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现状
对王锺翰学术成就的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后来对其追忆与纪念性的一些文章陆续发表,其中有些偏重于介绍其生平与学术交游,也有些偏重于对其学术成就的研究,现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的梳理。
(一)关于王锺翰生平与学术交游的研究
目前,对王锺翰生平与学术交游的研究主要有:刘茜的《王锺翰:酒史一生》简要介绍了王锺翰的主要经历与一些学术成就[2]。陈远的《消逝的燕京:大师风采》介绍了王锺翰在燕京大学求学并与日本人的“酒战”经历。[3]张世林主编的《想念王锺翰》等著述介绍了王锺翰育人与学术交游的事迹[4],作者为王锺翰的子女、硕士、博士等。其中叙述较为详细的有:王湘云、王应云、王楚云的《往事琐记》记述了其父对王湘云等兄妹的关怀与教育。定宜庄的《我和我的老师》追忆了其在王锺翰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的学习经历及所受到的关怀与教诲。姚念慈的《情感·心理·命运——王锺翰师〈甲丁日记〉读后》详细叙述了王锺翰育人的亲和、关爱以及从“右派”到共产党员的坎坷经历。邸永君的《寒云满眼忆吾师》记述了其跟随王锺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受的教诲。李德龙的《平易近人 诚挚可亲——追忆恩师王锺翰先生》追忆了王锺翰平易近人、大师情怀的为人风范。
当然,在论及王锺翰学术成就的著述中也有附带提及其生平,不过,对王锺翰生平与学术交游的文章,均为简要的介绍,且尚不深入。
(二)关于王锺翰学术成就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对王锺翰学术成就的介绍,到目前,论述其学术成就的文章较多,又可简单分为对王锺翰清史、满族史等研究成就的介绍与对王锺翰所著书籍的评介两类。
1.偏重于对王锺翰清史、满族史等研究成就的评介
中国新闻社记者撰述的《清史专家王锺翰研究证实: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继位》[5]介绍了王锺翰认为雍正系伪造康熙遗诏继承帝位。
陈佳华的《王锺翰教授的清史及东北史地研究》[6]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王锺翰早期的著述、校勘、清史专题研究、满族史专题研究、西南改土归流的研究、古代东北史地与民族的研究等。其中对王锺翰关于雍正继位、八旗蒙古的建立、对康熙的评价、西南改土归流、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社会形态等问题的研究,陈氏论述较为详细,但尚未指出其史学成就和地位。
李鸿彬的《满学家王锺翰教授》[7]《“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介绍中国当代清史、民族史和满学专家王锺翰教授》[8]《文章成一家 桃李满天下——介绍我国著名清史与满学专家王锺翰先生》[9]均介绍王锺翰的学术经历、著述与史学成就。其中后两文还对王锺翰唯物史观方法的运用以及晚年学术风格的变化作了简要的论述。与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对王锺翰的论述相比,李氏对王锺翰学术成就及其方法的论述较为详细。
刘小萌的《王锺翰先生的学术成就》[10]论述了1990年以前王锺翰对女真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八旗蒙古族等研究成就以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纂的《满族简史》及撰写的《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11]《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等,但尚属简单叙述。
王越的《不信青春换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记清史、满族史学家王锺翰教授》[12]主要介绍王锺翰学术经历与治史态度。
颜九红的《王锺翰:清史满族史学界泰斗》[13]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王锺翰的学术成就,但缺少学术地位、思想与观点的比较等。
《纪念王锺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文集》编委会编写的《王锺翰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地位》简要论述了王锺翰投身清史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风的转变、晚年融满族史清史于一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贡献[14],对其学术及观点所处的地位、学风转变在整个学术界的作用等论及较少。
赵令志的《王锺翰先生学术简谱》简要列举了王锺翰一生的活动及学术成就[15],这为研究王锺翰的学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郭晶的《胸怀报国志 侃侃话边疆——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王锺翰》[16]、日本人柳泽明等的《王锺翰教授与清史研究》[17]、余楠楠的《民族史家王锺翰》[18]、危兆盖的《史学研究与人生追求》[19]等皆是简要介绍王锺翰生平及学术成就的文章。
2.偏重于对王锺翰所著书籍的评介
孙文良的《学问文章老更醇——读王锺翰先生〈清史新考〉》认为王锺翰提出并解决了清史与满族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明代建州、海西女真人是满族形成的主体,对其所用充分翔实的资料,与既有继承又把考证、考释、考辨等综合运用的创新的研究方法也作了论述,同时也简要论述了其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清史发展的分期与满族社会性质等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20]。
定宜庄的《一部清史研究的力作——清史新考》指出,该书重在论述清朝的民族政策,并认为作者广泛征引海内外资料,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且注释严谨、细致等。[21]《王锺翰》也简要介绍了王锺翰的学术方向与主要成就[22]。《喜读王锺翰师新著〈清史余考〉》简要论述了书中的《李光地生平研究中的问题》《洪承畴的历史功过问题》《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满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等[23],但是,定氏的论述过于简要。
杨海英的《著名满族史与清史专家王锺翰教授主要著作简介》介绍了王锺翰的《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以及《中国民族史》等[24],并分别指出了其主要内容、特色、体例等。杨氏也指出了在《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等文中王锺翰在理论分析与材料运用上都有新的突破,杨氏指出了《中国民族史》的特点:“内容全面,包括各民族;体例新颖,首次独创;标准客观,实事求是。”[25]
周用宜的《评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指出,该书有打破以汉族史为中心,重视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等特点,但也存在内容上缺乏连贯性与有关文字创制方面简略等缺点。[26]
李德龙的《中国民族通史的集大成之作——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评价》指出了该书打破以汉族为中心,详细地总结了其具有体大思精、理论深刻、广征博引等特点。[27]但对该书的缺点尚未论及。而且,李氏的文章未能结合同时代如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来比较分析王锺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特点。
朱诚如的《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序言”概述了王锺翰的学术成就及在不同时代学风中的变化特点[28]。
王俊义的《赫赫清史大家 巍然一代宗师——重读〈王锺翰学术〉与〈王锺翰清史论集〉兼论其学术成就与思想》对王锺翰学术作简介,并指出其将清史、民族史研究及清代史籍整理融会贯通。[29]
常江的《补正清史 考本溯源——读王锺翰〈清史补考〉》对王锺翰的《清史补考》作了介绍,指出该书的内容体现了王氏治史的考证特色,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其对清代则例的由来、种类、作用等的考察。体现了王氏治史的考证特色。[30]
亦西的《八年磨一剑——〈中国民族史〉编纂记略》[31]、张晓华的《王锺翰与〈中国民族史〉》[32]、邸永君的《王锺翰师〈清史余考〉读后感》皆对王锺翰学术成就介绍得比较简略[33]。
(三)关于王锺翰治学方法与特点的研究
目前,对王锺翰治学方法与特点的论述较少,主要有:
李鸿彬的《“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介绍中国当代清史、民族史和满学专家王锺翰教授》[34]《文章成一家 桃李满天下——介绍我国著名清史与满学专家王锺翰先生》[35]两文对王锺翰接受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晚年学术风格的变化作了简要的论述,指出了《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两文在王锺翰史学路径转变中的意义。与此前学者相比,李氏对此论述更为深入、详细。
朱诚如在《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的序言中论述了王锺翰晚年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与20世纪50年代受唯物史观影响相比,其学风的变化在于:“突出整体、宏观概括”,“历史分析的层面更加丰富,不仅注意政治、经济问题,而且扩展到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的研究”,“力图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来全面把握历史时代的本质与特征”,“理论分析明显增强了”。[36]这对本书进一步考察王锺翰学术路径转变有重要启发。
《纪念王锺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文集》编委会编写的《王锺翰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对王锺翰的学术路径及观点所处的地位、其学风转变等论及较少。此外,尚有王锺翰口述、其学生整理的《王锺翰学述》与《清心集》对王锺翰的史学成就与方法等作了较多阐述,这为本书研究其史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启发。
统而论之,关于王锺翰的研究概况包括海外学者研究在内,大多是对其生平追忆或简介。对其学术成就与特点的研究也有一些,特别是对其学术交游、史学成就、治史方法等的研究,虽然尚不全面、系统、深入,但也为本书的继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