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吟诵释义
吟诵又名吟诗、咏诗、吟哦等,四川人称之为唱读、歌(kē)诗。汉语常用改变声调来改变词性。如“唾”字作名词,口水也,读去声;作动词,意味吐口水时,读上声。《长恨歌》题目中“歌”字是名词,而在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白居易“共君把箸击盘歌”、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这些诗句中,“歌”字皆是动词,读“科”音,乃唱意。
吟诵是古来的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有孔子每日吟诵,除非有邻人仙逝,孔子则停止吟诵一日,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他将所唱所吟之诗编撰起来,共有诗305首,简称“诗三百”。直至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称《诗三百》为《诗经》。有一种英译版本的《诗经》(Book of Songs)。可见,《诗经》是一本和歌唱高度相关的集子,这种译法强调了《诗经》之诗是用以歌唱之歌曲;包括《诗经》在内,可以说中国的古诗文皆可歌唱皆可吟诵。《楚辞》是楚地的方言歌曲,乐府诗是伴乐而唱的歌曲。既然诗歌用以歌唱,自然会出现一些情况,即有的诗诵之不畅,歌之别扭,总结之称为“八病”。晋代沈约发现“四声”,号召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以“四声”除“八病”。我国诗人经过二百多年的探索,到武则天时,五言律诗基本成熟,到玄宗开元天宝之交,七律基本成熟,且称律诗与绝句为近体诗。
现今以近体诗流传,在于它源于汉语声音的基本属性,使诗歌利于口舌,便于吟诵。其后之词与曲,则是以音乐文字展现于世的。词在其初颇严格于四声“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此后出现的诗客词人,他们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拓宽了词的境界,但将其“只讲究平仄,不严于四声”的诗法用于词,使每一词皆有多体,造成了一些混乱。词人中不少人是音乐家,声名最旺者是北宋美成、南宋白石。宋徽宗令美成为朝廷作正谱正音的工作,完成了近七百词调的更正工作。这本词学音乐巨著,在靖康事件后,无人复见之,此乃憾事耳。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吟诵比读诗更深远一层,吟诵世代相传,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