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从律法之家走向豪族之路
在汉代关中地区,京兆杜陵杜氏的开山鼻祖应是汉武帝时的酷吏杜周。杜周以掾吏起家,最终位至三公,富贵无比。根据史料记载,杜周之子杜延年、延年之子杜钦、杜钦从子杜业、杜业从孙杜笃等皆有文辞作品传世。尤其是东汉时期的杜笃,其作品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杜陵杜氏当是兴起于掾吏、传承三代以上的文学家族。
一 杜陵杜氏渊源、世系
西汉杜陵杜氏堪称官僚宗族。若追溯其祖宗渊源,可谓绵绵久远。先秦时期,杜氏即聚居于杜城。至秦,杜赫为大将军,采邑在南阳衍邑,世称“杜衍”,汉代杜陵杜氏就出自杜衍。关于其先祖渊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
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在鲁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赫为秦大将军,食采于南阳衍邑,世称为“杜衍”。赫少子秉,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札。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三子:延寿、延考、延年。延年字幼公,御史大夫、建平敬侯。六子:缓、继、他、绍、绪、熊。熊字少卿,荆州刺史,生后汉谏议大夫穰,字子饶。二子:敦、笃。敦字仲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宾、宏、繁。宾字叔达,举有道不就。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生畿。畿字伯侯,魏河东太守、丰乐戴侯。三子:恕、理、宽。恕字伯务,弘农太守、幽州刺史。生预,字元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四子:锡、跻、耽、尹。锡字世嘏,为尚书左丞……[3]
可见,杜氏世系比较复杂,出自祁姓,尧之裔孙刘累之后,西周时为唐杜氏。周成王时,居于杜城者为杜氏。秦时,杜周曾祖父杜赫为大将军,食邑在南阳衍邑,因世称衍邑为“杜衍”。杜赫少子杜秉为上党太守,杜秉之子杜札为南阳太守,杜札生杜周。若根据当时的官制衡量,杜周祖父杜秉、父亲杜札等皆为俸禄二千石的高官。如此,杜周的家世背景应非常不错,杜氏属于官僚宗族的行列。
然而,杜周之父杜札何时、因何为南阳太守,史著不明,不得而知。而且,因史书记载不详,杜周是杜札的嫡子还是庶子,是长子还是少子,也无法明判。据《史记·酷吏列传》载:“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4]那么,杜周因何为南阳太守义纵之“爪牙”,史载不详,亦不得而知。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来看,杜周之父曾任南阳太守,应是义纵的前任,两人或有交集。从表面上来看,杜周家世背景不错,但他或非依赖家族背景入仕,而从卑微小吏干起,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干,才得到义纵的赏识、举荐而渐次升迁。所以,作为杜陵杜氏的开山鼻祖,杜周虽出身官宦之家,但起步于卑微的掾吏。
追溯杜氏家族渊源,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杜氏远祖有姓名者,最早为周宣王时的大夫杜伯。杜伯后裔在鲁国者有杜洩,生杜绰。杜绰生杜段,杜段生赫,杜赫少子杜秉为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杜札,杜札生杜周。如此,杜洩为杜周七世祖。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杜氏家族在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地位并不低。
二 杜陵杜氏在西汉的发展
讨论杜氏家族在西汉的发展,本不能忽视杜周之父、南阳太守杜札的奠基作用。但本章所论,乃杜周这一支系的发展情况。据《史记·酷吏列传》,杜周籍贯为南阳杜衍,当是其祖籍。[5]武帝时,杜周以家赀豪富、吏二千石迁徙于扶风茂陵,其少子杜延年又徙于杜陵。[6]所以,杜延年的后人杜缓、杜钦、杜业等,当以杜陵为籍。杜周这一支系是由小吏之家而逐渐成为豪门世族的。可以说,南阳杜衍人杜周由小吏而为廷尉,也为杜氏家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杜周,字长儒[7]。据《史记·酷吏列传》载,杜周最初为南阳太守、酷吏义纵之“爪牙”,受其赏识,举荐给酷吏张汤,为廷尉史。由于他“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据《史记》本传载,“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宣为左内史,周为廷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可见,杜周效法酷吏减宣、张汤,外表宽厚而心狠手辣。在漫长的执法职业生涯中,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并根据皇帝的想法而判案。他身为廷尉,位至九卿,正是汉武帝用法深刻之时,因而出现了“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郡吏大夫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在这样的情况下,杜周往往通过酷刑完成审讯,屈打成招,所谓“以掠笞定之”。而且,由于人数众多,“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余人”。他一度被废免职,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可以看出,杜周的仕途道路上,铺满了高官的累累白骨。他的做派、处事方式,为其子杜延寿、杜延考所继承:“家两子,夹河为守。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作为酷吏,杜周获得了丰厚的俸禄、金钱,也使杜氏家族发展了起来:“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司马迁这样评价,“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8]可见,杜周由卑微小吏而位至三公,子孙为尊官,家产巨万,虽与武帝时严刑酷法的政治大环境有关,更与其善于揣摩武帝心思、外宽内深的酷吏作派关系密切。当然,杜周以无名小吏而为尊官巨富,家产累数巨万,这为杜陵杜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周生有三子:长子延寿、次子延考、少子延年。据《汉书·杜周传》载,“始周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治皆酷暴,唯少子延年行宽厚云”[9]。可见,杜周长子延寿、次子延考皆官至郡守,且与乃父杜周一样,皆行“酷暴”之事。而且,如前文引述《史记》所载,其“酷暴”程度比王温舒更甚。不过,杜周少子延年却比较“宽厚”。可以说,杜延年的“宽厚”,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相应地巩固了杜氏家族在西汉时期的政治地位。
杜延年字幼公,承家学而明法律。他一反乃父、乃兄的酷暴风格,为人宽厚,为杜氏家族的发展转向奠定了良好基础。昭帝初年,曾任军司空、谏大夫,因告发上官桀谋反有功,封为建平侯。他原在大将军霍光身边为吏,霍光擢其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可谓霍光肱股。《汉书·杜周传》载,“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10]。由于他“论议持平,合和朝廷”,对巩固霍光的辅政大臣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昭帝崩,昌邑王刘贺即位不久被废。在确定新继位者的过程中,杜延年积极斡旋。因皇曾孙刘询与他的中子杜佗“相爱善”,杜延年也觉得刘询“德美”,因劝霍光、张安世等立刘询为帝。宣帝即位后,因有策立之功,他的食邑增至四千三百户。《汉书》本传称,延年“为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为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赂遗,訾数千万”。可见,在汉宣帝时,他深受皇帝信任,位居九卿十多年之久,家财富厚达数千万之巨。杜延年后因霍禹谋反事而受牵连,便以九卿之位担任边吏,任北地太守,后迁西河太守。五凤年间(前57—前54),为御史大夫,三年后病死,谥敬侯。[11]
总体看,杜氏家族在第二代杜延年时已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杜延年居九卿之位达十余年,于此可见杜氏家族地位之稳固;其次,杜延年是杜氏家族第一个封侯的家族成员,并深得皇帝的信任;再次,杜延年的家产达数千万之巨,富贵无比;最后,他也是杜氏家族第一个在史上留下文辞者。可以说,从杜延年开始,杜氏家族有了向文化家族转化的迹象。
关于杜延年长兄延寿、次兄延考的子嗣情况,史载不明。因此,杜氏第三代主要是杜延年的七个儿子。据《汉书·杜周传》附《杜延年传》,延年有子七人,长子杜缓嗣爵,中子杜钦以经学知名,其余五人皆至大官。少子杜熊历任五郡太守、三州刺史,最有能名。[12]而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延年有缓、继、他、绍、绪、熊等六子,唯独少了杜钦。对此,赵超在其专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也表示深感困惑:“《前汉书·杜周传》:缓六弟。则延年有七子矣。缓中弟钦最知名,《表》独阙之,何邪?”我们认为,从典籍产生的时间上推断,可能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史料传抄的过程中有误。比如,《汉书》中的“杜佗”,在《新唐书》中为“杜他”,便是一例。因此,遵从《汉书》或较为准确。而据有关记载推断,杜佗当为延年第三子,而杜钦是第四子。[13]
杜缓为延年长子,父死,嗣爵建平侯。据《汉书·杜周传》附《杜缓传》,杜缓年轻时为郎,宣帝本始年间,曾以校尉身份随赵充国击匈奴,返回后拜官谏大夫,后升任上谷都尉、雁门太守。其父延年死,他“征视丧事,拜为太常,治诸陵县”。元帝初即位,谷价昂贵、百姓流离。永光年间(前43—前41),西羌反叛,他曾向朝廷资助钱粮,前后累计价值达数百万钱。这说明,杜陵杜氏在元帝时仍是家赀富有的官僚豪族。除杜缓、杜钦外,史书所记延年其他儿子的情况甚略。比如,中子杜佗(他)与宣帝刘询相友善,除了杜钦,五人皆至大官,尤以杜熊最知名。
如前所述,杜钦乃延年第四子。在兄弟七人之中,杜钦虽“官不至”,却“最知名”。据《汉书·杜周传》附《杜钦传》:
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14]
在杜氏家族的第三代中,杜钦是通经之士。由于“目偏盲”这一生理缺陷,以致无法出仕为官,人称“盲杜子夏”“小冠杜子夏”。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由于王凤之父王禁与杜缓“相善”,王凤也知道杜钦有才能,便奏请任命他为“职闲无事”的大将军军武库令。他“为人深博有谋”,深得王凤信任。据记载,成帝为太子时,就以好色闻名。即位之后,皇太后下诏选良家女。为此,杜钦曾通过王凤两次上书,向太后进谏,不为采纳。因其兄子与皇太后妹妹司马君力私通,杜钦因“惭惧”而自请去官。成帝诏举贤良方正,合阳侯梁放举荐杜钦,便于白虎殿上策对,为议郎,复以病免。不久,他再入王凤幕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尽管他“优游不仕”,但“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15]可见,因杜钦与大将军王凤关系特别,杜陵杜氏在成帝时更加发达,有近十人成为二千石高官。应当说,杜氏是西汉后期最具实力的官僚宗族之一。
杜氏第四代、杜缓之子杜业主要生活于成帝、哀帝时。与杜钦不同,他与外戚王氏关系一般,甚至很差。据《汉书·杜周传》附《杜业传》,杜缓死后,杜业嗣爵,娶成帝之妹颍邑公主,公主无子先亡。而杜业“有材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数言得失,不事权贵,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平”[16]。而且,杜业多次上书言事,与外戚王氏相抵牾,曾先后任太常、上党都尉等。哀帝崩,王莽秉政,杜业被徙合浦,忧病而死,卒谥荒侯。杜业爵位传子至孙而绝。
西汉后期,杜氏家族中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成员。其人名叫杜参,《汉书·艺文志》载其赋二篇。颜师古注云:“刘向《别录》:‘臣向谨与长社尉杜参校中秘书。’刘歆又云:‘参,杜陵人,以阳朔元年病死,死时年二十余。’”[17]如此,杜参是杜陵人,在成帝时为博士弟子,任长社尉,曾与刘向一同参校秘书。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杜参因病而卒。资料所限,虽不能明其世系,但很可能也是杜周后裔,或许是杜延年之孙或从孙也未可知。
总之,从杜周起至杜业止,杜陵杜氏历经四代,渐由小吏而为豪门世族,由律法之家走上了豪族之路。如《汉书·杜周传》所言,杜周为廷史时只有一马,位列三公之后,两个儿子为郡守,家产累巨万。少子杜延年位居九卿长达十余年,家产数千万。杜延年有七个儿子,长子杜缓嗣爵,其余五人至大官。杜钦虽“优游不仕”,但其子及昆弟同族者将近十人位至二千石。杜缓死后,其子杜业嗣爵,与汉成帝妹颍邑公主结婚。事实上,世族豪门与皇族联姻,皇权与世族联手,逐渐成为西汉后期的基本政治格局。这也是杜氏家族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