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三国志202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平原初定民心附,远图再展纳新贤

#第二十六章:平原初定民心附,远图再展纳新贤

初平二年,冬。平原郡治所,原先的郡守府如今已是刘备的行辕。连日的大雪将整个平原郡妆点得银装素裹,也给战后的恢复带来了一丝宁静。

自攻克平原已逾一月,在刘备的主持下,各项安民、抚政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行着。国渊不负众望,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他首先协助刘备清查了郡内户籍与田亩,对于无主荒地,则颁布垦荒令,鼓励流民开垦,并承诺三年内免除赋税。对于原有田产的士绅豪族,只要他们配合新政,刘备亦不加侵扰,反而礼遇有加,邀请他们参与地方事务的商议。

邴原则每日亲自带人巡视城中,严明军纪,处理民事纠纷。他所草拟的《平原郡临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苛法”——简洁明了,深得民心。同时,他还主持在城内设立粥棚,救济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的贫苦百姓,使得平原城内秩序井然,百姓对刘备的拥戴与日俱增。

管宁则发挥其名士的影响力,一方面协助邴原安抚士子之心,另一方面则开始筹备在平原开办学堂,延请名师,以期为刘备培养后继人才。他为人清高,不慕荣利,其品行也让平原郡的士人对其颇为敬重。

这日清晨,雪霁初晴。刘备在议事厅召集众人议事。关羽、张飞、太史慈等武将分列左右,国渊、邴原、管宁及随军而来的孙乾、简雍、糜芳等人亦在座。

“诸位,”刘备环视众人,面带微笑,“自我军入主平原已一月有余,赖诸位同心戮力,平原郡已初步安定。子尼(国渊字)清丈田亩,劝课农桑;根矩(邴原字)安抚民心,严明法纪;幼安(管宁字)联络士人,筹办学堂,皆卓有成效。翼德、子龙(太史慈字)巡防内外,使得宵小不敢作祟。我军能有今日之局面,皆诸君之功也。”

众人皆谦逊几句。

国渊出列道:“主公,平原郡虽定,然百废待兴。目前郡内府库空虚,钱粮尚不敷用。开春之后,屯田、水利、城防修缮皆需大量投入。渊以为,当务之急,一是继续招抚流亡,充实人口,扩大垦殖;二是设法开源节流,或可效仿子轩先生在济南之法,鼓励商贸,征收商税,以充府库。”

刘备点头道:“子尼所言甚是。子仲(糜竺字,此时应在济南,此处糜芳字子方,应指糜芳)。”

糜芳应声出列:“主公有何吩咐?”

“平原与济南、北海已连成一片,商路亦当畅通。你可与济南子仲多加联络,互通有无。平原郡内,亦可尝试设立集市,吸引周边客商,活跃地方经济。此事便由你与子尼共同商议办理。”

“谨遵主公之命。”糜芳与国渊齐声道。

正商议间,忽有亲兵来报:“启禀主公,济南王从事(王宇)派人送来书信,并有数位先生一同抵达,正在府外等候。”

刘备闻言大喜,连忙道:“快快有请!”他心中暗道,子轩总能在我需要之时送来及时雨。

不多时,便见数人鱼贯而入。为首一人,约莫三十许,面容儒雅,目光沉静,正是王宇的心腹亲信,负责传递消息的王福。他身后跟着两位气度不凡的文士,以及一位身形矫健、神色坚毅的青年武将。

“属下王福,拜见主公!”王福上前行礼,“奉王从事之命,护送文肃先生、霍峻将军及李恢先生前来平原,另有书信一封呈上。”

刘备接过书信,先请几位新来者落座,笑道:“子轩信中常提及诸位大才,备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路途劳顿,诸位辛苦了。”

那两位文士中,年长一些、神情温和的便是文肃,字子经。他起身拱手道:“草民文肃,字子经,久闻玄德公仁义之名,今得王从事举荐,特来投效,愿为主公略尽绵薄之力。”

另一位稍显年轻,眉宇间透着一股精明干练之气的则是李恢,字德昂。他也起身道:“草民李恢,字德昂,亦是慕名而来,愿为驱驰。”

那青年武将则抱拳沉声道:“末将霍峻,字仲邈。蒙王从事不弃,愿随主公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刘备一一还礼,心中更是欢喜。他展开王宇的书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王宇首先对刘备成功夺取平原表示祝贺,并详述了济南近况。言及济南在糜竺、刘琰(留守济南者)等人的治理下,屯田大有成效,新兵招募与训练亦进展顺利,马钧的军械工坊又改良了元戎弩,并开始尝试冶炼更为精良的钢材用于打造兵器铠甲。

随后,王宇笔锋一转,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大势。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幽州边境的摩擦日益加剧,大战一触即发,短期内恐无暇东顾青州。兖州的曹操则在不断积蓄力量,收编黄巾余部,隐隐有崛起之势。荆州刘表、扬州袁术、益州刘焉等亦是各怀心思,天下纷乱之局,短期内难以平息。

对于青州内部,王宇建议刘备,当前不宜急于向乐安、齐郡南部等地扩张。理由是:其一,我军新得平原,根基未稳,民心尚需进一步巩固,钱粮兵员亦需积累;其二,冬季作战,粮草运输困难,士卒亦易疲惫;其三,乐安等地黄巾虽被击溃,但仍有残余势力盘踞,且地方豪强态度不明,贸然进军,恐生变数。

因此,王宇建议刘备利用这个冬季,在平原、北海、济南三郡之地,深耕内政,稳固后方。具体策略包括:

一、**强化三郡联动**:建立济南、北海、平原三郡之间的快速联络与支援体系,确保政令畅通,物资调配高效。

二、**推行新政**:将济南行之有效的屯田制、学堂制、新兵训练法等逐步推广至北海、平原,统一制度,提升治理效率。

三、**招贤纳士**:继续广纳贤才,充实各级官吏队伍,特别是要发掘和培养本地人才。

四、**整军经武**:利用冬歇期加紧训练士卒,淘汰老弱,补充精壮,提升军队战斗力。马钧新改良的军械当优先装备主力部队。

五、**关注外部动态**:密切关注袁绍、公孙瓒之争以及曹操的动向,相机而动。若有机会,可尝试与公孙瓒修复关系,毕竟有同门之谊,或可互为声援。

信末,王宇对新来的三位人才也做了简要介绍。

**文肃(字子经)**,乃颍川名士,精通律法,擅长制度建设,为人沉稳持重,可委以重任,协助国渊梳理三郡政务,建立统一的行政和律法体系。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有辩才,善筹谋,且对西南地理民情颇为了解,可先充任参军,随军赞画,日后或有大用。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勇武过人,且深谙守御之道,可为将,协助太史慈或张飞训练新兵,加强城防。

刘备看完信,深吸一口气,只觉王宇思虑之深远,布局之周密,实乃自己最大的臂助。他将信递给众人传阅,然后对文肃、李恢、霍峻三人道:“子轩已将三位先生之才告知于备。备如今正值用人之际,得三位相助,如鱼得水。文子经先生,便请你暂任平原郡丞,协助子尼处理郡中政务,并负责统筹三郡律法民政的协调事宜,如何?”

文肃起身一揖:“主公信赖,肃敢不效死力!”

刘备又对李恢道:“李德昂先生,你便暂任我军行军司马,参与军机,为我参赞谋划。”

李恢亦拜谢:“恢必竭尽所能,不负主公厚望。”

最后,刘备看向霍峻:“霍仲邈将军,你便暂领一曲兵马,划归子龙将军麾下,协助其操练新兵,并负责巡防城池南面防务。”

霍峻慨然领命:“末将遵命!”

新的人事任命一定,议事厅内气氛更为热烈。众人纷纷向新加入的同僚道贺,也对王宇的深谋远虑表示钦佩。

国渊在看完王宇的信后,抚须赞道:“子轩先生高瞻远瞩,此‘固本清源,待时而动’之策,深合时宜。平原初定,正需休养生息,待来年春暖花开,我军兵精粮足,再图进取,则事半功倍。”

邴原亦道:“王从事所言极是。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等当以仁政治理地方,使百姓归心,则基业稳如磐石。”

张飞听得有些不耐烦,嚷道:“三哥说得是好,可这冬天也太长了!俺老张的丈八蛇矛都快生锈了!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去打几场痛快仗?”

关羽丹凤眼微睁,沉声道:“四弟休得急躁。兵法有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军当遵三弟(王宇)与主公之策,养精蓄锐,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备笑道:“翼德莫急,待开春之后,自有你用武之地。这个冬天,你与云长、子龙、仲邈等,务必将麾下士卒好生操练,尤其是元戎弩的配合使用,以及步骑协同作战,都要熟练掌握。”

“大哥放心!”张飞拍着胸脯保证,“保证把那些小子练得嗷嗷叫!”

计议已定,刘备便下令,这个冬季,三郡之地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主。各项政务、军事训练、人才招募等工作全面铺开。

文肃到任后,很快便展现出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才能。他协助国渊,不仅完善了平原郡的各项行政规章,还开始着手起草适用于济南、北海、平原三郡的统一民法与商法草案,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政令统一。

李恢则每日随侍刘备左右,参与各项军政讨论,其见解往往独到深刻,尤其是在分析各地豪强心态、预测敌军动向上,颇有建树,令刘备对他日益倚重。

霍峻则一头扎进军营,他治军严谨,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快便赢得了麾下将士的尊敬。他与太史慈一同,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尤其注重队列、纪律以及各种防御阵型的演练。

在济南,王宇也没有闲着。他除了继续关注三郡的整体发展,还加大了对马钧工坊的投入。在充足的资金和人手支持下,马钧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元戎弩的射程和稳定性,还成功试制出一种新型的板甲。这种板甲以多块经过特殊处理的钢片拼接而成,防护力远超以往的札甲和锁子甲,且通过巧妙的设计,在保证防护力的同时,也兼顾了一定的灵活性。王宇当即下令小批量生产,准备优先装备关羽、张飞等人的亲卫部队。

此外,王宇还通过糜竺的商业网络,秘密购入了一批战马,并从北方招募了一些善于养马的胡人,开始在济南郊外尝试建立小规模的马场,为日后组建更强大的骑兵部队做准备。他还利用现代知识,指导改进农具,推广堆肥技术,使得济南的农业产出持续提升。

时间在忙碌而充实的发展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初平二年的严冬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已渐渐临近。刘备治下的济南、北海、平原三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口日增,田野渐辟,兵马渐强,府库渐丰。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青州大地上悄然崛起,积蓄着改变天下格局的能量。

一日,刘备正在府中与国渊、文肃商议春耕事宜,忽接北海急报。孔融派人传来消息,言冀州袁绍与幽州公孙瓒之间战事已全面爆发,双方在磐河一带陈兵数十万,大战在即。公孙瓒遣使至北海,希望孔融能出兵相助,或至少能从青州东部牵制袁绍的部分兵力。孔融自知兵力不足,难以直接介入,但又念及与公孙瓒的旧情(历史上公孙瓒曾救过孔融),以及唇亡齿寒的道理,故特来向刘备问计。

刘备看完急报,眉头微蹙。袁绍与公孙瓒之争,他早有预料,但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这对于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将急报递给国渊与文肃,沉声道:“二位先生,此事如何看待?”

(本章完)