanes' Politics,Lanham,New York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p.66.
[43]Jeffrey Henderson,“The Demos and Comic Competition”,in J.J.Winkler and F.Zeitlin,eds.,Nothing To Do With Dionysu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p.271-313.
[44]即1795年以来。
[45]虽然A.W.Gomme于1938年就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文《阿里斯托芬与政治》,而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发表于1946年,但A.W.Gomme于此涉及阿里斯托芬的意图与其剧作的关系问题时所持的观点能够用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二君的“意图谬误”的指责来加以很好地描述。
[46]参见A.W.Gomme,“Aristophanes and Politics”,The Classical Revie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Vol.52,No.3,July 1938,pp.97-109;有些许改动地收入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29-41,本书采纳该版本。
[47]A.W.Gomme,“Aristophanes and Politics”,p.29.
[48]W.G.Forrest的观点参见W.G.Forrest,“Aristophanes' Archarnians”,Phoenix,Vol.17,No.1.Spring 1963,pp.1-12。
[49]K.J.Dover 的观点参见K.J.Dover,Aristophanic Comed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50]Hans-Joachim Newiger的观点参见Hans-Joachim Newiger,“War and Peace in the Comedy of Aristophanes”,in 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143-61。
[51]Malcolm Heath的观点参见Heath,Malcolm,Political Comedy in Aristophanes,Göttingen,1987。2007年作者出了一个该书的新版,主要增加了对于 M.S.Silk(在 Silk,M.S.,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中有对于Heath观点的评述)的回应。Heath该书2007年新版见http://eprints.whiterose.ac.uk/3588/。
[52]A.M.Bowie的观点参见A.M.Bowie,Aristophanes: Myth,Ritual and Comed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3]Erich Segal,“Introduction”,in 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XV.
[54]指伯罗奔半岛战争中公元前431年至前421年尼基阿斯和约的签订这段时期的战争。
[55]受到观众欢迎,并得到头奖,是谐剧家的心愿;《阿卡奈人》最后也得到了头奖。
[56]K.J.Dover,Aristophanic Comed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p.84.
[57]K.J.Dover,Aristophanic Comed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p.87.
[58]Hans-Joachim Newiger,“War and Peace in the Comedy of Aristophanes”,in Erich Segal,ed.,Oxford Readings in Aristophanes,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143-161.
[59]Douglas M.MacDowell 在评论Gomme的观点时说“这是一个不置可否的立场,一个失败主义者的立场”,见 Douglas M.MacDowell,“the Nature of Aristophanes' AKharnians”,Greece and Rome,Vol.30,No.2,October 1983,pp.143-162。
[60]Malcolm Heath,Political Comedy in Aristophanes,http://eprints.whiterose.ac.uk/3588/,2007,p.28.
[61]指《骑士》。
[62]这是Malcolm Heath所持的观点,并且在这段引文的前面给予了论证。
[63]Malcolm Heath,Political Comedy in Aristophanes,http://eprints.whiterose.ac.uk/3588/,2007,p.6.
[64]Malcolm Heath,Political Comedy in Aristophanes,pp.3-5.
[65]Jeffrey Henderson,ed.and trans.,Aristophanes I: Acharnians and Knight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23.
[66]在这个意义上的《骑士》,帕弗拉工与腊肠贩之间的对驳简直就是对于2016年10月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与希拉里电视辩论赛的直播。
[67]即阿里斯托芬是不是一位政治家。
[68]或称“阿提卡旧谐剧”。
[69]一般指古希腊中期谐剧和新谐剧。
[70]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318-319.
[71]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p.346.
[72]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 pp.301-349.
[73]M.S.Silk此处加注道:“为我们的心眼。”见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334脚注77。
[74]M.S.Silk,Aristophan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medy,p.334.
[75]参见陈中梅《论秘索思——关于提出研究西方文学与文化的“M-L模式”的几点说明》,载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附录四。
[76]参见本书“余绪”第一节。
[77]参见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8]当然墨子、公孙龙、惠施的思想恰好是哲学的类型。
[79]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3页。
[80]在西方古典学界一般特指公元前6世纪末叶至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公元前323年)或亚里士多德的死(公元前322年)为止这段时期。
[81]旧译《和平》。
[82]即张竹明译《吕西斯特拉特》。
[83]即罗念生译《地母节妇女》。
[84]吕健忠译名为《女人天下》。
[85]Charles Platter,Aristophanes and the carnival of genres,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