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所谓晚清“三集团”,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更后出现的袁世凯北洋集团(或称“袁系集团”)。它们本都是地方军政集团,只是到淮系特别是袁系集团,有着对中央权力程度不等的攫取。不过即使最后掌控清朝乃至取而代之的袁世凯,其集团在晚清主要以及本质上还是属“地方”势力。本书研究的立意,是在揭示“三集团”本身状况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间关系及“走势”。而这中间是呈一种“多边互动”的复杂状况,特别是与当时清朝权力格局的演变紧密关联,是影响甚至左右晚清政局的一大要端。但是,相对而言,以往对“湘”“淮”“袁”三者分别研究较多,对其整合性研究、比较性研究较少;针对三者所涉时段分期的静态研究较多,对其联系一体统观的动态研究较少。这从以下对相关学术史的线索性概要梳理中即可体现。

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已有成果,一是关于湘军[1]、淮军、北洋新军者。著作如罗尔纲的《湘军兵志》[2],龙盛运的《湘军史稿》[3],王盾的《湘军史》[4],罗尔纲的《晚清兵志·淮军志》[5],王尔敏(中国台湾)的《淮军志》[6],朱来常的《淮军始末》[7],樊百川的《淮军史》[8],翁飞的《李鸿章与淮军的创建》[9],刘凤翰(中国台湾)的《新建陆军》[10],施桥渡的《晚清军事变革研究》[11] 等;论文如罗尔纲的《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12],王尔敏的《清代勇营制度》[13]《湘军军系的形成及其维系》[14],任恒俊的《新军差异与南北军阀的形成》[15] 等。

二是关于相关督抚(个人及群体)、军阀势力者。著作如朱东安的《曾国藩传》[16],雷禄庆(中国台湾)的《李鸿章新传》[17],苑书义的《李鸿章传》[18],李宗一的《袁世凯传》[19],侯宜杰的《袁世凯全传》[20],贾小叶的《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以中东部若干督抚为中心的研究》[21],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22],张华腾的《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徐勇的《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23] 等;论文如刘广京(美籍)的《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24],魏秀梅(中国台湾)的《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25] 等。

三是涉及集团关系及其演变者。而演变的环节中,尤其关联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状况。相关著作如刘伟的《晚清督抚政治:中央和地方关系研究》[26],邱涛的《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27],李细珠的《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28],马平安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29] 等;论文如杨天宏的《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30],张勤的《湘、淮两军军系差异浅析》[31],王继平的《湘军淮军异同论》[32],刘伟的《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33],王瑞成的《“权力外移”与晚清权力结构的演变(1855—1875)》[34],李细珠的《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35]《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36] 等。

以上只是一个简略的择篇举例,挂漏自多。

本项研究的撰稿人也已有若干相关研究成果。主撰者董丛林多年来以湘、淮集团人物和群体状况为其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已有系列性成果,关于人物的专题研究涉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刘长佑、李鸿章、刘铭传、吴汝纶等,关于其群体状况的研究涉及湘、淮集团崛起历程、构成要素、异同比较、各自特征及内、外部关系等内容。已有相关著作多部,如《曾国藩传》[37]《百年家族——曾国藩(家族)》[38]、《胡林翼政迹与人生》[39]《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11》[40] 等;论文40余篇,如《胡林翼与湘系势力的崛起》[41]《领袖导向与湘淮系势力的“异流”》[42]《“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43]《曾国藩、左宗棠关系中的性格影响因素论析》[44]《刘长佑督直论略》[45]《论李鸿章的“洋教”观》[46]《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47] 《吴汝纶弃官从教辨析》[48]《晚清湘系势力的崛起与社会结构变动说略》[49]《湘淮派系之争中的刘铭传》[50]《胡林翼与湘系群体关系论要》[51]《论胡林翼对系外关系的处置》[52] 等。所列只是就相关点、面的篇目举例,加之更多的未列者,总体上能见在湘、淮集团的研究方面具有了一定积累。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而思考向袁世凯集团拓展,开始关注“湘”“淮”与袁世凯集团的衔接,立意对“三集团”做统观、整合研究,并初步有了相应成果,如《张之洞与袁世凯比较论》[53],涉及对袁世凯的审视;《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说略》[54],则是对“三集团”整体关系特点的概要性论说。正是在这样一个初步基础上,进而有了本课题的设计,拟进一步进行较为细化和系统的相关研究。

参撰者也有一些相关成果。如张静的《李鸿章集团在北洋的奠基考察》[55]《李鸿章与北洋“官系”网的形成和发展》[56]《李鸿章集团与江南制造局》[57] 等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李鸿章与淮系集团。徐建平的成果则侧重于清末新政时期关于袁世凯与直隶的研究,如《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一书[58],对当时袁世凯与直隶宪政改革相关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其文章有《直隶地方官与清末宪政改革》[59]《清末直隶地方官报的兴起及其政治表达》[60]《顺直谘议局与清末分权制衡体制的产生》[61]《清末直隶州县自治运动初探》[62]《清末直隶行政区划改革研究》[63] 等。

综观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能反映出前面所言相对“多”“少”的基本情况,说明本课题确有较大学术空间。并可以看出,既有相关成果除史实层面内容和局部性问题的观点外,所体现的与本课题宏观题旨有关的基本问题即集团“关系”及其“走势”,揭示尚欠充分。至于对“三集团”影响所及而又获注意较多的问题,如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在观点上也颇显分歧,这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派:一是以罗尔纲先生为代表持“督抚专政”“内轻外重”之说;二是以海外学者刘广京为较早,近年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发挥,倾向于质疑乃至否定“罗派”基本观点;三是持清末“内外皆轻”之说。应该说,各家都有其独到、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学术贡献,同时也或有其特定的局限和偏重,尚有探讨和出新的空间。鉴于上述情况,本项研究有的放矢,强调在对晚清“三集团”分别厘清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其做整合研究、比较研究、动态研究,以及与朝政变端和“内外轻重”权力格局态势结合的研究。这样力求打破对其各自孤立着眼的视域局限,拓宽研究范围,提升观察高度,以求能从整体上凸显其特点和新意。这样,就需要基于复杂的历史实际,有的放矢地择准研究对象的关键之处,聚焦“节点”性肯綮问题,寻绎惬当的研究理路,既发掘和揭示相关史实乃至重要细节,又做出有理据支持的阐释,做好实证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对“三集团”分别观照的基础上,既从具体背景条件、产生契机、首领和要员特点、群体构成状况、社会作用等方面作横向比较,又对其做出纵向演变的考察,注重界标性节点,揭示走势轨迹,尤其对在其影响下,清末新政阶段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状况予以考察和辨析。

还需要特别说明,本项研究与直隶(今京、津、河北为其主要地域)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湘系要员刘长佑及首领人物曾国藩都曾任直隶总督,淮系首领李鸿章更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二十多年之久,袁世凯起家及经营也是有赖在此区立基。总之直隶及整个北洋地区,对于“三集团”尤其是后两者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课题研究内容自然也就相应与直隶密切关联,这自有助于对当时直隶历史的认识。

并且,研究中的资料利用上,会涉及“官方文献”与“民间文献”、“中央文献”与“地方文献”有机结合的问题。首先,这需要对相关概念有妥适的理解和把握。梳理起来,以往学界在相关概念的界定上不但存在歧异,也远说不上完善,颇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并且只有对相关文献能妥适地综合利用,才利于解决好“斑”“豹”问题,即通常说的“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对此,有的放矢地有所思考,做好相关理论准备。[64]

本课题研究更具体层面上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逻辑,由目录提示出的总体框架中即可看出。概括归纳来看,除绪论内容外,各章可归属两个单元(对应于上、下篇):第一单元(上篇),在对“三集团”统观、分观的基础上,揭示其构成的群体要素及其各自的基本情况,并着重比较研究其异同。这是相对“静态”的研究。第二单元(下篇),考察“三集团”的演变走势,探析这一过程中对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影响,既对造成“内轻外重”成局的情况,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究,又对清末新政阶段出现的复杂状况作特别考察和辨析,通过“名实之辨”阐说所见。这是相对“动态”的研究。将两个单元即上下篇的内容有机贯连于通体研究当中,力求把握好下述关键之点:从典型军政集团(这不同于一般“督抚”群体)切入和立基,既充分注意其领袖人物的关键作用,又重视其群体状况,对其规模、结构、特点和动态等方面做出切实揭示。既对所涉三大典型军政集团进行各自观照,更注意对其间交错衔接、贯通联系、异同皆具及走势动态的情状做“一体化”考察。这中间,要特别注重的“节点”问题:一是在对“三集团”的比较环节上,通过从历史背景、具体契机和相关事件着眼仔细观照、分析,揭示其异同;二是在对其“走势”的考察中,归结于袁系集团对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影响环节上,因对此局学界认识不同,见解纷歧,要在了解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予以辨析,提出看法;三是在总体理路的把握上,既要注意所置各部分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又要辩证地处理好所涉事体的客观情势与主观因素、动态流变与静态“截图”、外在形式与内里实际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本项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主导,立基于实证,史论有机结合;同时,适当借鉴和运用政治学(如借以解析所涉政治主体与客体、政治利益、政治权力、政治心理等问题)、军事学(如借以审视相关军队的组建、发展问题)、财政学(如借以认识军费来源与分配问题)、社会学(如借以分析相关集团的群体性问题)、行政管理学(如借以观照政权组织的职能、效能问题)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有的放矢地阐释相关问题;并且还要注意做到宏观鸟瞰与微观聚焦、“分体”剖视与整合研究以及静态观照与动态追踪的有机统一。

本项研究力求的创新之处,试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在对“湘”“淮”“袁”三集团分别厘清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将三者做比较研究,并将它们和所涉的相关时段衔接贯通揭示走势,又与当时中央、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密切联系,总之,是打破对其各自孤立着眼的视域局限,拓展到一体整合性研究的更广范围和提升到更高层面,并且,在凸显“节点”性史实构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地方军政集团与清廷“互动机制”上的探析,这样有着总体立意上的出新。二是在若干相对具体层面和“节点”问题上,如“三环链”式的军政集团发展主干;各方围绕“军政结合”问题的复杂斗法;区别典型军政集团与一般性督抚群体的要旨所在;关键人物政治心理和个性特征的影响作用;直隶总督“法定”涉外职事的特别意义;地方军政集团中“军阀”要素的隐、显情状;淮、袁集团权力向中央层面的浸润机杼;关于“内重外轻”综合纽结性问题的多重辨析等,或可凸显其独到之处。需特别强调,就研究对象纵向“走势”的最后节点及其影响而言,是本项研究的归结所在,也是体现其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就学术界看法不一的清末“内” “外”轻重的权力格局问题,做出自己的研判,旨在说明:自湘军崛起后由“督抚专政”而“内轻外重”的局面到其时具体面相上自有变化,但若从基本面上否定之则不免“矫枉过正”,那就似乎过于注重了相关制度性事体的形式和表象,轻忽了其潜隐的实际。综合诸多复杂因素,并主要从相对意义上来观照,认定该期实质上依然“内轻外重”觉得更符合历史实际,只是进程中时现波动并非稳态平直发展而已。对于此时清廷和袁世凯军政集团(而非一般督抚群体)来说,在“名”“实”上辨析其“轻”“重”状况不失为一大肯綮。三是在研究方法上,立基与史,而与相关多学科方法、理论求取有机结合(当然,这在书中有的地方只是潜隐性运用,而非全都揭明学科所属),自也利于研究的出新。

当然,这主要是就本课题的设计立意而言,实际操作中或难以尽达预期目标,眼高手低、想到而不能尽善做到,或乃愚拙人难免的局限。

在此稿的写作过程中,曾就其内容发表了一些论文,有的主要是自书稿某节内容中的具体节取,有的则是由不只一节甚至多章节内容的选择性提炼概括。当然,无论如何论文体例与书稿毕竟是有其差异的,即使有的论文在书稿文字中体现得较为集中,但自亦不可能尽同,而所说论文皆是基于书稿内容或其构思而作,将这类文篇于此注出[65],后不再一一说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论文亦属本项研究的中期成果,或主要是理论铺垫(有随文注出者),或系湘、淮大员和袁世凯在某一特定方面的专门内容,因在本书中没有足量和明显的直接性文字,故于此不录。


[1]关于“湘军”的称谓,在当年湘系集团人员及相关文献、著述中,出现时间的早晚不一,具体的指称对象有时也不一样,如还有“湘勇”“楚勇”“楚军”等若干称谓,或系指称同一军伍,或指我们所说“湘军”中的不同营伍,相当纷杂。即使后世的研究著作中,对“湘军”的具体解释也不尽相同。在本书中,对此不再做具体梳理和介绍,一般情况下(除非需要其他特定称谓之处和在相关引文当中),是以“湘军”总称由湘系集团将帅所统带、兵员上一般也是以湖南人为主的各支军队。

[2]中华书局1984年版,该书前名《湘军新志》。

[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岳麓书社2014年版。

[5]中华书局1997年版,旧作改后新出。

[6]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台湾1981年版本。

[7]黄山书社1984年版。

[8]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黄山书社2012年版。

[1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

[11]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5卷第2期,1937年。

[1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册,1973年。

[1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期,1979年。

[15] 《文史哲》1990年第4期。

[16]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 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18]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后其他社再版改名《袁世凯传》。

[21]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22]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中华书局2009年版。

[24] 原载《清华学报》新10卷第2期,《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6编辑入,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5]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册,1973年版。

[26]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9]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

[30]《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31]《安徽史学》1995年第2期。

[32]《求索》1997年第5期。

[33]《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4]《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2 期。

[35] 《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3 期。

[36] 《清史研究》2012 年第3 期。

[37] 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2014年第3版。

[38] 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后均多次印刷。

[39]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0] 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41]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

[42]《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43]《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4]《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

[45]《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6]《中华文史论丛》第52辑

[47]《河北学刊》1994年第2期。

[48]《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9]《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

[50]载《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

[51] 载《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2] 《明清论丛》第九辑。

[53] 《光明日报》2016年2月20日。

[54] 《光明日报》2014年8月27日。

[55] 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6] 《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7]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转。

[60]《历史档案》2007年第2期。

[61]《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62]《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3]《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64]参见董丛林《民间文献、地方文献的界定和利用问题浅思》,《河北学刊》2018年第4期。

[65]此类论文主要有(以在书稿中内容的相对先后排列):《晚清湘淮系集团势力“两个结合”的构成要素》,《安徽史学》2017年第3期;《张之洞与袁世凯比较论》,《光明日报》2016年2月20日;《“淮由湘出”事局审视——关于晚清湘淮系集团关系起端的揭示》,《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4期;《宏观比较视野下晚清“内轻外重”之成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8期摘转;《晚清民初“内外轻重”态势演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0日;《“东南互保”相关事局论析》,《晋阳学刊》2018年第2期;《晚清“三集团”大员与北、南洋的“两职一体”》,《南国学术》(澳门大学)2018年第1期;《皇族亲贵少壮派与清末朝局》,《明清论丛》第十八辑(故宫出版社2018年版)等。上列论文作者皆为董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