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研究项目资助与研究过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740032)的研究成果。如后记中所提,研究后期还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哈佛燕京学社的二度支持,在哈佛大学语言学系和南亚研究系访问,有请教相关专家、广泛交流和查阅资料的优越条件,故得以全力以赴完成书稿并提高书稿的质量,在此致以衷心的谢忱!

研究的第一步是录入2181行彝文及对应的彝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第二步进行逐词注释、解读及句译,这是本书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结合历史文化的综合知识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文献进行训诂式的释读字义。研究者必须兼备扎实的描写和分析语言的语言学功底,并以深谙母语的语感才能进行深入的语言学研究。其间的工作量巨大,五行对照译注的结果是共有10905行,晦涩和有歧义的词句也不少,任务艰巨。研究过程基本上是穷尽式地查阅了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很多注释极其模糊,并有不少不统一之处。史诗的传诵者,大多也只知大致意思或整段含义,细究起来对很多具体词句的意义并不明了。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必须要解决这些细节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去请教了做相关研究的本族年长知识分子和“勒俄”的传承者,有少数仍无解。只能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语言的特点及语言成分的功能定位,不断推敲、抽丝剥茧、分析其义。第三步,对史诗《勒俄特依》的语言学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内容包括诗律、韵律构词、韵律句法、词的多功能性、句法构式、语法范畴及语法化过程、文化词汇,特别是史诗中特有或彝语中特有的语言特点进行描写。


[1]岭光电译,马海木呷、罗家修整理校订《古候》(公史篇)“前言”,四川省民委彝文工作组,1980年。

[2]转引自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以彝族史诗 〈勒俄特依〉 的“文本迻录”为例》,《文化研究》2004第2期。

[3]端木三:《音步与重音》,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引自吉狄马加2018年“西昌邛海 ‘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