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杜陵杜氏在先秦时期属于贵族,并在西汉初年堪称冠族。不过,杜周并没有依靠家族势力,而是通过自身努力位至三公,为该家族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武帝、宣帝时期,杜氏家族逐渐从律法之家转向文化世族,出现了杜延年、杜钦、杜业、杜参、杜笃等能文之士,堪称兴起于掾吏的文学家族。可以说,这既是杜氏家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恰如《文心雕龙·时序》所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事实上,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兴废关系密切,文学家族的出现也与时代兴废密切相关,杜陵杜氏家族便是典型的例证。


[1]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2页。

[2] 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6页。

[3] (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18—2419页。

[4]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52页。

[5]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53页。

[6] 据《汉书·杜周传》:“初,杜周武帝时徙茂陵,至延年徙杜陵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83页。

[7]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唐张守节《正义》云:“《杜氏谱》云字长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53页。

[8]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52—3154页。

[9]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1页。

[10]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2页。

[11]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2—2665页。

[12]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7页。

[13] 赵超编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1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所列多为有官职者,而杜钦虽知名当世,但从未做过高官,所以失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班固比欧阳修、宋祁等年代要早,所拥有史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所以,班氏所记应是真实的。另外,《汉书·杜周传》附《杜延年传》云,延年中子杜佗与刘询关系很好。这个“中子”如何理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佗是杜延年第三子。而所谓“中子”,即居于“中间”者,而第三位正是中间位置。《汉书·杜周传》所附《杜缓传》云,杜钦为杜缓“中弟”,则杜钦也在中间位置,或许只能排行第四了。如此,杜佗与杜钦或在杜延年的七个儿子中分别排行第三位和第四位。只有这样,才勉强与史书所记相合。所以,杜钦当为杜延年第四子。

[14]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7页。

[15]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钦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7—2678页。

[16]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 2678页。

[17]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9—1750页。

[18]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缓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7页。

[19] 关于杜笃的生平事迹,参见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95—2609页。

[20]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第181页云:“《订伪》……(又)《后汉书·杜笃传》:高祖延年,据《表》则为曾祖。”“《四校记》:《后汉书》一一〇上《笃传》:‘高祖延年。’《新表》则……以笃为延年曾孙,均与此不合。”从时间上考证,《后汉书》本传称杜笃于章帝建初三年(78)任车骑将军马防的从事中郎,并战殁于射姑山。据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云:“杜笃生年无考,如果他死时年近六十,则当生于二〇年左右,本年约二十余岁。”按:“本年”指建武二十年(44)。若陆氏推测准确,且杜笃与其父相差三十岁的话,则杜笃之父杜穰当生于公元前9年前后,其祖父杜熊则可能生于前29年前后,即汉成帝建始四年。而杜延年卒于宣帝五凤年间(前57—前54)。这样来推测,杜熊不可能在成帝建始年间出生。显然,两者相差近三十年。即使杜笃在建武二十年(44年)为三十岁,则其当生于公元10年前后,仍以父子相差三十岁为推测标准,则其父当生于前20年前后,其祖当生于前50年前后,其曾祖也不可生子了。所以,杜延年当为杜笃高祖父无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确实有误。合理的推测,应是在杜熊与杜穰之间少了一代。

[2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57页。

[22] 据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载,“(永元)六年春,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无由自闻。而崇因与朱徽上言”云云。

[23] (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18页。

[24]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25]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延年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2—2665页。

[26]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缓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 2666页。

[27]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钦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7—2678页。

[28]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缓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 2667页。

[29]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78—2683页。

[30]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83页。

[31] 据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延年传》载,“五凤中,征入为御史大夫。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是时四夷和,海内平,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忧之……后数月薨,谥曰敬侯,子缓嗣”。宣帝五凤年间只有四年。若杜延年是五凤元年(前57)为御史大夫,三年后为五凤三年(前55),则杜延年当卒于该年之后。

[32]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3—2664页。

[33] 据《汉书·元后传》,“阳朔三年秋,凤病”,不久去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24页)。杜钦依附王凤,当自此为止。据《汉书·杜周传》附《杜钦传》,杜钦被王凤赏识,源于其兄杜缓与王凤父王禁熟悉,故杜钦年岁或小于王凤。而杜钦“悠游不仕,以寿终”,故姑且认为他卒于成帝绥和二年(前7)。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78页。

[34]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钦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68—2678页。

[35] (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00—3304页。

[36]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44页。

[37]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86—3887页。

[38]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89页。

[39]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74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引各篇文章之名,皆依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一所载。

[40] 刘跃进认为,杜钦《上疏追讼冯奉世前功》作于元帝刘奭建昭三年(前36),《说王凤》《复说王凤》《说王凤重后父》等文作于成帝刘骜建始二年(前31),《举贤良方正对策》作于成帝刘骜建始三年(前30),《白虎殿对策》作于成帝建始四年(前29),《说王凤处置夜郎等国》作于成帝河平二年(前27)。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6—266页。

[41]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79—2681页。

[42] 据《汉书·文苑列传》,杜笃在汉章帝建初三年(78)随马防平羌乱,结果死于战场。

[4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95—2609页。

[44] 严可均认为,《通边论》《展武论》当为《明世论》十五篇中的两篇,参见《全后汉文》卷二十八。严氏在《通边论》题后按语云:“《后汉·杜笃传》又著《明世论》十五篇。此与《展武论》,盖即十五篇之二。”

[45]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认为,该文作于成帝绥和二年(前7)二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89页)。据《汉书·成帝纪》载,“(绥和二年)二月壬子,丞相翟方进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9页)。另据《汉书·杜业传》,“其春,丞相方进薨,业上书言”云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79页),则刘跃进所言是。

[46]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附《杜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 2678页。

[47] 《汉书》本传称,“会成帝崩,哀帝即位,业复上书言”云云,此文即《上书言王氏世权》。

[48] 刘跃进认为,该赋约作于建武二十九年(53)前后,因为赋中所涉及都是在建武二十九年(53)前后的事实。杜笃因目疾而二十余年不窥京师,建初三年(78)随马防击西羌,“逆推至本年凡二十六年”。而且,“这一时期,傅毅有《洛都赋》(《艺文类聚》六十一)、《反都赋》(《水经注·伊水注》),崔骃也有《反都赋》(《艺文类聚》六十一)等,似乎都是针对杜笃之论而作”(《秦汉文学编年史》,第376页)。

[49]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