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人体平衡的环节
人体运动平衡需要信息传入、中枢整合及运动调节三个环节共同维持。不断地感知不平衡状态,做出正确的分析,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人体的动力系统——肌肉来完成平衡的维持。良好的平衡是生活质量的保障,也是生存的保障!
一、感觉传入
感觉传入是将人体内外的信息感知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感觉传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做出应对的正确性,错误的感觉传入导致错误的运动调节,出现动作控制异常,相关软组织应用增多或紧张度增加,软组织损害因此产生。感觉传入分为三个部分:视觉传入、位听觉传入、躯体感觉传入。
(一)视觉传入
视觉传入指通过眼睛摄取环境信息的过程。物体反射可见光进入眼内,在眼底形成具体的物象,通过视觉细胞反馈信息到视觉中枢,对于人体运动最重要的是如何趋向美好和躲避危险。
双眼对物体信息的判断准确需要视力水平一致、双眼处于同一水平面。如果双眼视力相差悬殊,又没有进行纠正,则判断物体大小、距离时会产生明显误差。视力弱的一侧肢体为了维持人体的运动平衡状态,必然增加肌肉的应激张力,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这一侧肢体的代偿性损害,产生疼痛。对眼睛外在刺激改变感光状态可以缓解肢体肌肉的紧张状态,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眼针的作用原理可能与这一机制有关。如果系原发于眼睛屈光调节问题引起的软组织疼痛,这种治疗疗效是稳定的。
物体发光或反射可见光进入双眼会存在时间差,视觉时间差是判断物体与人体之间距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移动的物体。足厥阴肝经在腹外斜肌前侧半走行。为了进行重力平衡和增加视觉信息摄取,头后伸的动作使颈交感神经链受到牵拉,腹外斜肌张力增加对胸廓前方产生明显的下拉力,使同侧胸廓下缘向前下方运动,导致同侧头颈前移,头部反向旋转后伸的代偿动作增加颈上神经节的牵拉刺激,同侧颅内和眼底动脉痉挛,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的情况。如果是两侧腹外斜肌均有损害,则胸廓下移带动头颈前移,头后伸增加两侧颈交感神经牵拉,头晕目眩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心悸、胸闷、胁肋胀痛。
双眼不在同一水平高度或眼睛偏斜都会明显影响物体与人体间距离的判断。在行走于狭窄的巷道中或进行紧急转弯时,容易出现与物体相撞的情况。视觉能力不良,就会有位听觉或躯体感觉的增强代偿。
(二)位听觉传入
位听觉传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前庭器的平衡觉、位置觉传入,一是耳蜗的听觉传入。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分布的三个半规管能够从三个平面上综合感知头部的运动状态,并做出相应的肌肉张力调整,维持人体的平衡。
头部发生不同方向的移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因惯性作用发生反向流动,使竖立在半规管内壁上的毛细胞纤毛向一侧倾斜,产生毛细胞动作电位,募集后的电活动通过前庭神经传入中枢。运动停止时,纤毛释放势能并竖起,产生的动作电位传入中枢,进行相应的运动平衡调整。
人体运动中平衡状态分析的最佳位置为两侧的前庭器在同一水平面上,需要头部的中正。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可以适应头部位置不正常时的平衡状态。良好的平衡功能是快速运动的前提,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中,能够快速捕捉猎物并成功逃避天敌的伤害是生存的重要条件。
环境的声音通过耳郭进入外耳道,震动鼓膜,鼓膜张肌使鼓膜张力均匀,减少声波震动鼓膜的消耗。鼓膜张肌神经在下颌关节窝内穿过,正好是听宫对应的部位,通过听宫的针刺刺激,可以调整鼓膜的张力,对耳鸣及听力下降治疗有效。判断是否需要针刺听宫,可以查一下下颌骨髁突后侧的压痛。有压痛的,说明下颌关节囊存在炎症,对鼓膜张肌神经产生了炎性刺激。
鼓膜振动通过听骨链将声波转化为机械能,在镫骨的运动中,冲击耳蜗壁,使内耳淋巴产生流动,毛细胞的纤毛随淋巴流动倾倒,毛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通过蜗神经传入中枢。鼓索神经的刺激可以调整膝状神经节的兴奋性,对于镫骨肌神经的兴奋性产生影响,从而缓解耳鸣症状,鼓索神经在岩鼓裂穿出,经下颌关节窝向前并入舌神经,经下颌关节窝处为听会穴,针刺听会穴对耳鸣及听力下降有治疗作用。
双耳的声波速度差是判断声源的重要条件,当双耳不在同一水平面时,声源判断就会出现误差。同时,听觉可以纠正语言表达时构音的协调性。
双耳不在同一水平面时,前庭器位置不一致,人体对运动中的平衡判断会出现异常,如歪着头部快速跑下陡峭的楼梯是十分危险的。
(三)躯体感觉传入
躯体感觉传入分为外感觉传入和本体感觉传入。
1.外感觉传入
外感觉传入为皮肤、皮下浅筋膜层对外环境的感觉传入。包括温、痛、触、压、位置觉、两点辨别觉。温、痛、触、压为皮肤和皮下浅筋膜内感受器感知的外环境变化。通过温度感受器感知皮肤接触物温度的高低,最常见的是感受气温;通过触觉感受器感知物体的形状,手部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密度最大,对触摸感知也最灵敏,通过触摸感知物体形态,猜测可能是什么东西;通过压力感受器感知支持面的压力分布情况,进行身体重心的再调整,足底的压力感受器分布最多,在站立支撑中发挥灵敏的重心调节反馈;通过痛觉感受器感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性刺激,并及时做出躲避。
皮肤的长期低温、高压刺激会导致浅筋膜层胶原沉积增厚,感知功能下降,同时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出现皮肤角化、脱屑或皮损。皮内针、梅花针对皮肤和皮下浅筋膜层的刺激可增加外感受器敏感度,进而调节局部微环境,改善临床症状,对皮肤感受器异常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位置觉与皮肤、皮下浅筋膜的整体牵拉感知有关。如,闭上眼睛后能准确完成腰部前屈、后伸、侧弯需要的角度,上肢运动的角度等。皮肤在某个方向上的拉长会给中枢不同角度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讲,皮肤及皮下浅筋膜可以作为人体运动的量角器。关节周围的感受器只能感知关节局部的运动变化,反馈运动异常,不能整体调控运动角度。整体运动角度的调控与关节局部运动角度反馈结合到一起,就可以进行关节运动异常的其他关节代偿,如弯腰动作,腰段的关节突关节囊粘连时,胸段关节突关节就会过度拉开以完成弯腰角度。
皮肤的滑移度成为能否准确测量整体运动角度的关键因素。皮肤的创伤瘢痕影响皮肤滑移时,感受器提前兴奋,产生错误运动分析,出现运动过程中的代偿现象。如腹壁瘢痕在运动中过度激发感受器对躯干的旋转感知,则骨盆下方附着的肌肉会过度紧张,出现下肢位置及运动轨迹异常,产生下肢症状。
两点辨别觉是反馈感受器敏感度的指标,清晰的两点辨别觉提示感受器敏感度正常,模糊的两点辨别觉提示感受器本身、相应低级中枢或大脑皮质出现问题。
深筋膜层和浅筋膜层之间有脂肪层隔开,脂肪层有储能、保温、缓冲摩擦力和内外感觉绝缘作用。能量摄取过剩会将脂肪均匀储备于皮下脂肪层,形成均质肥胖。皮肤暴露部分脂肪层增厚以保温。摩擦力增多的部位会形成脂肪过度沉积,如头颈前移和胸脊柱段扁平引起第七颈椎棘突翘起摩擦皮肤造成的脂肪增厚——“富贵包”(图1-2-1)。增厚的脂肪拉长纤维格内走行的感觉神经,降低外感觉传入,使皮肤敏感度下降,总感觉厚重不适。无菌性炎症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引起肠道运动速度反射性加快,肠壁间摩擦增多,为减少肠道间的摩擦刺激,肠系膜脂肪堆积,引起腹型肥胖,出现频繁腹泻不影响长胖的现象。这种现象多见于腰部深层软组织损害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五更泻。

图1-2-1 “富贵包”
人体的外感觉和本体感觉之间信息交互很少,主要由脂肪层进行信息隔离,避免信息传入时产生相互干扰。当出现浅筋膜层与深筋膜层的粘连时,外感觉与本体感觉信息的相互影响增多,致使中枢对传入信息分析错误,产生异常感觉,或发出指令指导异常运动模式,软组织损害慢慢形成。与中医的分间气不通有相似之处,在分肉之间出现阻碍,影响气血运行。员针、拨针、松筋针、浮针作用于深浅筋膜之间,进行筋膜间的钝性分离,与此机制关系密切。
2.本体感觉传入
本体感觉传入涉及温度、压力、痛觉、酸碱度及肌肉张力、韧带张力等信息。人体组织内充满透明质酸,是组织间相对运动的润滑剂。温度降低、酸碱度下降均会导致透明质酸黏稠度增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及灵活性相对减弱。微循环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组织内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改善微循环成为改善运动功能的重要环节,外热刺激、针刺刺激、拍打刺激、外敷药物、中药活血化瘀成为针对这一环节治疗的重要手段。鍉针的按脉勿陷刺激血管张力反馈,对调节局部血流有积极作用。
肌肉张力信息调节需要肌梭和腱梭的协调进行。
(1)肌梭:
肌梭是肌肉内的牵张反射结构,含有肌梭的肌纤维两端多直接连接肌腱或镶嵌于筋膜内部,在肌肉拉长或筋膜受到牵拉后,肌梭连接的纤维受到牵拉,兴奋肌梭的梭内肌,产生电信号传递到脊髓后角,通过相应节段的神经元反馈,α运动神经元发出兴奋性冲动,使肌梭周围的肌纤维泛化性兴奋,产生肌肉收缩,形成肌张力。
心脏收缩给动脉血前行的动力,血管平滑肌的容受性舒张和反馈性回缩给了血液在动脉中前行的动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规律舒缩使血液分布有了规律,进入微循环的血液需要肌肉运动、内脏运动的动力使其重新回到心脏。静息状态下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形成了外周血液回心的动力。动脉血流出的动力是可以看到的,而静脉血回流的动力不易被察觉,就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一样,下降的雨是看得到的,而升腾的水蒸气是不显的。
当肌梭受到刺激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时,其所涉及的肌纤维出现持续性收缩而致痉挛,毛细血管后静脉及微、小静脉受到挤压,回流功能减退,局部软组织微循环功能下降,水液停滞,产生缺氧后的异常代谢或代谢产物堆积,刺激游离神经末梢而出现疼痛症状。深层小静脉受压,浅层小静脉代偿,出现浅表静脉怒张的情况。点刺放血使毛细血管后静脉压力下降,增加微循环含氧血液灌注,对改变损害部位内环境有积极作用。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通过补气活血法增加微循环的灌注量可以治疗一部分疼痛。肝藏血,主四肢筋爪,对于肌肉张力及回心血量的调节有重要作用,所以疏肝、柔肝的方法对肌肉张力增高的疼痛有效。
如果肌梭本身问题引起的疼痛,通过对肌梭的高压(按压)刺激、缓慢牵拉刺激、冷热温度变化刺激、针刺刺激,均能使肌梭的兴奋性降低,从而放松肌肉,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即阿是穴治疗。
上述治疗局限于肌肉痉挛期患者,如果肌肉的软框架结构改变,上述治疗只能改善肌肉的高张力状态,不能达到彻底放松,只能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不能彻底治愈疾病。
(2)腱梭:
腱梭即高尔基腱器,为肌腱内或肌腱与肌肉连接处的力学感受结构。主要感知肌肉收缩时对肌腱的牵张状态,对肌肉缓慢被动拉长的感受较弱,与肌肉的可延展性有关,这个现象与汽车的安全带功能相似,可以缓慢拉长,不能快速拉长。在肌肉被动拉长时,拉长的部分主要是肌腹部分。腱梭在肌肉高强度收缩时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反馈抑制α运动神经元对肌肉的兴奋,同时兴奋与其作用相反的拮抗肌,减少过度运动,有利于肌肉快速收缩时对肌腱的连接保护。
腱梭受到刺激后的异常兴奋导致肌肉的收缩抑制及其拮抗肌痉挛,出现肌肉收缩无力及拮抗肌持续收缩的疼痛症状,通过高压(按压)或针刺刺激,使其兴奋性下降,同时放松拮抗肌,消除拮抗肌的主诉症状。此治疗局限于肌肉痉挛期及肌肉软框架轻度改变时,对于明显的肌肉软框架改变,因不能恢复原有软框架结构,很难彻底治愈疾病。
肌梭和腱梭存在阴阳平衡关系,肌梭兴奋收缩肌肉为阳,腱梭兴奋抑制肌肉收缩为阴,阴阳平衡则肌肉功能正常。阳盛则肌肉强健,伤及阴则血少筋枯;阴盛则肌肉萎软无力。
二、中枢整合
中枢整合为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对感觉传入信息进行相应分析,并做出维护人体运动平衡最佳分析和运动控制的过程。就像电脑的开机启动程序一样,在应用电脑工作时,根本意识不到这些程序的运行,但这些程序恰恰是电脑正常工作的保证。中枢对传入信息的良好分析,并发出指令,做出正当的运动调节,使人体运动功能顺畅,同时不会有不舒适症状出现。
小脑是运动平衡的程序化指令发出部位,日常的习惯性动作不需要大脑的分析而直接完成,如走路时不需要意识控制迈左腿还是迈右腿。小脑功能异常时,平衡能力下降,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后的意识调节存在不协调性,容易产生软组织损害。软组织损害的多信息传递增加小脑的信息处理负担,小脑与外周感受器之间出现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最容易的人为干预部分是外周软组织。
丘脑是进行各类感觉信息处理的重要场所,当丘脑不能良好完成感觉信息处理时,会将信息通过网状系统反馈给大脑皮质,使潜在的感觉反馈变为意识觉知的主诉症状,出现大脑意识调节的运动平衡。如一侧膝关节慢性软组织损害出现屈膝及同侧踝、髋的调节,损害逐渐加重并表现为疼痛时,行走就会有另一侧下肢站立支撑相对增加的代偿运动,对侧膝关节的代偿性疼痛逐渐出现。
中枢整合受大脑意识活动的影响,当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全身的肌肉也会紧张起来,增加原有损伤肌肉的损伤程度。忧思伤脾,恐惊伤肾,脾主肌肉,肾主骨,肌肉和骨的损伤引起疼痛。从某种意义上讲,焦虑、恐惧加速了软组织损害的进程,加重了疼痛症状,出现全身各种症状,所以情志不舒百病生,纤维肌痛症的临床表现与情绪、睡眠关系密切。
三、运动调节
运动调节为人体应对现有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合人体平衡的运动状态。运动平衡调节分为局部调节和全身调节两部分。
局部调节是感知信息可以通过局部运动结构改变完成的调节,如站立于怪石之上瞭望远方,通过足踝结构的改变以适应崎岖不平的山石。局部调节的应用增多引起局部慢性损害。局部调节不能使人体维持平衡状态时,相邻部位的平衡调节逐渐加入进去,最后出现全身调节。
全身调节是多个局部调节参与都不能实现人体平衡时发生的调节,如站立于怪石之上的膝痛患者瞭望远方,需要足踝变化的同时,屈膝手扶大腿或手扶一旁的树木,即需要全身的协调以适应怪石的崎岖和膝关节的疼痛。
运动调节是人体运动平衡调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躯体感觉信息传入的初始环节。因为很多具有信息传入功能的感受器分布其中。运动平衡调节的动力是肌肉,力学传递与感受器激发是筋膜,营养、代谢、修复受血管影响,信息传入、传出受神经兴奋传递影响,组织免疫则与淋巴循环有关,上述结构互相影响,治疗需要先改变力学相关因素——肌肉、筋膜。
如果运动平衡调节失代偿,就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骨骼空间位置改变,进而改变骨骼承重,影响骨骼形态。这是后天之本的脾(脾主四肢肌肉)影响了先天之本的肾(肾主骨)。内脏通过筋膜悬吊于骨骼结构之上,骨骼位置、形态的改变对内脏位置、内脏神经调节、内脏运动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内脏正常状态,出现内脏功能异常的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