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从豪门世族转向文学家族

杜氏家族成员之中,杜延年通法明经,颇有文辞,而且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七个儿子之中,杜钦更是通经之士,且能文善辩。而杜缓之子杜业也以才能见称,文辞合于时用。所以,杜氏家族在西汉时已走向新变之路,孕育出了杜延年、杜钦、杜业等文学之士。可以说,杜陵杜氏是在西汉时期开始从豪门世族走向文学家族之路的,只不过在东汉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

一 杜陵杜氏在东汉的发展

如前所述,杜氏家族在西汉时辉煌无限、地位甚高,出现了十几位二千石的高官。不过,汉平帝时,由于王莽秉政,杜氏家族的地位日衰。两汉交替之际,杜陵杜氏的政治地位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了东汉时期,杜氏家族之中,出现了杜笃等有文名于当世的成员,意味着走向文学家族已成必然趋势。

西汉末年,杜氏失爵之后,子孙可能流布各地者甚多。其中,东汉文学家杜笃是杜陵杜氏的直系后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熊字少卿,荆州刺史,生后汉谏议大夫穰,字子饶。二子:敦、笃”。杜熊为杜延年第七子。据《汉书·杜周传》附《杜缓传》云,“缓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熊历五郡二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18]。这说明,杜延年七个儿子中,杜熊的行政能力最为突出。若按《新唐书》所载,杜笃曾祖父为杜延年,祖父为荆州刺史杜熊,父为后汉谏议大夫杜穰,兄为杜敦。这与《后汉书》所载并不一致。据《后汉书·文苑传》:

杜笃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时为御史大夫。笃少博学,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居美阳,与美阳令游,数从请托,不谐,颇相恨。令怒,收笃送京师。会大司马吴汉薨,光武诏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刑……笃后仕郡文学掾。以目疾,二十余年不窥京师。笃之外高祖破羌将军辛武贤,以武略称。笃常叹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又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女弟适扶风马氏。建初三年,车骑将军马防击西羌,请笃为从事中郎,战没于射姑山。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又著《明世论》十五篇。子硕,豪侠,以货殖闻。[19]

范晔《后汉书》明确告诉我们,延年为杜笃高祖父。而且,杜笃自叹不如先祖,有所谓“内外五世,自笃衰矣!”所以,我们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或相对准确,而《新唐书》的记载有误。如此推测,延年应是杜笃的高祖父。这样,杜笃的世系为:杜延年→杜熊→杜(某)→杜穰→杜笃→杜硕[20]。所以,杜笃当为杜业从孙。作为杜陵杜氏的直系后裔,杜笃已真正走向文学创作之路,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不过,杜笃之子杜硕以“货殖闻”,说明该家族至少在东汉初还比较富有。另外,根据《后汉书·文苑传》的记载,杜笃之妹嫁给扶风马氏,又说明杜陵杜氏与扶风马氏这两个关中豪族曾有联姻关系。另据《后汉书·马援列传》所载,“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21]杜笃凭借妹妹嫁给马氏的婚姻关系,曾依附马防为食客,这说明杜氏家族确实今不如昔!

关于东汉杜氏家族的发展情况,史载不详。除《后汉书·文苑传》载杜笃、杜笃之妹、杜笃之子的情况外,唯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以约略看到杜笃之兄杜敦这一支系的情况:“敦字仲信,西河太守。生邦,字召伯,中散大夫。三子:宾、宏、繁。宾字叔达,举有道不就。二子:翕、崇。崇字伯括,司空掾,生畿。畿字伯侯,魏河东太守、丰乐戴侯。三子:恕、理、宽。恕字伯务,弘农太守、幽州刺史。生预,字元凯,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可见,杜敦曾为西河太守,其子杜邦曾为中散大夫。杜邦三子之中,唯记杜宾“举有道不就”,其他二子无闻。杜宾生二子,其中杜崇曾为司空掾,生杜畿。而杜畿为西晋史学家、经学家杜预之祖父,这与《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所记一致:“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书仆射。父恕,幽州刺史。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这样,关于杜氏家族在汉代的发展情况,当止于司空掾杜崇。而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和帝永元六年(94),有杜崇上言朱徽事[22]。从时间来推断,当不是杜预的曾祖父、后汉司空掾杜崇。史料原因,杜陵杜氏家族在东汉的发展情况,我们只能略记其大概。

二 从豪门世族转向文学家族

在先秦时期,杜氏家族可谓渊源有自,也属于贵胄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为帝尧之后刘累之裔孙,西周时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唐杜氏子孙被安置于杜城(京兆杜陵),故以杜为氏。在杜氏先祖之中,周宣王时期的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子孙被迫流布诸侯各国。其中,在鲁国的杜洩又避季氏之难,投奔楚国。杜洩生杜绰,为楚大夫。杜绰生杜段,杜段生杜赫。而杜赫为秦国大将军,当因军功而以南阳“衍邑”为食邑,世称“杜衍”。[23]可见,在先秦时期,杜氏已由贵胄变为军功之族。阎爱民在其《汉晋家族研究》一书中认为:

在贵族的演变历程中,特权阶层主要经历世卿世禄的分封贵族、军功武人贵族以及门阀士族这些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而汉晋正是处于由军功食封贵族向门阀士族的转变时期。从社会群体的构成上说,两汉与魏晋的贵族之间有着家族类型上的区别。汉代的贵族是战国以来军功贵族宗族的延续,武人为多,如西汉“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屠狗清滑之徒”。魏晋士族,主要是由儒学世家和官宦世家演变而成,文化人为多,家族的儒学之风是其最大的特色。日本学者习惯称六朝士族为“文人贵族”,也不无道理。汉晋间贵族的身份由武向文逐渐转变。[24]

从杜陵杜氏的家族简史中,我们发现,杜氏在先秦时期即经历了由食封贵族而为军功宗族的演变。而导致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杜赫。南阳杜衍作为杜赫的食邑,成为杜氏家族发展史上新的策源地。但是,杜赫小儿子杜秉曾任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杜札。这说明,早在汉武帝之前,该家族已完成了由军功家族而为官宦家族的转变。杜札之子杜周从小吏做起,因精通律法而为廷尉、御史大夫。这说明,杜周少年时期家境不错,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杜周后“以豪族徙茂陵”,使得京兆之地成为杜氏家族新的根据地。就是在汉代关中这片土地上,杜氏家族的性质继续发生着改变。而杜延年就是助其改变的关键人物。他一改乃父杜周“外宽”而“内深次骨”的酷吏做派,“为人安和”且“论议持平”,首先从改变家风做起。尽管杜延年继承家学、“亦明法律”,但他更懂得平衡各方势力,懂得“和”的重要性。因而,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上,杜延年游刃有余。比如,昭帝始元四年(前83),他揭发上官桀父子谋反,封为建平侯,食邑两千户。他劝谏辅政大臣霍光“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稳定了汉王朝的政局。昭帝崩,杜延年建议霍光、张安世立皇曾孙刘询为帝,因使食邑增至四千三百户。宣帝下诏有司“论定策功”,认为“太仆杜延年功比朱虚侯刘章”。由于深得宣帝信任,他“出为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赂遗,赀数千万”。霍光之子霍禹谋反,杜延年以“霍氏旧人”而受牵连,“以故九卿外为边吏”,先后担任北地太守、西河太守,并于宣帝五凤年间任御史大夫,前后获得赏赐黄金一百二十斤。[25]可以说,杜氏家族的地位得以稳固,重要的原因在于杜延年善于以“和”处事。

当然,在杜氏家族的发展史上,杜延年的两个儿子杜缓、杜钦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杜缓作为延年长子,继承了爵位,也进一步巩固了杜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昭帝时,杜缓为上谷都尉、雁门太守。宣帝时,杜缓为太常,也能秉承其父遗风,和缓处事,“官属称其有恩”。元帝永光年间,西羌反叛,杜缓并不吝啬钱财,先后向朝廷资助钱粮达数百万钱。[26]可以说,杜缓为朝廷分忧而慷慨解囊,这是颇有远见的行为。他的慷慨也得到了回报,其子杜业与成帝之妹颍邑公主结婚,终于使杜家与皇室建立了姻缘关系。这无疑有利于稳固杜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杜钦为杜缓“中弟”,字子夏。据《汉书·杜周传》附《杜钦传》所载,杜钦“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他同姓、同字,两人都“以材能称京师”。为了区别,当时的“衣冠”著姓便称其为“盲杜子夏”。杜钦讨厌人们以缺陷称谓自己,便自著小冠,“高广财二寸”,因被改称为“小冠杜子夏”,杜邺为“大冠杜子夏”。杜钦能够对家族做出贡献,主要得益于辅政大将军王凤的赏识和重用。汉成帝时,由于王凤父亲、顷侯王禁与杜钦哥哥、建平侯杜缓“相善”,王凤也“深知钦能”,便奏请杜钦担任“职闲无事”的大将军军武库令。据《汉书》载,杜钦“为人深博有谋”,他多次引经据典劝说王凤,警惕年轻的皇帝好色误国。成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士”,杜钦上策对,劝谏成帝“正后妾,抑女宠,防奢泰,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由辇道,亲二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从中可见,杜钦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之士。杜钦曾任议郎,后以病免官,继续在大将军王凤幕府之中任职,“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他曾举荐名士王骏、韦安世、王延世,解救冯野王、王尊、胡常等,“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不久,京兆尹王章上封事,认为王凤有“专权蔽主之过”,建议成帝罢免王凤。杜钦建议王凤上书请罪,“文指甚哀”,最终王章遭弹劾,死于狱中,而王凤的地位则更为稳固。当然,杜钦甘当王凤幕后参谋,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由于与成帝之舅、辅政大臣王凤关系密切,“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27]。对杜氏家族而言,再添将近十位二千石高官,其社会、政治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无论如何,这都是了不起的贡献!可以说,正是在杜延年、杜缓、杜钦等人的努力下,杜陵杜氏才真正成为不可小视的官僚宗族、衣冠著姓。

其实,杜氏家族也是在这种变化中逐渐成为文化世族的。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在杜陵杜氏的发展史上,杜周仅仅是一位奠基者。而真正促其发展、转型者,则是杜延年、杜缓、杜钦父子三人。尤其是杜延年,他重视子弟教育,培养出了杜钦这样的通经之士,也培养出了五名高官。尤其是小儿子杜熊,“历五郡两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28]而在元帝、成帝时,则有杜缓、杜钦等人护佑着杜氏家族继续发展。杜陵杜氏出了将近十位二千石高官,也说明杜氏家族非常重视子弟、后裔的教育。因此,在西汉后期,杜氏家族逐渐走向文化转型之路。这是一种大趋势!当然,若寻找具体原因,这也与杜缓之子、建平侯、太常、颍邑公主的丈夫杜业有一定的关系。

成帝末年,杜缓死,杜业嗣爵。他也颇有才能,“以列侯选,复为太常”。据有关传记来看,杜业最大的特点是“不事权贵”,甚至“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平”。淳于长是红阳侯王立的外甥。由此可见,杜业与王氏交恶。杜业曾“坐法免官”,后任函谷关都尉。哀帝即位后,杜业上书举荐朱博,评析政局,认为“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大吏皆权臣之党”。上书的结果是,朱博得到重用,杜业复为太常。哀帝崩,王莽秉政,杜业“忧恐”发病而死,谥“荒侯”,爵位则“传子至孙绝”。[29]由此,杜氏家族渐次衰微。

不过,据前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杜氏家族的威权在东汉时虽不如西汉时那样炽热,但也不至于冷落无闻。关于杜熊之后的世系情况,前已述及。杜熊之孙杜穰字子饶,曾任谏议大夫。杜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曾任西河太守。杜敦之子杜邦字召伯,曾任中散大夫。杜邦生杜宾、杜宏、杜繁。杜宾字叔达,“举有道不就”,显然无意于仕途。杜宾生杜翕、杜崇。杜崇字伯括,任司空掾。所以,杜氏家族在东汉时期也在发展,除了杜笃这样的文学才士外,也有家族成员继续为官,在魏晋时期仍不乏封侯者。比如,杜崇生杜畿,字伯侯,曾任魏河东太守、丰乐戴侯。杜畿生杜恕、杜理和杜宽。其中,杜恕字伯务,任弘农太守、幽州刺史。杜恕生杜预,字元凯,为晋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当阳侯。

总之,杜陵杜氏的开山鼻祖是杜周。杜周起于文法小吏,但最终位至三公,豪富无比,使得杜氏家族在当时影响颇大。当然,杜氏成为富豪世族是在昭、宣之时。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赖于杜周少子杜延年及其子嗣们的共同努力。杜延年多次受到宣帝赏赐,“訾数千万”。延年长子杜缓在元帝永光年间资助朝廷钱粮,价值达数百万钱之多,确实富贵无比。在杜延年的七个儿子中,除了嗣爵的杜缓、通晓经学的杜钦而外,其余五人皆做大官,杜氏由此成为官僚豪族。而杜钦与外戚权臣王凤交往密切,使杜氏家族中位至二千石者增加了近十人之多!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可以看到杜陵杜氏的政治影响力。西汉后期,杜缓长子杜业身为汉成帝妹夫,敢于与师丹、翟方进、淳于长等权臣、外戚相抗,也能说明这一点。恰如《汉书·杜周传论》所云:

张汤、杜周并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列于酷吏。而俱有良子,德器自过,爵位尊显,继世立朝,相与提衡,至于建武,杜氏爵乃独绝,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自谓唐杜苗裔,岂其然乎?及钦浮沉当世,好谋而成,以建始之初深陈女戒,终如其言,庶几乎《关雎》之见微,非夫浮华博习之徒所能规也。业因势而抵陒,称朱博,毁师丹,爱憎之议可不畏哉![30]

另外,杜氏家族也在西汉后期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拥有财富,但不忘子弟教育。正因为如此,诸如杜延年、杜钦、杜参、杜业、杜笃等皆有文辞传世,且杜钦、杜业、杜笃等文学修养较高,并为班固、刘勰等文学理论家所关注。这说明,杜氏不仅是富豪世族,而且堪称传承几代的文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