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文化与自由
人生而不自由,却无往而不在追求自由的行动之中。文化是精神自由的产物,也是自由本身。文化为了自由而存在,却有可能反噬自由。
人类历史开始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生命是第一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所有活动,开始于产生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存在的那些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物质财富的匮乏限制了人类对于自由的兑现程度。实践经验的积累,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开始分离,理性能力的运用与提升,使得人类能够在探索自然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获得客观知识,客观知识的增长和完善促使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技术,科学越进步,技术越发达,物质生产力越发达,人类越自由,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文化体系的基石,也是支撑文化体系的基础框架。
在目前人类认知所及范围内可以做出的判断是:所有存在或事物之间关系的本质都是因果关系,无论是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因果关系的某种形式或某个演化阶段。但是人的出现带来一个重大变化:当人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需求而介入各种因果关系,为增长自由或兑现自由而成为因果关系主体的时候,因果关系转化为价值关系,价值关系是因果关系的社会形式。由此我们获得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就是:人与人之间所有社会关系的本质,都是价值关系,无一例外。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或掩盖社会关系,都不可能否定社会关系的价值属性,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价值生产或价值交换。
自由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自由与实现自由所需条件之间的关系。获得自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自由的实现需要条件,文化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文化因为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而被创造出来,文化因此具有价值。
精神劳动不仅创造了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创造了社会科学和哲学知识。价值观念、伦理、法律、制度、社会和人的发展理想、人生意义、信仰等,是社会科学和哲学理论探究的基本问题,社会科学和哲学知识是人类文化体系的灵魂、血脉和眼睛,为人类的自由设置了理想目标和正义的标准,成为人类文明的路标。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知识之外,人类还创造了文学和艺术,以生活经验的再现或想象构思的方式,创造出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等作品以及作品呈现形式即各种艺术表演。在文学和艺术世界,人的情感得到寄托,生命渴望和感受得到表达,心灵得到抚慰,精神得到滋润。文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在面临各种生活苦难和历经命运艰辛的过程中最后的精神庇护所,对人的关怀,对苦难者的同情和抚慰,是所有文学和艺术闪现人性光辉的原因。
文化发展体现为文化总量逐渐增长以及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发展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经验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展,为客观知识的进步和文化艺术创造提供经验资源;二是精神劳动生产客观知识和文化艺术能力的提升促使文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来文化总量的增长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三是文化交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文化交流采取开放态度,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入不仅能够带来该区域文化总量的增长,而且外来文化元素能够产生新的文化增长动力。
实践经验的丰富、精神生产力提升以及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必需的三个条件,但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而创造文化,也因此产生了对于文化的深刻依赖。人的文化依赖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方式革命对于文化的依赖;二是人的精神生活消费对于文化的依赖;三是人的精神结构的完善对于文化的依赖。
人类所有自由的实现,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为自由而争取物质条件的努力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头等大事,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所有人面临的生命难题。只有少数人实现了所谓“财富自由”,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依然是终其一生劳苦奔忙的根本原因,多少人间悲剧是由于物资匮乏所导致的。任何时候为增加物质财富、发展物质生产力而努力的个人和集体,都是走在正确的生存与发展道路上。物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根本条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且不断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提升物质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来自客观知识,因此,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具有无法摆脱的依赖性,文化是物质生产方式得以改进的工具,是物质生活的自由获得增长的根本条件。
人的精神自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意识能动性,是人的认知、判断、推理、决策以及行动指导能力;二是指人的意识受动性,即意识存在与发展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意识受动性体现为人的精神结构因为文化内化而得到完善,意识能动性得到提升,精神自由的运用能力逐渐增长,我们称为理性的进步;另外,意识受动性体现为精神生活消费。情感、情绪、心理、心灵、感性等意识的存在方式,对于美好体验的需求如流水般源源不断。物质需求的满足不仅是生命延续的条件,同时也是意识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但是精神生活的本质不是物质消费能够提供的生理满足感,而是文化消费所产生的精神结构完善、理性能力提升以及精神寄托和心灵皈依需求得到满足。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抚慰、心理的呵护、心灵的皈依、精神的享受,以个体对于文化资源不断读入和欣赏为条件,从而形成精神生活对于文化的依赖性。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心灵永远的故乡。
意识受动性是精神对于自由的渴望和需求,意识能动性是精神自由的运用,认知、判断、推理、决策以及行动指导能力的运用与提升,以人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受到不断教育和训练为基础,教育和训练人的意识能动性所需要的资源只能由文化提供。精神劳动创造文化,文化是精神劳动成果的输出。文化与物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可以同时为多个主体共享和分有。意识能动性的提升,是文化输入的结果,当精神劳动成果内化为个体精神结构时,人的意识能动性得到训练和提升,精神结构得到改善。精神劳动创造文化,文化完善精神结构,二者关系的中介就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式是教育和学习,教育和学习需要物质条件,但是精神资源即文化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条件,人的精神结构的完善对于文化具有深刻和永久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