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宁夏诗歌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来自革命文艺的时代颂赞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既高扬五四新文学传统,又进一步明确了文学艺术为时代、为政治服务的要求。“在抒情文学占主流的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主张以情为主的诗论在数量上占了多数,以意为主者次之。至于主张以理为主者,大多是针对包括叙事、论理的广义的文而不是针对抒情的诗人而发的。”[3]然而直面民主革命与民族危亡的文艺宣传,政治要求高于一切。当然,“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4]解放区文学与宁夏地域文化发生关联,最重要的是李季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充分体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李季的足迹几乎遍布三边各个区乡,其长篇叙事诗《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副标题是《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1945年定稿,1946年夏天在《三边报》上发表,同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了,发表时标题改为《王贵与李香香》。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红兵与李季、姚以壮合作创作长诗《银川曲》,自然成为当代宁夏诗歌的奠基之作。

李震杰(1921—1995),笔名李羽、穆芷,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38年到广西桂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加入学生军,不久任报纸编辑。同时开始在桂平《诗》刊、《浔州日报》上发表讴歌抗日战争的新诗。不久到桂林,和诗人韩北屏、胡明树等交往。后任银行职员。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北平分会,和中共地下党员、诗人张光年等交往。在北平《人民文艺》上发表诗作。其《春天》一诗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憎恨和对革命胜利前景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后做俄文经济翻译。1958年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设,调到银川,在《宁夏日报》担任文艺编辑,工作二十一年之久。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担任宁夏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他竭尽全力培养文学新人,被誉为“宁夏文坛伯乐”。1985年离休,1995年在银川病逝。宁夏文联2006年编辑出版了《李震杰诗文选》,诗风明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在1982年“塞上诗会”,高嵩曾点评李震杰伤痕文学滥觞时期的诗歌作品。谈到1980年《朔方》第12期《古庙三题》。分析其中《壁画》,认为在浑一的结体中,包含了点题、展开、回题的完满布局。

残垣断壁的庭院,

依旧恐怖,森严。

布满蛛网的壁画,

仍然清晰可辨

这一段绾合全体。下来作两步展开。第一步展开是:

拷打、油炸

 割舌头,上刀山……

多少鬼魂

 正惨受熬煎。

由此,生发第二步展开:

这儿是否也有

 冤案、错案、假案……

有谁来给他们

 调查、改正、平反?

这里的“潜台词”是:只有我们的党,才能对冤、假、错案做到调查、改正、平反。至此,情思已经完足,无须再循旧路回题。于是诗人别开蹊径,积极推向收束。接着写:

看着这

 血淋淋的壁画,

就想起

 可怕的昨天……

一句话穿透千年血史。这等收束,在意中又在意外,又轻松又峻烈,那么淡又那么浓。从容裕如地进行构思并且体现构思,在法度之中见自由,在自由之中见法度,是构成李震杰诗艺特色的重要因素。[5]简言之,庾信文章老更成,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正直的品质,还有以柔克刚的艺术功力。

其实,李震杰这一代诗人以赤诚的情感包容着革命的理想和政治的追求。民族的苦难和忧患铸造自己诗歌的内涵。如政治抒情诗《春》,在诅咒和揭露之后,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充沛的感情,欣喜的音调,展示着明天的希望:

旷野里

将到处是新生的苞蕾

我要站在河边的岩石上

听百灵鸟自由地呼唤

而我的欢乐歌声

将随解冻的河水

流向向往已久的远方

在严寒的政治环境中,人们读到一首渴望民主、自由、光明的诗歌,字里行间浮现出创作者积极明朗的主体形象。余光慧评论说:“没有对光明的追求,便没有李震杰的诗章。”

……

连星星也冻得发抖的夜晚,

它梦见把自己投进篝火里,

去点燃晨曦。

从上述的诗句,可以看出诗人永远向着光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尤其是“李震杰青年时代所抒写的诗歌,大多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这也许与那黑夜如磐的社会有关。因为在那时,是不允许作者来直接抒发自己对光明与真理的拥爱与追求的。然而恰恰是象征性手法的广泛运用,给他的诗作在意象之中增强了精神蕴含的弹性美,使诗的容量远远超出所记录的生活本身。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读李震杰的作品时仍能得到很大审美愉悦的原因所在吧!”“半个世纪,他把自己给了缪斯之神。穿行于他50年来跃动的诗行中,我们可以觅到他寻找光明的欢乐与艰辛,追求真理的热忱与坚贞,以及那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和企盼。那充满激情,不造作、不虚伪的动人诗魂,袒露了他生命的活力、信仰的真诚。”[6]

朱红兵(1922—2002),原名朱衡彬,山东陵县人。1937年10月,家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随学校流亡湖北、四川等地。1940年1月到延安参加革命。1949年,宁夏解放,先后在省宣传和文教单位工作。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甘肃调回任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曾被送进“牛棚”和下放农村劳动。1973年他到《宁夏文艺》编辑部任诗歌编辑。1980年5月自治区文联恢复活动后,任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1979年10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朱红兵是20世纪50年代西北活跃的诗人,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歌颂劳动人民,欢乐轻快地抒写达到了一个高潮。1960年又以盐池解放战争中盐池人民对敌斗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沙原牧歌》,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在《宁夏群众文艺》连载。他的长诗博采民歌、戏曲、说唱等形式,创造出一种刚健、清新、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的诗歌语言。此诗主要从劳动场景和斗争精神叙述王夫和秀兰的爱情故事,写情状物,十分生动,人物对话口吻毕肖,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秀兰回答马匪的审问:“沙蒿长上黄沙梁,/八路军藏在我心上;/树枝树叶连着根,/老百姓都是八路军。”余光慧进一步赏析说:“人物语言将民歌的比喻融入口语,又缀以有规律的韵脚,使之节奏明快、流畅,将人物果敢、刚毅的神韵表露无遗。”[7]虽然长诗主人公涂染了理想色彩,但不可否认,这是宁夏新文艺发展初期第一部长篇叙事诗。20世纪80年代初,《沙原牧歌》修改后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朱红兵出生于齐鲁大地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在抗日战争的烽烟里,他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与他一起投身的,还有那此后陪伴了他几十年风雨路程的诗歌之神。几十年中,这位‘身体内流动着农民的血液’的真诚战士,转战、建设于祖国的大西北,将生命的大半,留在了这雄浑、广漠的黄土高原之上。他将自己生命及思想的根须深深地扎入了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民族、民主革命的火热斗争生活,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场面,给了作者以丰富的思想营养,而那沙原上、山崖间传来的淳朴、悠扬的民歌小曲,又充实了他的艺术贮藏。大西北将淳厚与质朴溶进了诗人的血液,并赋他以诗的灵感”[8]。因诗人文化水平所限,其颂赞劳动、革命和西部的叙事诗,在情节、结构,包括语言方面,存在一些表面化的症候。

姚以壮(1926—1973),陕西靖边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著有秦腔现代剧剧本《人间天上》,电影文学剧本《六盘山》等。与李震杰、朱红兵等初步奠定了宁夏地区革命文艺和新诗创作的良好基础。与李季、朱红兵合著长诗《银川曲》。《银川曲》采用说唱等形式,将民间歌谣的格律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语言质朴而清新,洋溢着明朗的颂赞情绪。

此外,受延安革命文艺思想影响,走向民间文艺、走向工农大众生活,以诗歌颂赞时代的诗人,还包括王世兴、高琨、张涧、陈琢如、井笑泉等。

王世兴(1930—),回族,银川郊区人。一生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并进行戏剧、曲艺和诗歌创作,作为编辑还热忱培养基层作家,“对宁夏民间文学的研究和回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9]。1987年曾出任《朔方》文学月刊主编。长诗《莲花滩》荣获宁夏第三次文艺评奖荣誉奖、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莲花滩》既有塞上平原的自然景观描写,也继承了延安文艺汲取民间养分的写作作风,韵律灵活自由,尤其是阶级分明的政治情调成就了它描绘“马尔三故事”的主要特色。

高琨(1936—2013),宁夏固原人。1951年入伍,1955年转业至西海固歌舞团。多年来倾心于民歌花儿的研究与创作,花儿作品发表于《诗刊》《共产党人》等。1955年他的“花儿”诗歌《沙滩变良田》在《甘肃日报》发表,1978年《咱回族新窗涌歌泉》在《诗刊》发表。高琨力争使自己的花儿将叙事、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重视诗歌抒情的形象性。譬如《幸福的路打从心上过了》写小两口回娘家,“推车的阿哥一呼哨,/姑苏姐,/捎架上稳稳地坐了。/车闸(哈)一松撒欢了”。这里有叙事,有描写,叙事、描写中又有抒情,如水的韵律契合方言的生活抒情味儿十足。姑苏姐自行车后座上“稳稳地坐了”,暗含着更深的意味。正如在《牵住个尕心儿难回》中所唱的那样,“身段显了个韵味”,给人一种遐思。《满川道开艳了瓜花》一诗也是这样,“满川道开艳了瓜花”,乡里乡亲见了面“照胛子一拳儿砸下”,“咧嘴笑赛(个)瓜花”。瓜花艳,丰收有望,乡亲似“心喜煞”,彼此见面砸胛子,这传神的笔墨真叫人拍案叫好。情景交融,以人的动作写情,确实令人耳目一新。[10]一个沉迷西北乡土的诗人之情感也随时代起伏。悲辛交集,性情率真的高琨,钟爱“花儿”一辈子,2013年去世前给我们留下了《红牡丹》《绿牡丹》《黑牡丹》等花儿诗歌集。

张涧(1937—),笔名姚剑,山东金乡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人生谁不老》,散文集《多情的秋天》等。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诗抒情意味浓厚。如《我记不起你的名字》:

那眉眼,那唇鼻,那一颦一笑,

都似录像在眼前晃动,

但我记不起你的姓名。


那是不知不觉中开始的一幕,

是你聪颖的眸子与清纯的笑声,

化解了我胸中久积的寒冰,

但我记不起你的姓名。


有人用昙花比喻短暂,

我们在一起迎接过无数黎明。

昨天骤然相遇在街头,

窈窕的腰身竟会如此龙钟!

只有秋水般的双目还存着当年的生动,

你看了看我,我照出了自己!

我,我不愿记起你的姓名,

愿你如我一样,把我忘得干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记忆,如电影回放。最珍贵而刻骨铭心的是困厄之时的心灵慰藉,“你聪颖的眸子与清纯的笑声”,“化解了我胸中久积的寒冰”。然而“人生谁不老”,岁月与时光让一切“变形”。“多情的秋天”,唯有伤感,所以“我,我不愿记起你的姓名”。人生失落的感喟在戏剧化的描述中充溢。其实,散文作家张涧敏感于时光流逝,文和诗多轻柔真挚的生活感触,“具有实感与空灵相结合的特色”[11]

陈琢如(1938—),笔名万里鹏,浙江余杭人。1957年于山东工学院就读,1959年来宁夏。曾当过中专教师,后又被“下放”当矿工达十五年之久。1984年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历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编审,宁夏文史馆馆员。

1991年出版《喷泉》,收录了44首(组)诗,分为两辑。第一辑是“塞上风景线”,这部分的诗歌对大西北的风光,尤其是荒漠和沙暴的环境有生动真实的描写,如《沙坡头》《沙漠说》《沙暴》《沙暴袭击后的白杨》《黄河少年》等。但是,这些诗歌并没有展示沙暴的肆虐和灾难,反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之具有了孤独的感觉。也有像《贺兰山》《古长城》这些写出了西北的壮阔和悠远的作品,还有《故乡(老树)(墙)》《僻壤(老人)(老屋)(老狗)》等,对西北平凡生活中常见乡村景象的抒写。第二辑是“生活的启迪”,自然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慨和思考。“长期以来,万里鹏一直在追求着一个繁衍的梦,追求着他燃烧的期待,追求着在艺术天国里献出他源源的光热和厚爱。”[12]

诗人的主体感是非常强烈的。“我匍匐在悬崖上,在奋力攀登”,“没有保险绳/没有吸盘/只有四肢/和一副大脑/鹰在盘旋/风在呼啸”,路途之艰难,之险峻,宛然在目。面对“我”的攀登,“期待的目光/在托举/恶毒的诅咒/在拽拉”,“坠落会粉身碎骨/顶峰又很遥远”,在进退两难的时刻,“我”清醒地意识到:

退比进更难

因为眼睛长在前面


那就攀登吧

在这人生之旅,

结局且不去设想

诗中充分体现的“是一个奋进者的‘心迹’,一种在漫漫征途中跋涉者的自我意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攀登者形象。这首诗寓情于景,因景生情,是首熔情、景、意于一炉的力作”[13]。可以说,从工人题材的诗歌颂赞,再到社会和自我的具象抒写,诗人陈琢如的时代情绪是比较浓烈的,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理性思考特色的诗人。

张记(1962—),即张纪,原名张春季,曾用笔名春季、阳河、禾子、言己等,河南方城人。神华宁煤集团员工,神华宁煤集团作家协会理事,石嘴山文联委员。曾被授予“自学成才积极分子”和“矿山诗人”称号。2008年出版的诗集《大地深处的回响》,主要是反映煤矿工人工作、生活的诗。某种意义上他也是继承了万里鹏抒情衣钵的诗人。他写矿工,写矿井,写矿工们的拼搏和追求,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奉献精神。他在现场的工作面上体验,在地底世界中寻找题材,在矿工劳动的情景中捕捉灵感。纵观张记的诗,内容尽管沉重,但是没有消沉和无奈的情调,而是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时代颂赞,“60后”张记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新时期以工业题材见长的宁夏诗人。

此外,刘和芳、路展、丁文庆、王景韩、王庆、李劲松等,皆浸染了时代情感而以诗颂赞生活的酸甜和岁月的沧桑。

早年有诗名的丁文(庆),1939年生,回族,以学术研究为主,后来出版诗文集《两山集》,倾向古典修辞,意蕴颇深。井笑泉,1941年生,回族,宁夏银川人。与万里鹏一样,工人出身的井笑泉曾在银川火柴厂工作。1958年开始创作,诗作发表于多家报刊,荣获宁夏第一次文艺评奖三等奖。王景韩,1943年生,山东日照人。20世纪50年代末由上海支边。曾任银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诗歌多次获奖。1993年出版《寂旅》,收录了作者75首诗,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王庆,1949年生,满族,曾任《宁夏日报》副刊编辑。他的诗上过《星星》头条,在内容形式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最重要的不在于分行、押韵、整齐与富于节奏感,而是在于它具备着自己的独特的内在结构,特别是这种结构形态所拥有的含蓄性、暗示性、启迪性与顿悟性”[14]。1991年出版《红月亮》,也是宁夏诗歌创作中比较重要的收获。这本诗集是《塞上诗丛》之一,共收52首(篇)作品,诗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去观察并歌颂生活,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李劲松,1949年生,毕业于银川师范。2003年出版《岁月河》,将自己多年来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诗歌选编成集,内容比较丰富,诗风较为清新、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