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京兆长安刘氏家族
汉代刘氏皇族原本属于丰、沛细族,绝非名门望族。据《汉书》载,汉高祖刘邦原为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人[1],青少年时期游手好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可见,刘邦出身贫贱。直到刘邦灭秦建汉之后,刘氏宗族方成为世所瞩目的皇族。刘邦兄弟四人中,长兄刘伯早亡,次兄刘仲在家务农,同父异母弟刘交为儒生,曾师从浮丘伯学《诗》。刘交最有文化,与刘邦的关系最密切。本章所论,就是刘交这一支系。
汉朝建立后,刘氏皇族封为王侯者渐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文帝、景帝时期,分封各地的刘姓皇族枝繁叶茂、遍布各地,渐成气候,以至于出现了诸如“吴楚之乱”这样的政治事件。所以,汉武帝即位后,为防备诸侯王作乱,借“推恩令”削藩,使得诸侯王的地盘日益分解,越来越小,子孙们尽管为王为侯,但“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早已丧失了抗衡中央的能力。到了哀帝、平帝之际,甚至已成为“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的普通宗族了[3]。而刘交第四子刘富这一支系,却在西汉后期因刘向、刘歆父子而令人瞩目。
关于刘交,据《汉书·楚元王传》,“(刘邦)至霸上,封交为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籍。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4]。可见,在刘邦起事过程中,刘交始终追随左右。所以,汉高祖六年(前201),便以“先有功”而被封为楚王,并以彭城为中心,凭借雄厚实力独据一方。至第三代,楚王刘戊生性暴虐,曾与吴王刘濞联合反叛。失败后,刘戊自杀。吴楚之乱平,景帝立楚元王刘交第三子、宗正、平陆侯刘礼为楚王。
而刘交第四子刘富,在景帝即位时被封为休侯。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前,刘富曾劝说刘戊勿反,刘戊不听,甚至以言语威胁刘富。于是,刘富携老母妻子逃至长安。[5]吴楚乱平,刘富被景帝更封为红侯,当归“山东”封邑,因“太夫人与窦太后有亲,惩山东之寇,求留京师,诏许之,富子辟疆等四人供养,仕于朝”[6]。从此之后,刘富之子刘辟疆、孙刘德、曾孙刘向、玄孙刘歆等便定居于长安。
那么,刘富这一支系的籍贯,究竟该依从刘交的籍贯沛郡呢?还是以刘交所在楚国的都城彭城为籍贯?还是以所居地为籍贯?依常识而论,籍贯基本上以三代为界,三代以内为籍贯,三代以上为祖籍。这样,刘富这一支当以所居之地为籍贯。[7]事实上,在汉代,人们基本上以所居之地为籍贯。比如,杜周原籍南阳杜衍,武帝时迁徙于茂陵。后来,杜周幼子杜延年别居于杜陵,杜延年后裔的籍贯便是杜陵。依此而论,刘富于景帝时定居长安之后,其子刘辟疆、孙刘德、曾孙刘向、玄孙刘歆等皆久居于长安,则该支系应以长安为籍,故称其为“京兆长安刘氏”。
刘富这一支传承家学,也创造了文化辉煌。刘富次子刘辟疆曾以书自娱,昭帝初被霍光举为宗正。刘辟疆子刘德复为宗正,深得宣帝看重,封为阳城侯,刘氏因刘德而官宿卫者多达二十余人。所以,在昭、宣之时,该支系已转化为官僚宗族。而在元、成之世,该家族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世族。总之,长安刘氏家族中,刘辟疆、刘德、刘向、刘歆等四代皆有文辞传世,堪称汉代关中的文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