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不断交流
人出生以后,没有了母亲子宫的庇护,感受器感知到相对低温、干燥的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的缺氧状态,反馈给中枢后,发出一声啼哭,产生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开始学习独立生存。首先练习视觉的准确性,模糊的视线逐渐变得清晰,寻找眼前移动的人和物。然后练习伸手去抓握目标,此时的准确性是很差的,总是用双手去抓握目标,如送到眼前的奶瓶、气球等,肩部、上臂、前臂及手部的肌肉逐渐强壮,感受器感知敏感度慢慢增强,肢体空间位置的控制越来越娴熟,从中医经络角度分析,此为上肢及手部六经得到锻炼,经气得到激发。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经气充实,抓握准确性逐渐提高。同时练习抬起头部进行旋转,以摄取更多的视觉信息,此时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无限的兴趣。头部的旋转使胸锁乳突肌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同时腹壁肌肉的控制力逐渐增强,这是少阳枢机的训练过程。自然躺卧的孩子双下肢是屈曲的,在不断地蹬踏过程中,训练了下肢阳经的功能,尤其是太阳经。当躯干前部的肌肉锻炼得足够强大时,孩子即可坐起或维持坐姿很长时间,这是躯干前部肌肉对抗重力的第一步,任脉、足三阴经、足阳明经经气激发,饮食增加,营血渐增。随着腹部肌肉收缩力的增强,具有旋转作用的腹内外斜肌可以控制躯干的旋转动作,孩子能自由翻转身体,从出生后单纯的仰卧位变得可以俯仰人生。这是从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的充盈,逐渐影响足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少阳、少阴为枢机所在,可阴可阳,翻转身体使督脉、足太阳经得到激发并顺利运行。后天之本反哺先天之源,达到先后天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阴升阳长,平衡发展。
俯卧给孩子创造了锻炼躯干后部和四肢肌肉的机会。频繁的抬头动作使颈部曲度开始出现,头颈后伸肌群力量增强,颈椎关节突关节开始塑形,更好地适应关节面的压力和摩擦,此时的锻炼对颈部骨骼的坚硬稳定存在明显的影响。这是颈部太阳经坚韧的过程,有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俯卧抬头训练,造成颈部抗压塑形不完善,成为了长大后颈椎病发生的薄弱环节。四肢在试图支撑起躯干时得到良好的锻炼,学会了协调四肢的运动关系以保持躯干对抗重力的稳定。脊柱两侧的肌肉在爬行运动中交替收缩的协调锻炼使脊柱在不断摇摆中得到训练。关节突关节在摇摆中塑形,使长大后直立身体承重的侧弯动作灵活度增加,并能减少侧弯动作引发的疼痛及代偿性脊柱侧弯的出现。脊柱两侧的肌肉控制力均匀发展、逐渐强大,形成了可以拉起躯干上部并控制躯干稳定的力量,使上肢逐渐脱离支撑的功能,双手解放出来,也为站立后防范脊柱侧弯创造了条件。视野在头部位置提升的同时更加开阔。眼睛不断的视觉信息摄取需求,促使睁眼抬眉和颈部屈伸运动,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区域的肌肉得到了训练。运动激发了阳经的旺盛,动则生阳由此而成。
正常的婴幼儿发育是不断完善身体平衡的过程,过多的抱睡对脊柱曲度、形态存在明显影响,导致骨关节抗压能力不足及软组织损害形成。颈胸段脊柱曲度异常增加上呼吸道和气管的敏感度,孩子的呼吸道问题会频繁出现;过早的直立行走对下肢支撑负荷及躯干稳定造成影响,容易出现一过性滑膜炎、骨盆位置不正、脊柱侧弯、习惯性便秘等问题。自然引导训练、适当辅助训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对儿童克服困难、坚毅心灵有莫大的帮助。
儿童时期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心理问题对疼痛有明显影响,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直接导致躯体疼痛敏化,将本来很小的身体损害放大到难以忍受。儿童时期形成坚毅的心灵对于人的一生都有影响,也就是说心理的“阳”越强大,身体的“阴”就越少。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导致躯体疼痛,需要在躯体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暗示及针刺后的运动是嵌入临床治疗的良好方法,所以有上工治心之说。
在行走之初,立根未稳,走路摇摇晃晃,容易摔倒。摔倒的特点是坐地摔,双足不离开摔倒的地方。这是重心控制训练的重要环节,足踝控制。就是以足踝稳定为中心的控制,是人体平衡的第一步。随着行走的增多,踝部控制完善,重心控制逐渐上升。七八岁时,重心控制上升到骨盆周围,下肢的稳定协调性形成,踝、膝、髋协调运动使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跳跃的动作。骨盆控制使骨盆以下的结构稳定,行走过程中的躯干上部可以出现左右摇摆动作。这个时期,走路很少感觉到疲劳。形容一个活泼的孩子可以用摇头晃脑、欢蹦乱跳,此时的运动平衡能力迅速发展。随着年龄增长,重心控制位置上升,到十二三岁时,重心控制变为以头部稳定为中心,髓海逐渐充盈,思维快速向成人化发展。头部稳定是思维稳定的前提,思考是人生规划的开始。
人在不断的成长中,因为单调的、过度的运动产生不同部位的劳损或创伤。逐渐形成的慢性软组织损害使相关部位的运动协调能力和纠正重心能力下降,需要其他部位参与协调重心稳定,造成更多部位承载运动负荷,出现新的劳损。自下而上的优先代偿是人劳损后的一般原则,即无论何处软组织损害影响人体重心的稳定性,先由其下部的力学支撑结构做出代偿动作,如果代偿的部位也有软组织损害或不能达到完全代偿状态,则需要上方更多的部位参加到代偿中来。所以,足踝往往是最先出现损害或代偿损害的,逐渐向膝、髋、脊柱发展。足踝的力学控制主要是由足部外在肌完成的,足部外在肌附着于小腿,所以小腿的肌肉容易先出现劳损,就像古语所云的“人老先老腿”一样。小腿肌肉的收缩对下肢静脉回流有明显影响,劳损后影响下肢承重位的静脉回流,导致平卧休息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心脏负荷增大,时间久了会出现心脏功能下降。踝调节功能下降后,调节层面逐渐上升,膝、髋、脊柱调节逐渐参与进来,当脊柱、髋、膝、踝的协调能力进一步下降时,头部稳定得不到保障,思维分析能力受到影响,平衡调节能力进一步下降,失去重心的跌倒就在所难免。老年跌倒致残后的死亡率很高,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踝、膝、髋的治疗干预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运动平衡功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治未病的安全有效方法。蹒跚的步履提示老年的到来,需要拐杖或助行器行走,这些工具是手的延伸,相当于人又回到爬行状态。
要想留住年轻的步伐,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稳定能力,需要良好的运动平衡。如何做到运动平衡,将运动平衡维持的各个环节保持在最佳状态,需要感受器反馈正常、中枢调控正常和肌肉功能正常共同维持。身心调适、合理健身、适度治疗成为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的前提。感受器与中枢存在互动关系,没有感受器的信息传入,中枢无法做出正确分析,时间久了,会出现中枢功能退化,就像老年人经常不与外界交流,容易出现老年痴呆。准确的感受器反馈是中枢做出正确分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