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日本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张之洞与日人的接触

在中日关系正常状态下,张之洞与日本方面进行了若干接触,具体可分为私人往来和政事往来两种。

私人往来主要是日本方面对张之洞的主动拜访,双方谈论的内容不超出中国传统经典。1879年日人竹添进一郎对张之洞的拜访,为后世所熟知。竹添被誉为“日本汉学界的耆宿”,汉学功底扎实。他曾随同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赴华,并遍游中国,拜访不少知名文人学者,如潘衍桐、王韬、宝廷等人,与他们互赠文字、讨论学术。[38]而张之洞也是竹添的拜访对象,二人交谈的内容仅限于学术范畴,中规中矩。张之洞后于私人信函中谈到对竹添的印象,“前日曾与相见,文学颇优,识趣亦正”[39]。即使是如此平常的见面,日人仍费了少许周折。据张之洞晚年回忆:“官翰詹时,有日本学人竹添光鸿来京求见,拒之。乃恳总署介绍,奏明请旨。诏令与见。执礼甚恭。”[40]作为朝臣,张之洞谨遵规矩不擅自与外人联系,请旨之后才会见竹添。这是当时常见之事。[41]同治年间及光绪早年,具有深厚汉学功底的日人常常来华游历考察、拜访名儒文士。而张之洞的做法是清朝名儒文士较为典型的反应:不主动寻求见面,但会在清廷允许的范围内与日人进行礼貌的学术交流。

政事往来在张之洞出任疆臣后陆续发生。任职粤督时期以及调任鄂督初期,他曾与日本驻广州、汉口领事就一些日常涉外事件进行政事往来,其中大部分是非针对性的统一交涉。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曾主动致信日本驻香港兼广州汕头琼州署领事官町田实一,要求日本船只添挂一面用汉字书写“日本国”字样的旗帜,避免战时遭到误伤:

法人背约启衅,先开兵端。现右各海口俱已严防,如有法船窥伺,即当迎数[敌],于其和好各不[国]船只,自应照旧往来,以通贸易。惟船上旗帜,各国虽有定式,诚恐中国兵民洋面兵船来[未]能周知,难以分别。拟请嗣后各国来往兵、商船只,除悬挂本国旗号外,另加一旗,上用华字大书某国字样,俾可一望而知,较为妥协,相应照会。为此照会贵署领事官知会各船查照辨[办]理。此本部堂保各国船只之意。至于愿加此旗与否,悉听贵署领事馆斟酌可也。

这是张之洞统一发给各国驻华领事的信函,并非针对日本。对此,町田予以拒绝:“查此办法业已将来文抄录申呈本国外务大臣察看,候回文如何,然后再为照复。现在可为晓谕本国商船,经香港进离省城时,于船桅前头上仍悬挂本国旗号,自可一望而知。”[42]这类非针对性的统一交涉事件不在少数。1889年张之洞奉旨调任湖广总督,在离粤前邀请英、法、德、日等国领事赴黄埔参观他一手创办的水陆师学堂“并述以告别之辞”。[43]日本驻广州副领事宫川久次郎应邀前往,并在事后向日本外务省详细报告了参观情况:

在广东府下游十五英里的黄埔,以前设有海军兵学校,称作水师学堂,雇佣英人一名德国人二名,专门教授海军的必要课程。而前两广总督张之洞计划进一步扩大该校规模,作为海陆军兵学校,新聘英人两名,新建校舍,改称水陆师学堂。目下建筑已经落成,正在装修内部,并计划招收包括原学校在内的学生合计250人,现有120名学生应募。此前张之洞曾邀请小官参观。该建筑……内有会客室一所,讲堂四所,宿舍六十余间,学生食堂二所,正屋外设厨房浴室等。另外,还有机械场一栋,机械尚未装好。……一间宿舍住两名学生,另设有温习室。该校教授的课目尚未确定,打算先不划分海陆军而统一上课。[44]

日本方面也会主动进行非针对性的统一交涉。1890年前后长江流域教案频发,“各国领事收阅无名或假名揭帖。查此揭帖与从前所有可忧之事之揭帖大相仿佛,现在之揭帖仿佛从前煽惑人欺侮外国人并中国人之入教者”。各国领事联名照会湖广总督张之洞,要求“以尽善尽美之法保护外国人并中国入教之人,并迅饬地方官访挐造帖之人以及散发之人”。该照会由驻当地首席领事俄国领事发起,文字不太通顺。由于教案与日本关系不大,日本领事只是联名参与,甚至认为张之洞已下令严厉取缔,当地不会出现更大的骚动。[45]

当然,还有小部分政事往来是张之洞与日本方面展开针对性的单独交涉,主要涉及他推行的各类洋务活动。在粤督任上,张之洞已将日本铜矿作为开铸制钱的主要原料。广东钱局于1889年初开炉试铸,采用“日本紫铜六成参配英国白铅四成熔成扁块”。张之洞认为东洋铜矿是“上等洋铜”,且其价格低于内地铜矿价格。[46]此后,他持续关注并拟购日本铜矿:“闻包日本铜厂之法商现已倒闭”,“拟乘此法商倒歇铜积价减之时与立合同,购定十年,每年运粤四百万斤”,终因价格太贵而放弃。[47]转任湖广总督后,张之洞仍欲设法购入日本铜矿,抵鄂不久便与日本驻汉口领事町田实一会面,询问日本产铜矿之价格。同时,他还致电清朝驻日公使黎庶昌,询问“闻日本领事言铜价大减,圆亼头铜每百斤华银十两,洋银十四五元,确否。如确,洞愿包二十年。”[48]实际情况却是日本铜价在洋银十八元以上。但张之洞没有放弃,曾再派秘书官蔡锡勇赴日本领事馆商议铜价。对此,日本方面颇为重视。町田实一推测,“如果铜价尽可能廉价的话”张之洞将“购买若干”,并迅速致电日本外务大臣询问不同铜种之价格、要求寄送样品。日本外务省与农商务省数次商议此事,在上海的三井物产会社也有意向报出价格、承担订单,可惜最终未能与中方谈妥。[49]日本驻汉口领事馆于1891年闭馆,直至1898年开馆。在这一时期,张之洞主要通过清朝驻日本公使与日本方面进行联系。1893年,他汇款六百元招聘日本织工十人入湖北织布局,并聘用翻译官一名,便是经驻日公使汪凤藻居中联系而成。[50]不过,张之洞聘用的这批日人在织布局内仅充作底层技术工人,稍涉职权的“洋匠”仍由英人担任。

张之洞与日本方面的私人往来、政事往来次数较少且中规中矩。他没有逾格的举动,在逐渐主动学习、效仿西方器物的过程中也没有将日本视作值得关注、学习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